1 / 2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摘要】对康德道德哲学三个层次结构进行了简述和解读,即通俗道德哲学、道
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详细论述康德提出的关于道德法则的概念,认为康
德尝试通过对道德法则的三个层次的建构,建立人类所有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和
最终归属。
【关键词】康德;道德哲学;道德法则
[Abstract] Brief narration and expounding are made on three-layer structures of
Kant’s moral philosophy, namely, popular moral philosophy, moral metaphysics and
practice ration criticism. Discuss Kant's concept of moral laws in detail that Kant's
attemp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levels of moral laws establish moral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ultimate ownership of all human behavior.
[Key words] Kant; Moral philosophy; Moral law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俗道德哲学,是从寻常老百
姓和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道德的先天原理。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言蜚语
等现象,透露出人的一种克制不住的本性,就是人们喜欢用一种绝对的道德尺度
去衡量别人,这恰恰说明人们心目中有一个绝对的道德标尺。他认为这些道德原
理对于寻常百姓的道德教育、日常交往以及素质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是通
俗的道德哲学是不够的,所以他将通俗道德哲学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作为第二层
次,康德坚信在人性里面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根基,由此形成的道德哲学原理体系
就是道德形而上学。康德认为通俗道德哲学缺乏可靠的理性原则作为最后的裁
定,所以很容易变质,因此康德就是要寻找这种道德箴言背后的道德律,康德提
出来的普通道德律是以一种命令形式表达出来的:你必须要这样行动,即你的行
为准则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第三层次就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就是要寻
找道德形而上学的前提,是对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批判。康德最终得出结论,
自由意志是一切道德之所以可能的前提,这是实践理性批判的最高点。如果为我
们追溯道德如何可能,就是在于人有自由意志。但至于自由意志如何可能,这就
没法证明了,它是一切证明的绝对前提。
意志自律为道德上最高原理。所谓意志自律,便是意志对它自身成一法则的
特质,不管决意所及各种对象的特质怎样。那么,自律的原则便是:“永是这样
抉择,叫这个决意能以这所选取的格准作为一个普遍法则”。我们必须进一步,
从客体底认识跃至主体(即纯粹实践理性)之批判的探究,为了这种毅然决然发
出命令的综合命题必须能由全然先验地予以察认。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具有普遍的
约束力,“以至于它不仅必然适用于人,而且适用于一切一般而言的理性存在者。
”因此,道德法则没有例外,对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都绝对必然地适用。通
过这个前提,康德就排除了经验对道德法则形成的影响,他认为“没有任何经验
能够提供理由,哪怕是仅仅推论到这样一些无可置疑的法则的可能性”。排除了
经验对制定道德法则的影响之后,纯粹实践理性就完全承担起规定道德法则的任
务,一切道德概念都完全先天地在理性中有其位置和起源,而且不论是在最普通
的人类理性中,还是在最高程度的思辨思维中。正是在对纯粹实践理性高扬的基
础上,康德才建立起了他完全义务论的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提出道德法则的概念,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对人类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
检测系统,即人类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只要按照这个普遍法则来检测就可以知
2 / 2
道,能通过这个检测的就符合道德,反之则不合道德。康德提出了检测的两条标
准。第一条是自己的准则上升为普遍法则,逻辑结果会不会自动取消准则本身,
如第一个例子的自杀行为,准则是“自杀是为了了断生命中持续不断的灾祸”,
如果把这个准则上升为普遍法则,那出于自爱的自杀行为就会成为毁灭生命手
段,自身就产生了逻辑矛盾。因此自杀不符合普遍法则(或者说道德法则)。第二
条即使没有产生内在逻辑矛盾,还要看人们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准则成为普遍法
则,“康德在说到不完全责任的例子时,认为某一准则之所以不能够成为一条普
遍立法原则,不是因为其运用会造成逻辑上的矛盾,而是由于人们不愿使之成为
普遍的立法原则”。
以道德法则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更重要的变革还在于把理性从科学扩展
到了道德领域,将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从认识领域转移到伦理学领域,以道德类
型的形而上学为伦理学提供了根本前提。在康德之前,休谟认为在人类行为领域,
也就是在伦理学的意义上讲,人类的理性不能单独提供行为的动机,理性只能为
激情提供策略和技巧,这实际上是把理性贬低成为作为人类欲望的“师爷”。当
然他也开了功利主义的先河。但康德坚决维护了理性的尊严,他认为休谟所说的
理性,只是人类的知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纯粹理性的概念。这样就高
扬了理性,使理想在道德哲学中的地位和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一样,都成为了最
普遍的基础。就像在前文提到的,康德为人类的准则是否符合道德找到了一个唯
一的、绝对普遍的检测标准,就是定言命令式的道德法则,一定程度上就类似于
自然科学中的方法。
建立在纯粹实践理性和自由意志基础上的定言命令成为了康德伦理学体系
的实践理性总原则和作为“最高伦理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前提。康德否认了把道
德法则建立在感性活动和经验主义之中的可能性,认为普遍的道德法则和定言命
令不仅是先验地形成,而且总是先于并外在于经验而作用于人的意志和行为;确
定善恶决不能借助于行为经验,也不能借助于行为的效果,而只能借助于先天纯
粹特征的道德命令来确定。实践理性的纯粹性和普遍性在于意志出于义务、责任
并以对道德命令的敬重而行动。出于义务、责任对规律和命令的尊重就是对人类
理性和自由的尊重。这种强调道德的非功利性和对经验的超越性,在伦理学上引
起了重大的方向性转变,引发了道德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注释:《康德的道德哲学》,牟宗三;《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康德;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邓晓芒
12哲学 范亦洁
H1121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