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磁性材料是各种 电子 产品主要的配套产品,无论是消费家电产品和 工业 类如 计
算 机、通讯设备、汽车,以及国防工业均离不开磁性材料。当前, 中国 各种磁性材料的产
量基本上世界第一,成为磁性材料生产大国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中国磁性材料的中长期市
场前景十分光明,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在全球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必须加强 科技 创新
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加强 企业 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品档次,使中国磁性材料
从大国走向强国。本文着重从宏观角度 分析 了中国磁体产业整体情况,介绍了稀土永磁材
料特别是中国钕铁硼烧结和粘结产业现状,以及中国新型的稀土永磁材料的 研究 开发情况,
同时对我国磁体产业 发展 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1 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历程 目前 ,
全球的 经济 已进入了一个信息 时代 ,作为一种功能材料,磁性材料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
要。当前主要的商品磁体共有4类: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铝-镍-钴永磁(alnico);50年代
初期开发的铁氧体磁体;60年代末开发的钐-钴磁体(sm-co),包括第一代稀土永磁-smco5
和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80年代初开发的稀土永磁钕铁硼(nd-fe-b)。而稀土永磁,
特别是钕铁硼是磁性材料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永磁材料中发展最快,平均以每年10%的速
度增长。 中国磁体产业在中国的出现远较西方发达国家晚,起始期是1969年到1987年之间。
因为当时的稀土永磁钐钴磁体的高成本、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少,所以到八十年代初还没有形
成自己的磁体工业。1987~1996的十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开始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特点是起点
低:由于投资小,设备简陋,生产设备基本完全是国产的,经营理念落后,仍局限于小生产
的模式。 1997~2002的五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起点远高于前一
阶段:投资强度大,引进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能够按先进的工艺路线组织生产,产
品质量一般属中低档。 2003年起,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将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建立的特点
将是“三高”,即高起点、高投入、高回报:1)产品瞄准特定用途所需的高档磁体;投资规
模巨大,引进整条先进生产线;2)按 现代 化管理的理念,组织集约式分段联营的大生产:
磁体生产分为两段—母合金/粉料的生产和磁体制备,投资显著降低,效益则大为提高;3)
按资本运作的 规律 运营,从而保证磁体产业较高的回报率。特别是有可能从国外引进最先
进的或采用国产先进生产线,生产高档的磁体产品。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的磁体生产
由于成本过高,已难以为继,世界磁性材料行业纷纷向中国或第三世界地区转移,中国作为
首选的国家。世界一些著名的磁性材料制造企业看好中国,如日本的tdk、fdk、epson、日
立金属、住友特殊等,韩国的梨树、三和、磁化等,欧洲的philips、德国的vac、epcos,
美国的arnord、magnequench 已经转移到中国。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向中国转移,增强了中国
磁性材料工业的整体实力,提高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
场的建设。 2.中国稀土永磁――钕铁硼的发展 某个国家或地区磁体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
的一半时,即成为“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二次大战后的美国,70
年代以后的日本均堪称当时“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新世纪伊始,“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
已转到中国。据统计,直到1999年,铁氧体磁体的产值始终占全球磁体总值的一半以上,堪
称磁体市场的主题。2000年稀土磁体(ndfeb+smco)产值首次超过了铁氧体的,此趋势与日
俱增。换言之,稀土磁体在21世纪将唱主角。 代表当今磁体最高性能的ndfeb稀土永磁的
80年代初问世时,正好赶上计算机产业的微型化,故该磁体立即成为制造诸如磁盘驱动器等
