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的自由观(改)

庄子的自由观(改)

庄子的自由观摘要自由思想是庄子思想的精华。

庄子的自由观超越凡俗、空虚杳渺,是理想化的自由。

庄子是放弃了对身外之物的关怀,而转向了关心个体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自由。

庄子基本上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且放弃了其中的治世之道,而纯任自然。

对待生命,庄子看大度超然,认为生死只是一个轮回过程而已。

生与死不过都是“道”在无限变化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而且在庄子看来,死甚至比生还要根本,死亡就是“大归”。

在对待知识问题上,庄子一如继往的坚持老子的观点,认为世俗的知识正是是非的开端。

这样的知识没有绝对性,是不值得追求的。

所以我们应该放弃对世俗知识的追求,转而追求绝对的知识。

也就是追求对“道”的认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然于是非之外,而无所羁绊。

虽然庄子把个体看得无比重要,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社会思想。

不过这个社会思想还是没有离开他最终的着眼点“精神自由”。

所以庄子所提出的社会思想是“建德之国”和“至德之世”。

这样的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是个人的追求与向往,而无关乎他人他物,就显得这种自由式冷漠的。

这正好和庄子孤傲的性格暗合。

又因为庄子自由思想最终的追求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所以人的形体在庄子看来是不重要。

不但如此,而且庄子还认为形体是对自由的妨害。

所以在庄子笔下自由显得卑微和委曲,但是却是隐藏于卑微形体下的一尘不染的纯洁飘逸的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逍遥无为庄子是一个襟怀宽广,思想深刻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孤独超然的独行者。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庄子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中内蕴着袭人心扉的没落感。

想象神气,变幻无端的汪洋文字,极具浪漫色彩。

一、庄子自由思想的产生1.庄子的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庄子生活在一个大变革时代, 当时社会矛盾激化, 奴隶制逐渐走向瓦解,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确立, 在这一时期,出现所谓“新旧杂陈, 方生未死”的局面, 不同的阶级、阶层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 进行着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激烈斗争, 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这个时期的周天子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周代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固有的中央权威丧失了,“尚武”和“功利”带来了天下大乱,社会价值由重“道义”偏移到了以“物”为中心的感性原则。

面对诸侯争霸、战乱不休、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 庄子一方面深感无可奈何、悲观失望; 另一方面他对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 想要逃避现实,远离现实, 希望保持一颗自由而纯洁之心, 追求至高至远的精神境界。

庄子认为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人们过于“有为”,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变“有为”的生活方式为“无为”的生活方式。

这是庄子的“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而庄子本人的穷困潦倒又使之产生不合时宜与愤世嫉俗的心态, 这种心态恰是使他的思想能保持超脱于一切之上的关键原因。

2.庄子的自由思想产生的内在原因庄子自由思想是建立在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 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 又是超感觉的实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老子的以道观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 他反对认识来源于实践, 认为只要潜心修炼, 保持心的洁净, 坚守心的宁静, 则万物均在心的把握之中。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关于道的学说, 并把它引到主观唯心主义的轨道上来, 他认为“夫道, 有情有性, 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授, 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所谓的道的境界实际上是追求无条件的绝对精神自由的境界, 人一旦进入“道”的境界便可以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不仅能解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而且可以超脱生死, 生不觉苦,死不觉悲, 忘物忘己。

二、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

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获得无限的大道,实现逍遥自由、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庄子哲学的主题。

庄子人生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形成一种理智平静的自然主义人生态度与生存理想,而更是在于让人给自己的生命存在确立一个形而上学的根基,并在主观精神上体验到生命与宇宙自然无限本体的内在和谐,即达到泯然万物、齐是非生死的天人合一境界。

这样,“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就是将有限与无限,个体与全体融合在一起。

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反叛与超越;而他对自然的关怀与热爱却又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因文明异化而引起的一种心理反应。

庄子有感于当时人的生命主体的沉沦,精神自主性的丧失,作为对时人只重养形不重养神倾向的纠偏,他更注重于开拓人的精神境界,要求人们超越形体的范限,致力于心灵的涵咏培养,一方面要无情无欲无知,超然于物我之外,泯灭是非好恶之别;另一方面,要常因自然,“任其性命之情”,以自然无为保养形体的精神,保持人的天真纯朴的本性。

在庄子看来,因为“有己”就会使人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对立差异,产生物我之分,是非之知,形成了种种苦闷、纷争。

所以,必须“无己”,必须“吾丧我”,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不受外物好恶限制,完全与自然为一。

