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民族国家与世界市场。也可以说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探讨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关系的一门学问。(定义) 核心概念的三层含义: 1. 基本组织形式:(1)市场:16、17世纪之前,市场经济和这些经济形式(原始村舍经济、奴隶经济、封建经济、帝国统治经济)并存,而且影响范围相对狭小。工业革命前后,市场经济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逐步取代了其他的生产和交换方式,变成组织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2. 亚当·斯密(Adam Smith):1.人是一种经济动物2.贸易买卖和交换是人的天性3.市场是为了满足人的这种天性而存在的4.市场是最基本、最有活力的组织形式。优点:交易成本降低,有效率,开放性,竞争性。(2)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标志着民族国家的出现,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优点:国家成为控制财富和权力的最有效方式,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最重要的行为体。 2.国际关系的动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动力是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1)民族国家、世界市场与现代国际体系同时产生并不是偶然巧合。(2)国家与市场相互作用推动现代国际关系发展。 3. 国家与市场的紧张关系: (1)交织:国家影响市场运行 ;市场决定国家实力 (2)对立:国家提供安全防线,市场提倡优胜劣汰;国家是利益集团妥协的产物,市场提倡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扩张倾向,民族国家则以固定的领土边界作为存在的前提。 市场的逻辑:自由、变革、脱离控制、无限扩张 国家的逻辑:安定、平衡、内外有别。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 1. 自由主义: 三个基本假设: (1)市场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可以自动校正波动、实现自我平衡 (2)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根本利益是协调一致的; (3)经济增长的自然规律是渐进、连续、线性的。 主要IPE观点:经济增长的目的:民富(个体福利)>国强(国家实力)。国家不应该干预经济过程(守夜人),“权力不应该干预财富”国际关系的发展:市场力量塑造世界体系,国家不再独占世界事务的核心,(“市场战胜国家”“国家的退却”)国际合作的未来:绝对获益>相对获益。三种学说: (1)互相依存理论:库珀提出,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他们指出世界市场的扩张使货币、商品、人员、信息的跨国界流通急剧增加,各国的利益交错、难以割裂,事实上处于相互依存的网络当中。相互依存=“彼此之间的依赖”,指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 (2)贸易和平理论:观点: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密切,他们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越小。简单逻辑:贸易促进民主,民主保障和平。 (3)国际机制理论:约翰·鲁杰:国际机制 :国家间正式的制度安排+非正式的行为规则观点;国际机制可以影响国家的行为模式。 2. 现实主义: 最核心的假设:也是和自由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强调相对获益的重要性超过绝对获益。 观点: (1)现实主义则坚持国家的核心地位,关注相对收益; (2)而现实主义则认为这种贸易关系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 (3)现实主义则强调国强,认为经济政策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 三种学说: (1)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时间:16、17世纪人物:美国国父之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观点:1、多出口、少进口——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保护国内市场2、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扶植有竞争力的出口工业,建立专营海外贸易公司 (2)生产力理论(Theory of the Powers of Production)时间:1840s人物: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观点:抨击了英国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政策,认为它忽视了国家的作用和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 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应采取保护性关税政策 (3)战略贸易学说:时间:1980s。当时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相对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观点:提出战略性部门存在的可能性。在一些产业,资本或劳动有时会获得比其他产业高得多的回报,即“租”的存在,政府不介入则难以获取。手段:鼓励对技术研究发展的投资,扶植运用高技术的产业部门。 3. 激进主义: 核心假设:民族国家:并不是自主的,它们受统治阶级利益的趋势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资本主义是扩张性的,它对新市场和更大利润的追逐永无止境。主要观点: (1)既不支持民族国家也不支持世界市场; (2)既不支持相对获益也不赞成绝对获益; (3)强调创建一种更公正的分配制度:无论是在自由市场,还是在民族国家当中,都存在着导致自己灭亡的重大缺陷。只有向更完善的人类组织过度才能建立公正、稳定的国际体系。 两种学说: (1)依附论:人物:萨米尔·阿明 观点:第三世界贫穷的根源在于国际结构,而不是自身因素; 农村—>外围地区的中心—>发达的宗主国;世界市场越进步,不发达国家越难发展。 (2)世界体系论: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观点:经济剩余由外围区转移到核心区;重视在中心国家中争夺统治地位的斗争,认为它对整个体系的影响最大。 现实主义VS激进主义:联系:国家为财富和实力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国家力量的不均衡发展,都是国际冲突和政治动乱的关键所在。区别:激进主义认为国家、国家间的斗争都是资本主义的邪恶表现,所有这一切只有靠共产主义革命才能彻底铲除;现实主义则把这些看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国际政治体系的必然特征。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国际货币体系 1. 汇率:一个国家货币相对另一个国家货币的价格。 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构特点: (1)黄金成为单纯的国际结算工具,1盎司黄金=35美元(1盎司黄金=1200美元); (2)严格控制各国短期汇率波动; (3)放宽长期汇率波动;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解决各国短期内的信贷困难; (5)世界银行负责引导长期投资 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优点: (1)保留了金本位制度稳定、自我调节的优点; (2)通过新的设计为各国提供了使用财政政策的余地,解决了市场价格受黄金产量左右的问题; (3)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帮助,各国可以更有效地维持经济平衡。 4. 缺点:存在根本的不平等:美国无须承担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义务,却享有成为储备货币的种种特权。 【第四章】国家间竞争 1. 绝对获益(absolute gains):是指国家在发展中,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取决于市场力量。 2. 相对获益(relative gains):是指在国际合作中,各国最关心的是本国经济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力量对比,它们都希望自己在国际合作中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3. GNP:指的是在给定时期内,某国国民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4. GDP:指的是给定时期内,某国领土上最终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总值。 5.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要素: (1)人口、资源与资本:在前现代的农业社会里,人口和土地是国家最重要的实力基础。仅依赖于人口和土地的经济发展无法逃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成为新的增长要素之后,打破了收益递减规律的束缚。生产的利润通过资本市场集中到投资者手中,再经过他们的选择交给少数企业家支配,从而使生产要素的配置趋向合理化,扩大了国民经济的整体产出。 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创新、制度因素、社会文化传统在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2)技术创新: i. 真正开放的经济体系,允许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并且提供足够规模的市场,使创新能够获得充分的受益 ii. 科技专家和企业家之间形成畅通的联系渠道,使科研人员能够充分探索革新发明的可能性,企业家能够在各种可能性中间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开发决定 iii. 灵活、健全的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培训体制,保障技术创新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 iv. 能够承受创造性破坏的社会体制。 (3)制度环境:诺斯和托马斯:制度环境是造成科学革命发生于西欧而未发生于中国的关键因素。 成熟的制度环境是国力增长的保证,能够帮助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 个人收益=总收益/产权所有者=总收益/(产权所有者+购买者)=总收益/社会成员总数 (4)文化与经济模式:制度变迁的成效与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现象”。最关键的因素是各地区公共精神的差异,地区的公民程度越高,地区政府就越有效率。“路径依赖” (path dependence)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North)是首个提出的学者。 i. 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例子:猴子与香蕉的实验 ii. 制度变迁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iii. 优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 iv. 锁定: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中,导致停滞不前。 v. “路径依赖”背后隐藏的推力:对组织: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对个人: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如果哪天发现选择的道路不再适合自己、没有价值时,前期的巨大投入可能会因为重新选择而变得不值一文,经济学上称为“沉没成本”。 (5)经济的改造举措:产权改革:重新确定各种资源的所有权—私有化;价格改革:允许市场根据需求和供给的状况自由决定物价水平—自由化;改变宏观调控方式:配合使用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