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面分析方法PPT课件

表面分析方法PPT课件

紫外光电子能谱图的形状取决于入射光子的能量 和电离后离子的状态以及具体的实验条件。
7.2.4. 俄歇电子能谱法
Auger电子能谱法(AES)是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 束(或X射线)激发试样,以测量二次电子中的那些与入 射电子能量无关,而本身具有确定能量的Auger电子峰 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7.2.4.1. Auger电子能谱的产生
电荷转移、价电子 谱、等离子激发。
7.2.5. 电子能谱仪
电子能谱仪通常采用的激发源有三种:X射线源、 真空紫外灯和电子枪。由于各能谱仪之间除激发源不 同外,其他部分基本相同,因此,配备不同激发源, 可使一台能谱仪具有多种功能。
7.2.5.1. 激发源
7.2.5.2.单பைடு நூலகம்器—电子能量分析器
7.2.4.5. Auger电子能谱
1. Auger电子峰 Auger电子的能量只与所发生的Auger跃迁过程有关,
因此它具有特征性,可据此进行定性分析。
7.2.4.5. Auger电子能谱
2. 化学环境的影响
Auger电子能谱能 反映3类化学效应—即 原子化学环境的改变引 起Auger电子能谱结构 的变化:
7.2.1. 光电子能谱法基本原理
物质受光作用释放出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光电离作用:
光子的能量:
7.2.1. 光电子能谱法基本原理
电子能谱法所能研究的信息深度d取决于逸出电 子的非弹性碰撞平均自由程λ。
所谓平均自由程(电子逸出深度)是指电子在经受 非弹性碰撞前所经历的平均距离。电子平均自由程λ 与其动能大小和样品性质有关,金属中为0.5 ~ 2 nm, 氧化物中为1.5 ~ 4 nm,有机和高分子化合物中为 4 ~ 10 nm。一般认为d =3λ。
表面包括微区分析,涉及微电子器件、催化、材 料及高新技术等众多领域。本章介绍表面及微区分析 及表征的方法和技术。
7.1. 概论
表面分析是指对表面及微区的特性和表面现象 进行分析、测量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表面组成、结 构、电子态和形貌等。
表面分析与表征涉及的内容很多,没有一种单 独的方法能提供所有这些信息。
表面分析按表征技术分为4类:电子束激发、光 子激发、离子轰击、近场显微镜法。
按用途划分:组分分析、结构分析、原子态分 析、电子态分析等。
7.2. 光电子能谱法
光电子能谱法是指采用单色光或电子束照射试样, 使电子受到激发而发射,通过测量这些电子的(相对) 强度与能量分布的关系,从中获得有关信息。
用X射线作激发源的称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用紫外光作激发源的称紫外光电子能谱(UPS)、测量 俄歇电子能量分布的称俄歇电子能谱(AES)。有的教 材将前两者称为光子探针技术,而将AES称为电子探 针技术。
7.2.4.2. Auger电子产额
对于K型跃迁,设发射X射线荧光的概率为PKX, 发射K系Auger电子的概率为PKA,则K层X射线荧光的 产额YKX为:
YKX =PKX/(PKX + PKA) K系Auger电子的产额为
YKA=1 - YKX
7.2.4.3. Auger电子峰的强度
Auger电子峰的强度IA主要由电离截面Qi和Auger 电子发射概率PA决定:
IA∝ Qi•PA
电离截面与被束缚电子i的能量(Ebi)和入射电子束 能量(Ein)有关。一般来说,当Ein≈3 Ebi时,Auger电流 较大。若Ein < Ebi,入射电子的能量不足以使i能级电离, Auger电子产额等于0;若Ein过大,入射电子与原子相 互作用时间过短,也不利于产生Auger电子。通常采用 较小的入射角(10° 30°),可增大检测体积,获得较 大的Auger电流。
7.2.4.4. Auger电子的能量
Auger电子的动能只与电子在物质中所处的能级及 仪器的功函数 有关,与激发源的能量无关。
因此,要在X光电子能谱中识别Auger电子峰,可 变换X射线源的能量,X光电子峰会发生移动,而 Auger电子峰的位置不变。据此可加以区别。
固体物质的K LI LII Auger电子的能量应为:
第7章 表面分析方法
7.1. 概论 在仪器分析中,把物体与真空或气体间的界面称
为表面,通常研究的是固体表面;当分析区域的横向 线度小于100μm量级时称为微区。
表面是固体的终端,表面原子有部分化学键伸向 空间,具有很活跃的化学性质。
表面的化学组成、原子排列、电子状态等往往和 体相不同,并将决定表面的化学反应活性、耐腐蚀性、 粘性、湿润性、摩擦性及分子识别特性等。
由固体的热效应及表面荷电作用等物理因素引起 的谱峰位移称为物理位移。由电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不 同而引起的谱峰位移称为化学位移。
7.2.3. 紫外光电子能谱法
7.2.3.1.电离能
由于紫外线的能量比X射线能量低,只能激发原子 或分子的价电子,因此,它所测定的是价电子的结合 能,习惯上称为电离能。
7.2.3.2. 紫外光电子能谱图
电子能谱的取样深度一般很浅,在30 nm以内, 是一种表面分析技术。
7.2.2. X 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瑞典Uppsala大学Siegbahn K M(1981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获得者)及其同事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
理论依据是Einstein的光电子发射公式(光电效 应),实际分析中,不仅用XPS测定轨道电子结合能, 还经常用量子化学方法进行计算,并将两者进行比较。
由于各种原子、分子的轨道电子结合能是一定的, XPS可用来测定固体表面的电子结构和表面组分的化 学成分,因此,XPS又称为化学分析光电子能谱法 (Electron Spectroscopy for Chemical Analysis, ESCA)。
7.2.2.1.电子结合能
电子结合能是指一个原 子在光电离前后的能量差, 即原子终态(2)与始态(1)之 间的能量差:
Eb = E(2) - E(1) 气体试样可以视为自由原子 或分子。 固体试样:
7.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
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是以检测器单位时间内接收 到的光电子数(光电子强度)对电子结合能或光电子动 能作图。
XPS主要是研究原子的内层电子结合能。
7.2.2.3. 谱峰的物理位移和化学位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