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研制度

教科研制度

教科研制度 为加强和完善我校教科研课题的管理,确保教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使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较好地发挥教科研对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的作用,促进"科研兴师"和"科研兴校",特制订本制度。 一、学习制度 1、每学期至少学习一本理论专著,撰写6篇心得体会。 2、每周自学理论不少于两课时,做好读书笔记,积累学习资料。 二、会议制度 1、每月举行一次课题组员会议。每学期制定好教科研工作计划,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定期分析研究学校教科研工作情况。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科研活动和各类培训活动。 2、每周参加一次教科研组活动,做到不迟到,缺席,有事请假。 3、积极参加每次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好会议记录。 4、积极承担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三、课题管理制度 (一)组织领导及管理职责 1、在校长室领导下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指导,监督,协调工作,以课题管理为中心,抓好课题组长队伍,并逐步形成一支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 2、要及时制定近期,远期教科研工作计划,近期:学期,学年科研工作计划;远期:三年科研规划。 3、教师要努力完成研究计划,取得预期成果,学期或学年结束写出论文或经验总结(结题成果或阶段性研究成果)。 4、编辑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集.课题负责人对各课题组提供服务与指导,组织验收评奖,科研方法讲座,提供教科研信息。 (二)课题教师管理制度 1、课题分小组开展研究拟定一份实施方案,结题时有一份实验报告。 2、课题小组每学期初写好课题计划,期末写好课题总结 3、课题成员做好每学期的"四个一",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上好一节汇报课,教学案例1篇,写好随笔1篇,期末写好一篇专题论文。 4、及时收集各类资料装入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一学期归档一次(包括教师业务笔记,理论学习资料及学习后记,活动记录,研究课教案或课堂实录,研究课评价等文档,录象,照片资料) 四、考核制度 1,学校对教科研工作实行定期和随机考核,考核方式是:听课,教案评比,教学论文评选,评优课等等。 2,对于踊跃投身于教科研工作,勇于承担课题,在每一阶段有所成效,并将成果在校内推广者,为其创造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 3,对于同一课题中的成绩显著者,如:有关课题的论文获奖,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或文章,阶段性或终结性的经验或总结得到全校教师认可的,要从经济上给予奖励。 4,定期考核,因教科研的研究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班里学生的成绩,素质均有明显提高者,要就其提高幅度给予奖励。 5,主持市级及其以上课题研究,每年有市级以上论文发表或获奖的教师在评优评先时优先。 6,考核奖励机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具体情况相应作以调整,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将学校教科研活动扎实,蓬勃地开展起来,使教师在教科研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及教学水平,让科研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教 研 常 规 1、开学前,制定出学校教研工作计划(或在教导处工作计划中体现)。 2、各学科教研组长根据教研工作计划制定出学科教学教研计划。 3、各备课组根据上述计划制定备课组教研计划。 4、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学科教研组长会议,了解学科教学、教研计划的落实情况,制定下个月教研计划实施方案。 5、学科教研组长每月组织两次以上的教研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6、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并做好记载。 7、每学年开展一次教学竞赛活动和一次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其结果纳入教师的业务档案。 8、教导处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 9、各学科教师必须积极参加相互听课活动,每学期每人听课不得少于16节。 10、每学期,学校对各学科教研组进行一次检查评估,按有关评估细则评出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和先进个人,并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

校本研修制度 为了进一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立足学校是教研工作的主阵地,更好地发挥教研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反思,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北大街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如下: 一、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带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 二、学校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具体分工,保证校本教研制度的实施。 三、具体形式: (一)、学校方面: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2、支持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种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 3、制定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4、带动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5、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其中所蕴含着的内涵、目的、意义,确定该年级的教学要求,并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6、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制定学校的教学常规制度,严格规范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等教学常规。 7、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于每周四晚围绕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面临的具体问题和教学疑难问题等确定教研主题,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研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8、建立教学交流制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及时总结、研讨,总结教学、教改经验,推广教学新经验。 (二)、教师队伍建设: 1、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交给自己的教研任务;集体教研时认真准备,积极发言,做好笔记。 2、认真参加教研交流活动,包括公开课教学、听课评课等活动;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主办的教研培训、讲座等活动,外出学习的教师要做好笔记,回校后及时传达。 3、要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要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以学生为本,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 4、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学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创新,努力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5、在教学实践的同时,应该做到: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写好一份教学案例;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撰写一篇教学论文。业务档案袋“必备材料> 6、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四、实施管理: 1、教导要制定学期教研工作,于教师会上讨论通过,让全体教师对学期的教研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参与。 2、教研在实行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3、做好教研活动教程记录和教研活动总结。 4、制定相关的教师评价制度,对全体教师的参与度进行积极的评价。

“集体电子备课”实施方案(试行)

一、问题的提出: 备课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备课检查只注重书写工整、认真、环节齐全、数量足,忽视了它的科学性、实效性、创新性和合作性,使备课成了机械的教案抄写,走入单兵作战、高耗低效的误区,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了加强备课管理,切实提高备课效益,我校决定以实施集体备课为突破口,开展备课改革。要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的高度融合,与实施“三五八工程”的相互契合,让集体备课活动与新课程改革携手同行,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这次集体备课的开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1、合作性: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2、实效性:备课改革力求从实际出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备课真正为上课服务。 3、创新性:要解放思想,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来指导备课,摒弃陈旧的教学结构,探索既符合教改精神又适应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4、研究性: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要把参与集体备课当作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的难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参与、主动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位教师都要成为研究型教师,整个教师队伍成为研究型教师群体。 三、目标与任务: 1、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一步提高我校课堂教学质量。 2、探索一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道路,依靠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发教育潜力。 3、以“集体电子备课”为平台,提高广大教师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努力探索一条培养中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 4、提高备课效益,促进教师间的横向交流,互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四、试行的对象: 一年级语文组、二年级语文组、四年级语文组、五年级语文组一年级数学组、二年级数学组。 五、实施方法和步骤: 集体备课的流程共分为“三段八环”。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八个环节分别为: 1、确定主备人。在教研组的组织下,由备课组提前一周确定每次集体备课的主备人与教材内容。 2、钻研教材。备课组的几位教师要对确定的备课内容进行认真钻研,思考,提出教学设计思路。 3、集体研讨。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组教师对备课的内容进行集中研讨,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各自发表建议,形成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