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虽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4年8月28日对该法进行了修改,但遗憾的是此次会议仅把第26条第2款修改为:“建立对外国人开放的猎捕场所,应当报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可以说此次修改未触及重要问题,难以解决急迫的现实问题。野生动物保护法施行至今已经20年了,野生动物保护状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执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有些案例无法可依或难以把握。 (一)野生动物的法律定义不明确:野生动物的定义没有明确必然会导致平时的一些执法活动无所适从。 (二)野生动物保护等级制存在的弊端:等级保护制对重点野生动物的保护本身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从动物的食物链来看,普通动物是这个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毁掉动物世界的食物链,同样也会危及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三)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不力:而我国目前的法律中,对动物栖息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强调不够。关注动物栖息地保护和动物的生存权,包括动物福利与伦理等内容,是很多国家动物保护法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动物保护法几乎没有这些内容,在立法上存在了很大的漏洞。 (四)对于虐待野生动物行为存在的法律问题 (五)动物损害补偿制度的漏洞:《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显然,这条规定存在很大的漏洞。首先,规定动物损害补偿的主要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这使野生动物损害补偿难以落实。其次,动物损害是补偿而不是赔偿,补偿是弹性的,并不要求必须足额补足损失,而赔偿应该是足额的、与损失等量的。由于没有硬性要求,实际上大多数受损者得到的补偿都低于受到的损失,使受损者的损失难以得到完全弥补。 (六)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中的管理存在问题: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动物园从野外捕捉野生动物只须象征性地交一点资源管理费就可以了,而管理的过程和质量得不到任何监督。动物园甚至成为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的庇护所。大批的野生动物被运进这些养殖场,经洗货后便获得了驯养证、运输证,被合法的运往各地。甚至在有些地方将野生动物救护机构与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合二为一,致使一些应该得到救护后放归大自然的野生动物得不到救护。 (七)野生动物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八)森林公安队伍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野生动物资源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横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种数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14%、13%、6%和 7%。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不仅对于我国的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在世界生物物种多样性上同样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的 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约占总数的 1/4,其中高等野生动物就有 118种。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是造成全球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化不断扩大,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统计,我国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濒危物种分别约占 38%、12%、 2%和 16%,导致濒危的主要因素是栖息地退化和丧失。 (2)过度利用导致资源枯竭。过度利用的直接影响是造成野外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资源枯竭与濒危灭绝。目前,我国有 134种哺乳动物、156种鸟类、33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5种鱼类、343种无脊椎动物列入了ITES公约的附录,其国际贸易正受到严格管制。 (3)遗传多样性丧失。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所产生的危害极其深远。一般而言,遗传多样性反映生物的进化潜力,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越强。由于朱鹮最初建群者数量小(7只),种群近交严重,已经出现幼鸟残疾、繁殖率低和雏佛坪保护区鸟成活率低等不利情况。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毒性,严重的则会导致死亡。有些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放大作用最终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 (5)外来种入侵。外来种入侵已被公认为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外来入侵种侵占了本属于当地生物的生态位,造成生态系统出现单一化的趋势,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 我国是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的入侵疫情不断突发,潜在入侵风险巨大。比如美国牛蛙入侵云南、四川、浙江等地区的生态系统,导致当地两栖类减少。 (6)动物疾病。病原体会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特别是群发性的恶性传染病会对动物群体产生致的影响,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 2005年青海湖爆发的野生鸟类禽流感,造成6 000多只鸟类死亡。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就 中科院在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方面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做出了基础性和前瞻性的重要贡献。早在1954年,秉志等老一辈科学家就向国家建议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区,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1956年,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保护区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59年中科院动物所同国家林业部首次组织召开了 “动物驯养与自然保护研讨会”。上世纪 80年代,刘荫增先生在陕西洋县找到世上仅存的 7只朱鹮,为拯救朱鹮这一濒危物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的建立,为我国濒危动物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对策: 针对我国野生动物动物保护现状,有如下对策: 1、不要乱砍伐林木 2、不要穿珍惜动物毛皮做的服装 3、其次不滥捕滥杀野生动物 4、设立自然保护区 5、保护湿地资源和水质 6、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动物 7、见到违法者立即向野生动物协会反映 8、不要随意堆放垃圾 9、不要滥用农药和杀虫剂 10、深入生态教育,培养保护生态意识。 拿出我们的爱心和勇气,劝阻亲人和周围和人拒食野味,不去野味餐馆用餐,对于用珍稀野生动物做的制品,如皮衣、药品、补品等,也应坚决抵制。团结起来积极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从家庭做起,培养尊重一切生命的道德观,加强法制教育,树立公民意识,对违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现象要抵制,举报,监督。 案例:
虐熊事件:活熊取胆,主要是抽取活熊体内的胆汁。取胆汁时无论是有管引流或是无管引
流对熊的伤害都是特别大,而且通过我们自己对无管引流的研究来说,有可能对熊本身的伤害比有管引流更大,因为容易胆汁回流。
大部分的胆汁熊自小就被关进了牢笼,有的一关就是13年,身心俱残。由于手术技术低劣,加上常年关禁,熊场上的熊最多只能活到它们正常寿命的1/3。
2003年11月19日,四川省林业厅的工作人员将37只“胆汁熊”从养熊场里解救出来时,黑熊眼神里依然充满着恐惧。由于身体在窄小的铁笼里不能动弹,以头撞铁笼几乎成了它们唯一可能的活动,被救黑熊的头部和面部几乎都留有撞伤的痕迹。“无管引胆”手术后它们的胆囊被野蛮地拉到腹部,腹部还开了“引胆洞”。
