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卫生管理工作要点

医疗卫生管理工作要点

医疗卫生管理工作要点1.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探索实施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身份、产权归属、乡镇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探索推进人员管理、业务培训、绩效考核、服务模式、消毒供应和财物管理“六统一”,利用医院资源和平台,辐射带动社区的能力水平。

探索建立紧密型联合体,由三级医院全方位帮扶和全面托管具备一级医院资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支持民营医院参与医疗联合体,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参与公立医院的资源共享和人才、技术合作。

2.加强社区卫技队伍管理。

建立社区医生引进、培养和培训机制,结合社区特点制订全面提高社区医生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针对性、务实性培训方案,充实和加强社区卫技队伍力量。

探索有效工时制考核,完善绩效分配制度,切实提高社区卫技人员积极性和收入待遇。

3.实施全科团队和家庭医生制度。

以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为抓手,以组建100 个全科团队为支撑,以培养300 名全科医生为重点,形成居民健康服务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突出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加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推出“百家健康沙龙”,加强医患合作、居民互助、自我管理,提高疾病防控管理水平。

4.保障群众合理用药需求。

考虑儿科、慢性病、急救等用药需求,适当增补社区药品目录。

探索建立短缺药品市级储备供应点,掌握短缺药品需求信息,做好短缺药品储备供应。

强化“社区用药咨询调配热线”功能,建立药品库存预警、采购计划统一调配机制,探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基本药物采购、使用联动机制,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便民药箱,保障群众的合理用药需求。

5.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体系。

结合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和站的设置规划,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建改造和提档升级工程,统一外观形象和上墙资料,改善服务环境,提升内涵质量,努力打造方便、价廉、安全、有效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二、着眼激发活力,创新医院运行管理新机制 6.建立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

制定出台《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建立以公共服务、质量安全、医疗服务、发展能力、运行效率和社会满意度等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强化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确保人均医疗费用增长幅度低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患者平均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比例控制在30%以内,药占比在现有基础上下降8%以上,力争市域内就诊率达到95%,切实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7.加快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院长负责制和绩效管理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年薪和职工分配总额挂钩。

积极探索适应本市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人才培养和人事管理制度、薪酬分配制度。

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落实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制度。

严格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管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探索实施名医、学科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年薪制,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对空缺或新增科主任、护士长岗位全面实行“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制度,真正建立“能上能下”的选任机制,进一步规范卫技人员评聘管理。

8.规范药品耗材采购使用机制。

在省级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的基础上,加快推进2〜10万元医疗设备和医用耗材“量价挂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积极探索实施医药分开。

加强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配备基本药物品种数目占基本药物目录总数的比例市一院不少于70%、中医院不少于60%,销售额占药品销售总额的比例不低于20%;二级公立医院配备基本药物品种数目占基本药物目录总数的比例不少于80%,销售额占药品销售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0%。

9.完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

做实市一院、中医院为核心的两大医疗联合体,选派112 名医生下乡支医,选派一批年轻骨干到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职,在片区医院重点扶持 4 个专科建设,在片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7 个协作病房,同时带教一批全科骨干,建立规范有序的双向转诊制度,提高基层医院床位使用率。

上下联动、卫生帮扶工作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对下乡支医不到位的医务人员一律严格按照规定暂缓职称晋升和优秀卫技人才评选资格。

10.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制定出台《医疗行业监管实施办法》,加强市级医疗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12 个专业质量小组的功能,落实各项监管措施;深入开展医疗服务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抓临床路径、抗菌药物、检验检查阳性率管理,规范“三合理”行为,规范药品耗材使用,深化优质护理内涵,强化感染管理与控制,对全市一级以上医院运行情况监测,每季度公示主要运行指标,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与人社、价格部门的联动,严格督查,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满意度“第三方” 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推进社会共治。

深化“平安医院”建设,修订《关于加强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的意见》,探索实施医疗意外险,保障医患纠纷得到公正、公平处置。

加大对有责任医疗纠纷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处理力度,发挥谈话室、警务室作用,加强安防设施和保卫队伍建设,严防伤医事件发生,全力维护医院正常诊疗秩序。

三、着眼人才、专科、科研“三轮”驱动,创新提升区域医疗技术水平11.加强重点专(学)科建设。

按照《市“科教兴卫”三年行动计划》和《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加强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切实提升重点学、专科(建设单位)建设内涵和技术水平。