计算机外设的关键材料。ndfeb更广泛用于各类音响/影像等消费电子器件中,90年代以来在
全球迅速普及的移动通讯设备—手机也离不开ndfeb的重要贡献。钕铁硼专利[1] 钕铁硼
硬磁制造 方法 分为烧结和粘结两种,专利所有者分别为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日本)和
麦格昆磁(mq)公司(美国)。同时mqi公司又是全球唯一的粘结钕铁硼原材料(磁粉)供应
商。其在欧洲和日本的成分专利和生产制造工艺专利均已经失效,美国的专利在06年和07
年分别失效。在中国制造、销售和使用钕铁硼磁体并不涉及任何专利 问题 ,但是其产品不
能出口到专利覆盖区,否则构成侵权。中国拥有住友与mqi覆盖全球的专利许可的烧结ndfeb
磁体企业共五家: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三环),于1993年5月取得专利许可;北京京磁
公司(bjmt),于2000年3月取得专利许可;银纳金科磁技术公司(thinova),于2000年9
月取得专利许可;宁波韵升磁公司(韵升),于2001年3月取得专利许可;安泰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atm),于2003年3月继承了 台湾 海恩金属公司2000年5月取得的专利许可。这
五家公司的烧结ndfeb磁体的生产能力将近10,000吨/年,五家公司中的三家是上市公司,
即安泰科技、三环与韵升。 烧结钕铁硼 图1是全球及中国、日本、美国、欧洲烧结ndfeb
磁体的总产量,其中2004年中国生产烧结ndfeb磁体27,510吨,毛坯46,1500吨。与2003
年相比产量增长49%。而产量与产值存在的巨大差距正是中国稀土磁体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档次是解决此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说,要尽快消除存在于中国磁
体产业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2]。烧结ndfeb磁体在中国的用途可分为三类: 1. 高技
术领域的 应用 ,诸如mri,vcm,cd传感器,cd-rom,dvd-rom,手机,电池驱动工具,eb,eav,ev。
2. 传统用途,诸如扬声器,耳机,话筒等音响器件,磁选机/磁分离器,各类磁化器包括民用水
脱垢器,油田用的脱腊器,酒厂用的陈化器等。 3. 低档用途,诸如慈溪等地生产的磁性纽扣。
图2是2003年中国烧结ndfeb磁体的用途分布情况。 中国烧结钕铁硼产地遍及11个省和
京津地区(见图3)。浙江省的烧结ndfeb磁体生产发展最快,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7.1%。
山西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 自然 和低成本条件,目前已与沪杭地区、京津地区形成了中国三
角鼎立的稀土永磁产业格局。山西烧结ndfeb磁体生产占全国产量的21.7%。京津地区的产
量居第三位,占全国的11.7%。其余总量19.5%则散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等苏、冀、
内蒙、鲁、豫、川、陕、甘、宁九省以及东北地区。 众所周知,ndfeb对环境(温度、湿度)
极为敏感,浙江产量虽大,但品质不高。一般而言,气候干燥的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用
同样工艺设备生产磁体,其性能则优于南方的。当然,关键仍在于采用专门针对ndfeb的设
备并按先进工艺进行磁体生产,才能稳定地批量生产高牌号磁体。濒临渤海的烟台首钢磁材
公司,它引进先进设备大批量生产顶级烧结ndfeb磁体,就是一例。 2004年国内烧结钕铁
硼行业热情空前高涨,新增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中科三环公司通过长期努力,第一次进入到
为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磁材企业所垄断的钕铁硼高端应用领域――计算机硬盘驱动器音圈
电机(vcm)应用市场;在另外的一个高端应用领域――汽车应用领域方面,中科三环的钕铁
硼磁体也成功应用在点火线圈、电动助力转向、气囊传感器等汽车零部件中,同时还进入了
核磁共振成像仪领域。对于上述几个稀土永磁高端应用市场的进入,标志着中国的稀土永磁
产品结束了大部分只局限于中低端应用市场的不利局面,真正开始与日、欧发达国家磁材巨
头争夺高端应用市场。 粘结钕铁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粘结钕铁硼方面,美国和欧
洲的生产企业基本退出了该行业,到2003年只剩下一两家生产粘结ndfeb的制造厂了,2004
年美国和西欧的永磁材料产量只占全球的10%之内。因此在该行业中,全球的生产能力大部
分集中在日本企业[3]。其中有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一家是精工爱普生,他们的磁材生产已经
全部转到中国上海爱普生磁性器材有限公司了;另一家大的粘结磁体企业-日本大同公司。
在计算机硬盘驱动器(hdd)的主轴电机应用方面,大同和上海爱普生两家企业就占据了整个
市场份额的90%以上。2002年底,中科三环参股了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2004年3
月进一步扩大股权,目前中科三环已持有该公司的7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安泰科技
2003年3月收购了海恩公司,其深圳的爱恩美格也是一个技术水平很高的粘结磁体工厂,加
上国内成长起来的成都银河,粘结磁体企业除日本的大同外,其余产能基本分布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