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琴派的历史发展及艺术特征摘要广陵琴派是我国古琴艺术当中的一个长兴主流流派。
它是在清康熙年间在扬州起源, 创始人是扬州著名的古琴演奏传承和创新人,徐常遇。
广陵琴派因为起源于扬州而得名,因为扬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称作“广被丘陵”, 秦朝的时后第一次设立了广陵县,所以这一古琴的门派就借着创始发源地的名字,叫了广陵。
从琴派名字由来不难看出该琴派的历史悠久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一琴派历经了三百多年,目前已经传了十二代,而且这一历史悠久的古琴流派传承直到今天仍是我国琴坛的一门主流大流派。
这篇论文主要从广陵琴派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征两方面入手,粗浅的对这一长兴不衰的琴派进行分析。
其中,我把艺术特征分为了音乐和演奏技法上的特征两部分,我认为这个琴派最能区别于其他琴派的特点体现在它自己历史悠久中一点点传承和不断修正的琴学主张,以及该琴派在演奏技法上的两个层面。
音乐特点中,首先我分析和整理了两大主要琴谱的特点,其次广陵琴派主要是追求对比中的统一,以意为先,并且极其重视融入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在演奏技法方面,广陵琴派的特点表现在非常的注重讲求内在自,同时十分的重视手法,也在强调右手的同时强调左右手并重的演奏方式。
关键词广陵琴派起源扬州特征演奏技法一.广陵琴派的历史发展1.广陵琴派发源之人文地理作为古琴一大流派的广陵琴派,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在扬州创立和起源的,是由扬州的琴人徐常遇(字二勋 ,号五山老人)来进行最初的创立的。
扬州的古琴活动从自唐朝和宋朝开始就一直盛行,并且这股盛行的劲头经久不息,其中最为热烈的时候当属清朝,如果说广陵琴派有一个黄金时代的话,那么清朝必定当仁不让。
清朝早期,父亲徐常遇和儿子徐祺成为了扬州琴家的典型,风格和演绎技法也以这俩人为准。
他们不光是操琴技艺精湛,同时还创作了很多的琴谱,这些琴谱当中,能一直被传承到现在并被我们所熟知的有徐常遇的《澄鉴堂琴谱》,徐祺父子的《五知斋琴谱》,吴灴的《自选堂琴谱》,秦维翰的《蕉庵琴谱》和僧空尘的《枯木弹琴谱》等。
扬州的地理环境是广陵琴派形成风格和自成一派的重要基础,扬州在春秋时期就被称为“广被丘陵”,那时候虽然有着这样一个称呼,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官方的公文将它称为广陵。
直到秦朝的时候,扬州被设立为广陵县,人们通常就叫它广陵,与此同时这一发源于此的琴派也就取名叫做广陵琴派。
历史上的扬州,在近代之前是一个以漕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区域。
占尽天时地利的交通地理位置,就决定了扬州在那个时候必定是十分的发达和繁荣的,也使得扬州盐商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推动了他们对于文化的关注投资和转变。
也恰恰是在这些已经有财富积累的盐商们对扬州的文化交流发面的推动和关注下,扬州的书院被建造起来,这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扬州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这本身就是优良的文化传统。
由于它的位置是在运河的南与北的交叉点上,而且还是苏北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所以它的经济是非常发达的,商业上也十分的先进,文艺方面更是属于百家争鸣但百花齐放的热闹状态,因此当时的扬州是周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扬州的琴人们就自然的能接收到来自南北各处的不同琴艺,其后经过长期的琢磨和融合,加上自己的创新和修改,新的属于扬州的琴学流派就应运而生。
