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太极图变八卦图
下图是从《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中抠出的“古太极图”。
图16-1 古太极图
图16-2 还原图一图16-3 还原图二图16-4 还原图三
首先,我们把上面“阴阳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
(见图16-2)
其次,把“黑白鱼眼”还原:原来“白鱼眼”是离卦的上爻;“黑鱼眼”是坎卦的上爻。
(见图16-3)
第三,用震卦初爻的半黑补巽卦初爻的半白:得完整的震、巽两卦。
(见图16-4)
图16-5 还原图四图16-6 还原图五图16-7 还原成先天八卦图
第四,用坎卦中爻的半黑补离卦中爻的半白:得完整的坎、离两卦。
(见图16-5)
第五,用艮卦上爻的半黑补兑卦上爻的半白:得完整的艮、兑两卦。
(见图16-6)
第六,把黑白块八卦图还原作原本卦爻符号的八卦图,即可得到“先天八卦图”。
(见图16-7)
由此可见,若想从所谓的“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演变成“伏羲八卦图”,就如同明代宋濂文章中叙述的那样,必须先就“阴阳相含”之图“八分之”,然后以黑白半爻互补的方法还原成用黑白块替代原本卦爻符号的“八卦图”,然后再用卦爻夫人原本符号还原黑白块“八卦图”。
于是就能够得到“先天八卦图”。
“八分之”的关键,在于先找好三个同心圆的半径。
我们从图16-2可以看出,外圆的半径必须是内圆半径的二倍,而中圆的半径则是内圆半径的一倍半。
我们“八分之”,完全是在《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里面抠出来的“古太极图”上面进行的,这就足以证明这样的“阴阳相含图”与黑白块八卦图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至于这种关系究竟谁先谁后,我们将在下一讲里详细讨论。
思考题
1.既然能够从《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演变成《伏羲八卦图》,那么对原来伏羲本
着“古太极图”画卦的说法,您又如何看呢?
2.所谓的“先天八卦”,真的是从所谓的“古太极图”演变而来的吗?
本讲参考资料
1.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图书一》:
欧阳子言“河图洛书怪妄之尤甚”者,自朱子列之《本义》,家传户诵,今有见欧阳子之言者,且以欧阳子为怪妄矣。
然欧阳子言其怪妄,亦未尝言其怪妄之由,后之人徒见图书之说载在圣经,虽明知其穿凿傅会,终不敢犯古今之不韪而黜其非。
中间一二大儒,亦尝致疑于此。
张南轩以河图为兴易之祥,魏鹤山则信蒋山之说,以先天图为河图,五行生成数为洛书,而戴九类一者则太乙九宫之数。
宋潜溪则信刘歆以八卦为河图,班固《洪范》本文为洛书。
皆碍经文而为之变说也。
是故欧阳子既黜图书,不得不并《系辞》而疑其伪,不伪《系辞》,则“河出图,洛岀书”之文驾乎其上,其说终莫之能伸也。
然则欲明图书之义,亦惟求之经文而已。
六经之言图书凡四:《书·顾命》曰“河图在东序”;《论语》曰“河不出图”;《礼运》曰“河出马图”;《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是而求之,图书之说从可知矣。
圣人之作易也,一则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再则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
此章之意正与相类,“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者,仰观于天也。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俯察于地也。
谓之图者,山川险易,南北高深,如后世之图经是也。
谓之书者,风土刚柔,户口扼塞,如夏之禹贡,周之职方是也。
谓之河洛者,河洛为天下之中,凡四方所上图书,皆以河洛系其名也。
《顾命》西序之大训,犹今之祖训,东序之河图,犹今之黄册,故与宝玉杂陈。
不然其所陈者,为龙马之蜕与,抑伏羲画卦之稿本与?无是理也。
孔子之时,世莫宗周,列国各自有其人民土地,而河洛之图书不至,无以知其盈虚消息之数,故叹“河不出图”。
其与“鳯鸟”言之者,鳯不至为天时,图不出为人事。
言天时、人事两无所据也。
若图书为画卦叙畴之原,则卦画畴叙之后河复出图,将焉用之,而孔子叹之者,岂再欲为画卦之事耶?观于《论语》而图书之为地理,益明矣。
《礼运》出于汉儒,此可无论。
扬子曰“众言淆乱,则折诸圣”,经文既如是其明显,则后儒之纷纭,徒为辞费而已矣。
某之为此言者,发端于永嘉薛士隆。
士隆曰:“河图之数四十有五,乾元用九之数也。
洛书之数五十有五,大衍五十之数也。
究其终始之数,九实尸之,故地有九州,天有九野,传称河洛皆九曲,岂取数于是乎?”士隆既不安后儒之说,超然远览而又胶滞于数,始信众言之难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