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年)为贯彻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我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规划范围1、规划期:近期规划期为三年,即2010年到2012年,远期规划期到2020年。
2、规划范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兼顾村卫生室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3、规划内容:围绕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突出制度建设、政策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一批适宜人才、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留住一批合格人才。
(二)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采取培养、输送、帮扶、稳定等措施,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基本原则1、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建设一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2、总量适当、结构合理。
合理规划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调整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适度提高全科医生和执业医师的培养培训比例,促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均衡发展。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推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4、立足实际、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5、德才并重、提高素质。
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提高技术水平两手抓,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一支忠诚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二、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通过改进培养模式、健全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手段、拓宽培养渠道、加大培养投入等措施,逐步建立健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层次有序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二)近三年目标1、为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人、专科医学专业毕业生×××人,保证每个乡镇卫生院有一名以上全日制统招大学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二名以上全日制统招医学专科(公卫、医技)毕业生。
2、选拔培养×××名左右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使我省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一名、中心卫生院有二名专业技术带头人。
3、继续招聘×××名左右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总量达到×××名左右,使我省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一名以上执业医师。
4、开展卫生人才服务团活动。
省、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选派×××名左右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挂职服务,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每年选派×××名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到一般乡镇卫生院挂职服务。
5、培训城市社区全科医生×××名、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名,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居民有×××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万居民有×××名全科医生的目标。
6、开展对口支援,加强医院协作。
省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所中心卫生院。
7、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招收县级医院×××名、乡镇卫生院×××名本科临床毕业生进行全科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8、开展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
分别为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千人、×××万人和×××万人。
9、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完成成人学历教育×××人次、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骨干培训×××人次、乡镇卫生院技术进修×××人次。
10、开展“三支一扶”工作,每年招募×××名左右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工作。
(三)到2020年目标1、每万城市居民至少拥有×××名全科医师和×××名公共卫生医师,每千乡镇人口有×××名以上执业医师、×××名以上执业助理医师。
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生达到本科以上学历、60%达到大专学历;乡村医生2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50%达到中专学历。
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高、中、初级比例分别达到10%、25%、65%。
三、主要措施(一)抓培养,全面提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1、实施定向免费培养乡镇卫生院医学生工作,为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和专科医疗专业的医学生,制定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医学生实施办法,探索和创新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新模式。
2、加强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采取基层推荐、逐级选拔的方式,对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从定向医学生中优先培养,明确培养目标,加强管理与考核,带动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3、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通过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和面向社会招收等多种渠道,三年内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培训900名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
规范化培训主要招收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有些急需人才的乡镇卫生院,可以辅之以3年医学专科毕业生后进行2年培训模式,但要严格控制比例。
4、开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对现有在职人员进行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临床能力为主,在认定的全科理论、临床、社区培训基地进行通科轮训。
继续实施“中西部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到2012年完成城市社区约×××名符合条件的在岗执业(助理)医师进行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启动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用三年时间完成乡镇卫生院×××名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工作。
5、建立健全基层卫生人才定期培训制度,对乡镇卫生院在岗卫技人员每5年进行一次全员培训,对村卫生室在岗人员每二年培训一次;乡镇卫生院每年选派1名技术骨干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半年以上,村卫生室每年选派1名乡村医生到乡镇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集中培训。
6、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升在岗人员学历结构。
鼓励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
通过多种培养培训渠道,力争在5-10年内,使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结构得到较大提升。
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大力开展远程医学教育。
设立基层卫生人员高等医学教育专项,鼓励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类专业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费由政府资助;鼓励在基层医疗机构相关医学类中专毕业生、大专生通过成人临床医学教育,取得大专、本科学历。
7、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
以我省高等医学院校为主导,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建设全科医生教育理论、临床、社区培训基地为主体的培训网络。
结合规范化培养和岗位培训全科医生教学需求,制定新的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对现有批准的培训基地进行筛选,通过评估认定的理论、临床、社区培训基地在教学设施、师资培训、后勤保障方面给予经费支持。
8、合理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
优化高等医学院校专业和结构,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本专科教育开设全科医学必修课程,强化临床实践教育,增强社区卫生实践教学。
9、开展“二培二建”工作。
把医德医风好、技术能力强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成农村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把政治素质好、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成乡镇卫生院院长,努力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队伍和一支善管理、懂技术的乡镇卫生院院长队伍。
(二)抓输送,进一步优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结构1、开展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逐步扩大招聘数量和覆盖面,采取财政补助、落实编制、加强考核、跟踪培养等措施,推动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
提倡和鼓励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参照项目的做法,为乡镇卫生院引进人才,延伸项目社会效应,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2、继续实施“三支一扶”工作,招募和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服务期限2年,服务期间政府给予每人每月×××元的生活补助,服务期满后,乡镇卫生院优先录用,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优惠政策。
3、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选择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全科医学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加强学科研究,加强全科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培养;鼓励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开展全科医学医、教、研工作,承担实习和进修工作,为我省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供培养、培训平台。
(三)抓帮扶,提高基层卫生机构整体素质1、开展卫生人才服务团工作。
从2010年起,每年从省、市三级医院选派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疗专家×××名,组成省级卫生人才服务团到县级医院挂职服务。
围绕服务基层卫生工作和加强自身培养锻炼两项任务,协助、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引进新技术、开发新项目,加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卫生技术服务水平;引进新理念、拓展新方法,完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水平。
同时,通过挂职锻炼,丰富基层经历,积累管理经验,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2、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制度。
完善城乡对口支援制度,严格执行“城市医生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规定;继续推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每年选派×××名左右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帮扶工作,在人员培训、技术指导、项目建设、引才引智方面给予支持。
每年选派×××名左右县、乡医疗机构技术骨干到城市三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