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高中历史新教材改革汇总

2017年高中历史新教材改革汇总

高中新教材
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
本课程旨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程共有35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
内容。本课程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讲述,展现人类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历
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逐步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总趋势。

(1)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孕育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知道考
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史前研究领域的不同作用。

(2)夏、商、西周与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以及
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确立的特点。

(3)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认同的形成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
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史实,认识“华夏”
认同形成的意义。
(4)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衰亡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建立及
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经济开发的历
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创新成就。

(6)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繁荣
通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通过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
与中外交流,认识隋唐盛世的繁荣与开放。

(7)中唐至两宋时期的政治、社会变革
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以及这一
时期的重要改革;了解中唐至两宋时期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8)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
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9)明朝的制度建设与社会变动
知道明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认识这些制度在秩序重建中的作用与弊端;通过
了解由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识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
的巨大变化。
(10)清前期的繁荣及其面临的挑战
通过清前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清朝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
作用;通过了解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此后各种矛盾的加剧,理解中国在世界上地
位的转折。
(11)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与局限性。

(1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
及特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
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1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行;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5)人民解放战争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探讨中
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解放的原因和意义。

(16)百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过程;通过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探讨近代
以来社会转型的特点。

(17)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
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8)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认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
训;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9)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识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通过各个领域改革开放的史实,概述
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20)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通过当代中国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认识当代中国综合国
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1)古代世界
知道早期人类的产生;理解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各文明古国(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
罗马等古代文明)的不同特点;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22)西欧封建社会与伊斯兰世界
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基督教会和伊斯兰教对各自
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教权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

(23)大航海时代
通过新航路开辟造成的人与物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
界各区域文明发展道路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过程中

的重要节点。

(24)殖民势力到来前的印度、日本和朝鲜
通过了解莫卧儿帝国、日本的幕府以及朝鲜李朝的统治,认识殖民势力到来前东亚与南亚主
要国家的历史特点。

(2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和早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实现。

(26)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理解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并引起生产关系和政
治制度及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认识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以及对人类
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2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道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并引发的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通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认识马克思主义
的世界意义。

(28)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知道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
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29)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结果,以及一战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关系,认识一战前
后的世界格局。

(30)一战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各国的应对
了解一战后国际格局下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认识苏、美、德、日等国面对这些新变化
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及其影响。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局部发展到全球的过程,认识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战争胜利之间的
关系;理解战后形成的国际新秩序。

(32)冷战与二战后世界格局
通过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知道冷战发展与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
互影响。

(33)亚非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知道殖民体系瓦解的基本进程;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发展;认识亚非拉国家在发展中取得的成
就和出现的问题。

(34)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
知道两极格局瓦解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
问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35)新科技革命与文化多样化
了解新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社会的急剧变迁;认识文化多样化在当今世
界的表现,以及人们珍视民族文化传统的努力。

选修Ⅰ的主要内容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
选择政治体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层治理与社会保
障、货币发行与财政收入等专题,使学生了解国家治理的发展,了解制度文明的进程,确立
制度自信。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选择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区域开发与生态环
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专题,使学生认识经济发
展及科技改变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程
选择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碰撞、宗教传播与文化景观、
文化的传承于保护、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等专题,使学生认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
文化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性。

选修Ⅱ的主要内容

史学入门
内容涉及历史观、史学优秀传统、读史常识、史料的作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解释与
评判、历史工具书及信息检索、历史论文的写作等,使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史料研读

内容涉及史料搜集与运用的方法、各种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的研读,
以及综合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阅读与探究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史料的作用并尝试运用史料,
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