可见,“无己”实际上就是自我与道的结合。

如何“无己”,庄子提出了“以明”、“心斋”、“坐忘”、“虚静”等具体的修养方法。

总的来说,其目的是突破外在物的限制、拓展精神空间。

庄子认为,人的自由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制约,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空间的制约和时间的限制,而人为因素则是知识的束缚。

针对这个方面,他提出“齐万物”、“一生死”和“泯是非”来突破这些限制,获得自由。

1.超越世俗的生死观在庄子看来,人面对生死,首先要从认识上超越生死对立,明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齐同生死的道理;进而要从实践上超越生死,做到“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大宗师》);再进一步还要把死看作人的“归本归真”,看作人的彻底解放。

这样,就可以生时不乐,死时不忧,倏然而来,倏然而去,对生死问题能有一种彻底的达观态度。

人生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道”的自我展现过程。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执着于生命,而对死亡怀着深深的恐惧,就是因为人们未能体会出自己生命的本质,未能认识到生命其实就是道的体现。

人们目光短浅,所以不能放眼前方,不能做到“以道观之”。

但是假如我们从“道”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将人的生死过程归依于“道”的生成运动,就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进而领悟生命的真实意义。

庄子认为,以“道”观之,人的生命不过是构成“道”的无穷变化系列的一个环节。

任何事物的存在在本原上都是永恒的,无所谓生死、成毁,生只是造物的假借,从而将生死差别泯灭,存亡为一,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人就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而获得绝对自由。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庄子将死,弟子想厚葬他,他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矶,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恐乌鸢之食夫子”.庄子则回答:“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蟠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

这里生动体现了庄子对生死大限进行超越的一种坦然、旷达的态度。

庄子通过“以道观之”,而将有限的生命“与道合一”。

在这里庄子看到的是“道”的永恒。

2.齐是非针对知识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庄子提出了“泯是非”的观点,他将问题集中到是非问题上,认为是非只有相对的意义,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庄子的自由要对世间的一切无所牵挂,要超脱"如果人们总是执着于一端,这一端,无论是生命还是其他,都无所谓自由"这之中当然也就包含着对知识的执着。

道家思想的反智主义,历来就为很多人所批判。

从老子开始就在倡导“常使民无知无欲”。

庄子接过老子的这一传统,甚至更加发挥,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注入了他对知识的态度中。

3.齐万物庄子认为人们一般的认识都是相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无所谓正确与错误。

万物的大小、多少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人与万物是等同的,人即被虚化,人的虚无性可以弥补人的渺小和局限性,由此获得自由。

“毛始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认识主体的不同,当然会导致认识的不同。

由此,庄子发现人的认识能力是存在根本的缺陷的"而正是这种缺陷,使我们获得的知识变得片面和不可靠。

不但人本身的认识能力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人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所生活的环境也是有限,所以人的认识始终是有限的。

三、庄子的美学思想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庄子美学中的自由之美,就是对审美主体理想人格的发掘与张扬。

在《逍遥游》中,庄子就明确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他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精神和理想人格就是要求审美主体不仅能像姑射山的神人那样“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更像神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即能够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为的束缚,从而使真我达到一种无挂无碍、“以游无穷”的境界。

除“神人”外,在《庄子》中还多次出现“至人”、“圣人”、“真人”、“大宗师”等,在精神实质上他们都是和“神人”是一致的。

庄子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自由解放,是“道”的境界。

庄子以“道”为本,以回归自然为人生的追求,以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为人格美理想,表现了追求自然美、自由美和反传统的审美倾向。

庄子美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美学,它执著于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境界的探寻。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任情适性,求得自我生命的自由发展,摆脱、超越外在的客体存在和内在的各种对人的束缚和羁绊,发挥自我,认识自我,以达到精神上的最大自由。

按照庄子的设计,这些“至人”、“真人”、“圣人”、“神人”摆脱了生命的各种困境,解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各种矛盾,解除了内在的与外在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各种羁绊与束缚,人类个体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得到了大解脱、大解放。

四、庄子的自由思想的内涵1.庄子认为自由就是自然无为, 就是保持天性。

庄子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主张顺其自然, 反对有所作为。

无为针对的是当时社会大众以感性经验为主的价值取向而导致的过度有为。

他举例说, 牛马四足, 吃草喝水这便是牛马的天性, 保全天性便是自由, 然而人们常常替牛穿鼻, 给马套鞍, 使牛马失去天性, 再无自由可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