2003年11月,天津市农民朴明赞十年无证养殖胆汁熊,其中一头熊插管后受痛不住自残暴毙。为防止这种行为,朴老汉特制了10公斤重的纯钢“肚兜”,用6根皮带绑牢在熊身上,把熊腹捂个严严实实,然后在胆囊位置开个巴掌大的带锁“肉门”。
2004年8月,长春市双阳区发现一户非法养熊,养熊者在熊的肚子上“挖”了一个洞下管子,熊的胆囊被野蛮地拉到腹部。 二、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存在问题 (一) 域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减少,环境质量下降。 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的剧增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条件、地质地貌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减少,环境质量下降,是野生动物种类减少,个体减小的主要因素。太湖等湖泊周围的芦苇湿地是野生动物最适宜的栖息地,50年代以来减少了30000公顷的湿地;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一方面,各类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以及农药、化肥、除草剂、畜牧业动物粪便长期直接排入水中,在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粉、塑料袋等生活垃圾,已使市内和郊外的水域大多严重污染。湿地的减少,水质的下降,导致鱼类、两栖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繁殖场所,以捕食鱼类、蛙为生的爬行动物赖以生存食物数量大量减少,为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数量减少成为必然。 (二) 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淡薄,野生动物资源消耗过量。 2001年,市人大颁布实施了《苏州市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条例》,各有关部门加大了宣传、执法力度,查处了一批违法猎捕野生动物案件,抢救保护了一批野生动物。但是,由于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淡薄,以及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目前,市场上对野生动物的需求量较大,而捕捉鸟、蛇、青蛙所用的麻醉药、网具等工具又比较简单,且饭店经营野生动物已具有普遍性,凭着现有的执法管理力量,难以达到有效管理,导致非法猎捕、经营鸟、蛇、蛙等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违法经营穿山甲、熊掌、梅花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情况。这些非法猎捕、经营野生动物的行为,过量地消耗了有限的野生动物资源,据统计,仅苏州市每年消耗蛇类资源达700多吨。 (三)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项资金。 1988年全国人大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1992年国务院批准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01年苏州市人大颁布了《苏州市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条例》。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各级政府还出台了配套的规范性文件,苏州市现有分布的野生动物,除老鼠以外都列入了保护范围,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有许多难题: 1、相关法规政策在全省及邻近地区不能保持统一性。《苏州市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条例》的出台,为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依法行政依据,但在全省及邻近地区未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各地的执法标准不一致,部分野生动物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通过各种关系,到邻近地区办理有关手续,避开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增加了保护资源的难度。 2、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项资金。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涉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主要有林业、渔业、工商、公安、环保五个部门,存在多部门交叉管理现象。在各有关职能部门,野生动物保护都不是主要职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摆上应有的位子,开展工作缺乏必要的资金和专业人员。而野生动物保护又是一项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执法人员本身的专业和法律知识水平较低,还存在以罚代法现象,有时出现有法难依、执法不严或放弃法定职责的情况,在各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不到位具有普遍性。林业主管部门作为野生动物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也没有设置专职的野生动物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该职能由林业站(事业单位)人员兼管,野生动物保护资金不足,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宣传、培训、执法以及资源调查工作没有很好开展。 三、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对策 (一) 建设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优良栖息生境。 一是结合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加快实施太湖、阳澄湖等水体污染防治工程,尽快解决水质污染问题,保护鱼类、两栖爬行类动物。二是结合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划定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议将太湖、阳澄湖湿地和沿江滩涂建成湿地保护区,恢复芦苇、浅滩,修复挺水、漂浮、沉水和浮叶植物群落,保护区建成后,将成为鱼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场所及候鸟的栖息地;在山体连片面积达2万亩以上的东山、西山、穹隆山等地逐步减少生产性开发建设,禁止开山采石,长期实行封山育林,为兽类、鸟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生息场所。三是加快绿化造林、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增加成片林面积,形成贯穿全市的绿色生物走廊,为野生动物迁移、栖息提供优良生态环境。 (二)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建议省级尽快制定《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做到全省法规政策保持统一性,确保政令畅通。二是加强各部门执法人员培训,掌握野生动物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高执法水平。三是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大执法力度,把《野生动物保护法》落到实处。林业部门应当加强野生动物养殖、运输管理,严厉查处乱捕滥猎,倒卖走私野生动物案件;工商部门应当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查处违法经营野生动物案件;公安部门应当严格猎枪、弹具管理,依法办理涉及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刑事案件,各交通卡口协助林业部门查处违法运输野生动物案件。 (三) 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组织各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参与对野生动物保护、驯养繁殖、合理利用等多方面的研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怎样保护野生动物;二是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利用野生动物图片、标本、活体动物展览进行宣传;三是各有关部门利用专业会议上进行宣传,教育部门应当把保护野生动物知识列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四是在主要入山口及野生动物相对集中地段,竖立野生动?quot;禁猎"标志牌。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使全民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中去。 (四) 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