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总则 (3)一、宏观发展背景 (3)二. 相关规划与政策解析 (4)三.规划原则 (6)四.规划指导思想 (6)五.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7)第二章现状分析 (8)一.自然条件概况 (8)二、区域交通条件 (9)三、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条件 (10)四、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 (10)五、发展前景分析 (10)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11)第三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14)一、发展定位 (14)二、战略目标 (17)三、战略选择 (17)四、规划策略 (18)五、本轮规划编制的重点 (21)第四章城市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22)一、影响规模确定的因素 (22)二、用地规模 (22)三、人口规模预测 (22)第五章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24)一、规划布局原则 (24)二、总体空间结构 (24)三、用地类别及比例 (26)四、用地布局 (27)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28)一、交通现状 (28)二、交通规划 (28)第七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2)一、供水工程规划 (32)二、排水工程规划 (33)三、电力与电信工程规划 (34)四、供热与燃气规划 (35)五、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36)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 (38)一、总体原则及目标 (38)二、总体防灾要求 (38)三、防洪 (38)四、消防 (38)五、人防规划 (39)六、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40)七、地质灾害防治 (40)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 (41)一、环境保护目标 (41)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41)第十章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43)一、绿地系统规划 (43)二、景观风貌特色规划 (44)第十一章空间管治规划 (47)一、禁止建设区 (47)二、控制建设区 (48)三、适宜建设区 (48)四、高度建设控制 (48)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48)一、规划指导思想 (48)二、基本目标 (49)三、建设分期 (49)四、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49)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 (49)附表1: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 (50)附表2:各特色岛(除中心服务岛)配备设施及规模一览表 (51)第一章总则一、宏观发展背景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是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东北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仅次于成都),拥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在吸纳资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国家层面的宏观背景1.建设节约型社会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通知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五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了建筑节能、节约用水、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内容。
2.转变城市发展模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对促进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遏制城市规模盲目扩大、规范各类开发区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中央领导提出了“端正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要求。
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端正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推进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
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凭借此种契机,东北地区发挥地缘优势,初步形成沿海沿边一体化开放的新格局。
顺应经济高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新要求,步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连续四年年均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四大区域板块中名列第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黑龙江省各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全省各级城市规划都应将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城镇化发展道路选择、城镇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政策依据,充分利用相关有利政策,争取城市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
哈尔滨作为东北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从外部因素考虑应积极融入东北地区的区域性城市建设,坚持做好做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龙头模范作用,加强与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圉的区域性合作。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则作为辐射东三省东北地区的新型旅游片区,则将更多的承担期典型示范的作用。
(二)黑龙江层面1.哈尔滨大都市圈哈尔滨大都市圈即以哈尔滨为首位城市和中心城市,以若干相关城市为支撑点,形成点状、带状、环状的产业聚集囤,形成产业关联和辐射效应,以哈尔滨来带动周边区域进而带动黑龙江全省经济,在东三省经济圈的东北部构成经济发展支柱区。
哈尔滨大都市圈的建立可以进一步加强哈尔滨的经济集聚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产业的整合和重组。
2.哈大齐工业走廊战略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囊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的经济区域,利用其自身经济实力强、工业化水平高、经济辐射力大、科技优势明显的优势,以及可利用的820平方公里土地平坦的重盐碱地和废弃地,利用其地缘优势,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打造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工业走廊,进一步改善其产业结构。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位于哈大齐的发展走廊上,如何运用现有的优势条件,积极融入哈尔滨大都市圈,引领哈尔滨北部特色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哈尔滨层面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2009年的哈尔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了“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
具体为“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和“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北跃”,即以科技创新城和文化中心为先导,发挥好在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在江北搭建研发和产业化平台,以此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既要闯出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出路,又要在江北区打造北国水城、科技创新城,从而实现大松北的大发展,要按照现代理念把大松北建设成为集科技、文化、生态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区。
“南拓”,即依托平房和开发区现有的工业基础,整合周边地区的工业园区,打造新型工业化的工业新城,以此做大工业规模,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力,推进区县(市)协同发展,工业新城也应当是文化城、生态城。
“中兴”,即老城区要提档升级。
加快老城区改造,下大力气解决环境脏乱差、交通拥堵、基础设施陈旧问题;进一步加快哈西、群力新区建设,使老城区旧貌变新颜,再次展现哈尔滨欧陆风情的独特魅力。
“强县”,哈尔滨是大城市,同时也是大农村,县域经济在哈尔滨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重大比重,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要使各县的发展走在全省的前列,一县一策,实施强县战略,市县同步,实现全市的大发展、快发展。
2.“北跃”战略与“北国水城”战略“北跃”战略是哈尔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哈尔滨“北国水城”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战略的要点为打造原生态的万顷松江湿地,建设松花江至呼兰河区域的“两纵、四横、十八湖”的北国水城水系,抓好科技创新城等几个重点区建设,其中搞好“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实施规划,和水城水系的规划并启动是建设“北跃”战略的重要实施步骤。
哈尔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提出了“以水定城”的总体思路。
打造“松江湿地、北国水城”是落实滨水城市建设和“北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关键项目。
“北国水城”又称为松北灌排体系及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
“北国水城”项目主要是利用松花江天然丰富的水资源,向北引水,以水生态环境修复和综合整治为核心,以环境功能区全面达标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为目标,以污染控制和水系连通、恢复河流生命为重点,以截污、河道整治和水环境景观为重要手段,通过人工水系湖泊建设、引清补源、沿岸绿化、湿地保护和智能化管理,打造规划区完善的河湖连通河网体系。
项目计划投资289亿元,在松花江到呼兰河约5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分利用河、渠、泡、沼等水系基础,规划“二纵、四横、十八湖”的完整水系网络,既防洪调峰根治内涝水患,又借湖光水景提升城市品位,“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将成就一座崭新的北国水城。
规划区内现有水系由万宝灌区及松浦灌区的供、排水渠系、对青涝区的排水沟道、市政府周围的人工河道和呼兰河右堤、三家子堤所围成的湿地组成。
规划水系布局将充分利用现有河渠、沟泡、湿地,通过人工开挖、疏通河道等措施,形成“二纵、四横、十八湖”的水系网络布局。
“北国水城”的建设将完善松北防洪排涝体系,化解松北区次生盐碱化风险,通过生物技术逐步改善现有水质,修复生态环境,传承文化脉络,其中规划的2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与松花江北岸建设六处景观功能区,将促进松北区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北跃”典范。
二. 相关规划与政策解析1.《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1)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2)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3)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本次规划的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承东紧邻松花江,启西连接利民组团,上下传承呼兰、松浦组团,起着左传右递、传承辐射作用。
2.《松花江哈尔滨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松花江哈尔滨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范围上游西起哈尔滨市道里区与双城市交界、下游东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坝址,南北以松花江两岸堤防向外延伸2—5公里为界,包括松花江滩涂湿地和支流河口湿地以及沿岸景区,全长约123公里,规划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
规划考虑到松花江两岸的统筹协调发展和景区建设及旅游发展的产业牵动作用,在制定松花江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同时,兼顾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沿岸具有开发潜力的相关用地以及沿线乡镇纳入研究区域,将松北水城“二纵、四横、十八湖”和江南老城区“三沟一河”水系纳入湿地研究范围,统筹研究构建哈尔滨市水系及湿地生态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