也恰恰是由于扬州这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所构成的条件,加上十分积极的文化交流和接受融合的文化氛围,广陵古琴在这一时期在风格和技法上更好的四方兼容。
自创立起,这一文化底蕴深厚的琴派,历经三百多年,有十二代传人,一直到现在依然是我国琴坛上的一支经久不息的大古琴流派之一。
2.广陵琴派的形成和发展广陵琴派在古琴的发展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带动了古琴的高速发展。
古琴的文化历史悠远,同时又拥有各种不尽相同的流派,根据权威统计,只在江苏区域就有金陵派、虞山派、梅庵派、广陵派等非常多的流派,他们不尽相同,却都流传甚广。
以现在为起点向前数两百年,这两百年里大多数的古老的古琴流派都渐渐淹没或者发展和传承极其艰难,但是广陵琴派不同,他在经历了并不平坦的发展之路后继续以不灭之势薪火相传。
广陵琴派创始者为江苏扬州琴家徐常遇。
徐常遇编写了《澄鉴堂琴谱》,他的两个儿子徐新和徐祺不负众望的继承了创始人的才情,两人都琴艺水准十分高超,在当时被冠以“江南两徐”的盛誉。
徐祺当时算是行万里路,走遍了祖国的各个地区,随后自己摸索和整理了虞山派、金陵派、吴派、蜀派的各种曲目,编写了《五知斋琴谱》。
徐常遇的孙子叫做徐锦堂,徐锦堂的学生吴灴广又借鉴了各家的流派和传承曲谱,整理和撰写了《自选堂琴谱》。
在此之后,广陵派传人秦维瀚、释空尘分别编辑了《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
广陵派从建立之后,就不停的有家喻户晓的琴家涌现,因此这一琴派的谱集一直影响到今天。
1932年,广陵琴派几名德高望重同时也家喻户晓的琴家,孙绍陶、张子谦、刘绍椿、胡滋甫等人正式创建了广陵琴社。
广陵琴派自从成立琴社后,一直严格坚定的守住自己本派别的不同之处,把清雅、淡然、幽静、洒脱看成是本派别的琴曲的审美标准与条件,又很着重内容和情绪的渲染,在节奏多是起伏变化较大,在指法上又是灵活和复杂多变的。
总的来说广陵派既吸纳了其他派别清雅悠然的意境表达,同时又自取创新,最大程度的挥洒琴者的心绪,在着意发挥松活潇洒的同时,在奔放豪爽中蕴含节制凝蓄,在活泼潇洒中寓有恬静幽逸的神韵,从而形成了恬逸洒脱的独特风格。
3.广陵琴派的发展现状广陵琴派的创始人徐常遇自始至终都提倡古曲应该是“没有不尽之处”的,也就是说,在他的眼里,古曲的琴谱是只能删减却不能添加的,那么为了更好的证明他自己的观点,他这样打比方“如删得不好,最多如古玩字书虽有破损,其未损处未必减色,如果增得不好,就象清水加进了污浊,就再也无法还其本色了”。
甚至强调“既是加得极佳,也总非古人所有”。
徐常遇这种对传统琴曲过于谨慎的态度,实际上是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创造的,而后世广陵琴人们加工和发展传统琴曲的做法恰恰是对这种保守思想的否定。
徐常遇的一辈子都在与琴相伴,他的学生也是非常多的。
因此广陵琴派的传承人其实数量不少,虽不能说是桃李满天下,但每个地区和民族都会有它的传承和推广。
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广陵琴派时,除了专业人士以外还是鲜有人知,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自认为看不到古琴在现在科技时代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古琴并不看好,又或者认为古琴艺术实在太过于高雅而高攀不起,然后产生了而敬而远之的心理,从而出现了古琴艺术很难在现代社会得到认可和被推广的局面,所以就更不用说某一个琴派的传承和发展了。
我认为在广陵古琴的推广、传播和传承的必要性宣讲上的力度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我认为古琴作为中国历史上渊源久远且持续传承的一种乐器代表,在世界历史认识的层次上有着无法估量的巨大实力,而且广陵琴派融合了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等思想,是十分值得我们去弘扬和大力发展的。
二.广陵琴派的音乐艺术特征1.广陵琴派琴谱广陵派的琴谱,现在还流传在我们生活中的有徐常遇《澄鉴堂琴谱》、徐琪《五知斋琴谱》、吴灯《自远堂琴谱》、秦维翰《蕉奄琴谱》、空尘《枯木禅琴谱》等五大琴谱。