力争年内市一院骨科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市一院心内科和中医院骨伤科、肺病科等专科建成市临床重点专科。

加快推进中医院耳鼻喉科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肾内科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

12.加强科研创新。

强化与国内外名校、名院、名医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研究生工作站、科技院长和外聘专科学术主任的作用,市一院、中医院与国内知名医院建成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带教指导加快本市专科建设和科研创新。

加强科研管理,积极申报国家、省和市级科研项目和成果,力争年内在省部级科研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取得更多科技成果。

13.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港城英才”引进计划,设立特设岗位面向全国招聘,加强与“健康英才网”和医学高校合作,力争年内引进港城英才”不少于3~5名。

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薪酬制,优先推荐参加各类人才资助申请和优秀卫技人才评选。

探索“柔性引才”机制,选聘12名以上省内外专家担任专科学术主任。

实施“123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选拔10 名姑苏卫生人才、20名港城名医、3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重点后备对象,通过名师一对一带教、专项科研资助、外出进修深造等形式,进行为期 3 年的针对性培养。

14.加强教育与培训管理。

建立巩固一批境内外培训基地,每年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外出研修学习。

市一院充分依托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台湾万芳医院培训基地,中医院加快启动境外培训基地建设,努力汲取境外医学之长。

加强市一院、中医院、市三院、澳洋医院等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内、外、妇、儿、急诊、护理、中医、临床实验等多学科培训需求,进一步提升全科医生、医师务实进修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

15.深化创等升级建设。

市一院、中医院加强三级医院内涵建设,提升疑难病、危急重症疾病的诊治能力,降低转外就诊比例,有效发挥龙头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片区医院做好片区危急重症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带动和指导功能,强化承上启下的医疗枢纽作用。

市三院、广和医院巩固二级甲等医院内涵,乐余医院、锦丰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金港医院创建二级乙等医院,澳洋医院接受JCI评估。

四、着眼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升级医疗服务体系16.加强规划引领。

坚持“增总量、调结构、优质量”原则,制定《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4〜2020年)》,构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格局。

在总体布局设计上,在做精龙头医院、做强片区医院、做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专民营医院的基础上,为社会资本投入预留足够空间。

在专科领域把握上,加快引进优质医疗资源,重点发展肿瘤、心脑血管、重症监护、妇儿、医学康复、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

17.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实施康乐医院易地新建政府实事工程,启动金港医院易地新建政府城建项目,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启动城北医院建设,抓好中医院门诊楼改造,确保市一院妇儿大楼年内竣工投用。

18.鼓励发展健康服务业和提高社会办医质量。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民营医院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上规模、有特色、基础好的民营医院提档升级。

建立区域内医疗技术审核备案管理制度,扶持民营医院结合实际开展成熟、安全的新技术和新项目,促进民营医院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医院向二级专科医院发展,或向康复护理等医院转型。

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金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

按照“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原则,结合实际调整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力度。

19.提高资源运行效率。

建立市级临床检验中心,依托信息化和物流配送,实现全市临床检验资源效益最大化和临床检验质量最优化。

加强心电、影像会诊中心功能,缓解心电、影像等专业人力资源紧张局面,提高全市临床诊断水平。

依托辖区医院探索集中式消毒供应机制,提高各级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质量。

五、着眼改善群众综合感受,创新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方式20.落实便民惠民举措年内重点抓好先诊疗后付费、市级临检中心、心电影像会诊中心、预约诊疗、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百家健康沙龙等十大便民服务举措。

实施市级医疗专家公益巡诊“百千万”行动,组织10 支市级专家团队,开展100 场公益巡诊活动,免费为1000名特殊患者送医送药,受益百姓10000 名以上。

开展“关爱患者、从细节做起”主题活动,排查和梳理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各环节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落实针对性改进措施,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21.增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效。

优化“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加强“银医”合作,实现自助终端就诊费用缴费功能。

建立市级医疗信息实时交换平台、电子病历数据中心,实现医院主要运行指标自动抓取、市级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数据互通。

加快无线医护工作站建设,实现公立医院无线系统全覆盖。

以市一院和中医院为试点,启动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和“就医助理手机应用系统建设。

强化“社区医生工作站”应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简易门诊电子病历全覆盖,依托电子健康档案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22.打造公共卫生品牌特色年内实现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数字化儿童保健门诊和智能化免疫规划管理系统以点为单位全覆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