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樵歌》、《渔歌》、《墨子悲丝》和《佩兰》等四大名曲。
同时,脍炙人口,提出来会让人觉得听说过的有《龙翔操》、《梅花三弄》、《山居吟》、《梧叶舞秋风》、《离骚》等等。
《澄鉴堂琴谱》事清朝早期徐常遇和他的儿子编写的,后来在他儿子的整理和修改之下被出成书籍,这本曲谱的书籍流传到现在已经是第三百多年了,是广陵琴派从创始到现在为止被发现和传承的最早的记载琴谱的书籍,同时是广陵琴派五大琴谱中最有影响力的琴谱之一。
单凭这一琴谱就既给广陵琴派的曲目风格打下基础,又给广陵琴派日后在古琴所有流派中,中流砥柱的地位的确立和影响力的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知斋琴谱》也是广陵派的重要琴谱,它是一本专门收录汉族琴曲的谱集。
清代的周鲁封根据徐祺编写整理的谱集进行借鉴吸纳和整改,从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编写而成。
《五知斋琴谱》一共包含八卷,这八卷中收录的三十三瘦曲谱基本都注明了来源,并且关于如何去进行弹奏的指法可以说是记录和讲解的非常的详细,并且在注解中还加入了他本人对原曲做出了哪些改编和他对这个曲谱的评价等等。
另外这本曲谱的后记也是十分与众不同的,在后记当中读者能够了解作者对作品与众不同的解读。
广陵派后期刊印的《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也基本上都有在这里借鉴的成分。
《五知斋琴谱》的诞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其对琴谱指法清楚的描写、清楚详细的醒语及解题、后记等,还有对部分琴曲再创作的成功,都是《五知斋琴谱》名留后世的原因。
2.对立统一的和谐之美广陵琴派的对立统一是它比较独特一种音乐特征,它在推崇我们传统的阴阳两级思想的同时,强调在对比里要有多样性,在对比里要有感染力,同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髓的中和原则,强调对立统一中的调和协调的特征。
这种主张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表现是在广陵琴派的音乐对“起伏”的认识上。
广陵琴派认为,“起伏”并不仅仅是非常简单的韵律体现的要素,它更多的是一种基本的原则。
它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在乐曲的绝大多数的表现形式里,比如说速度的快慢、强度的大小、音律上的缓和急、力度上的刚和柔、还有虚和实,巧和拙等,这些都属于我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范畴。
所以在广陵琴派的正规音乐古曲里,这种“起伏”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每一种细微的表现手法里,而且得到了非常频繁的采用和改编,以每一个简简单单的小句子为单位的细微的结构之中最为甚。
所以广陵琴派的听众总是能够感觉到乐曲中强烈的对比和波动非常明显的起伏很强烈的情感变化。
3.音乐表现以意为先以意为先的琴学主张,体现了广陵琴派对中国艺术传统精神的继承。
在整体对这种“意”的运用和探寻之中,广陵琴派格外的在意他们口中的“意”在整个音乐里的决定性奠定地位。
所以,关于“意”的一切都会被看做是极其重要的音乐部分,而把这种“意”投放到具体的乐谱里的时候“曲意深远”、“意犹未尽”就已经是广陵琴派乐曲特种中相当重要的艺术特征。
比如说,在乐曲具体节拍的处理上,广陵琴派不会用节拍来限制自己,而是会从整体的作者的心绪意境出发,虽然显得肆意,但却多了随性自然,所以他们很经常在乐句中使用2/4、3/8、4/4、5/8等不同单位拍子的组合。
这些都是“以意为先”的音乐表现,也是广陵琴派对琴学追求的体现。
4.讲求“声韵”另一大特征就是讲求“声韵”。
所谓的声韵的特征其实就是指比较在意音乐的情感表现的细节上的刻画。
这是广陵派的又一个别致的主张。
广陵派的琴曲,绝大部分会包含着“声韵并存”,“刻画人微”的象征性表现,其中更是以“韵”的细节处理为甚。
这里的“并存”、“人微”其实已经是侧面烘托和更加凸显出广陵琴派的追求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