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原来放在母国的R&D活动移到海外进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跨国公司从事国际性研发活动越

来越普遍,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逐年增加。自90年代之后,这种海外研发又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力度。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2004年间,在全球2580个新设外国R&D机构中,264个是设在发展中国家的,占据全部机构的10.2%。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又占据了绝大多数位置(207个)①。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中国以其容量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价廉质优的人力资源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的热点区域。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有关数据显示,在对贸发会议新开展的调查所作答复中,作为未来研发拓展的目的地,答复中提到最多的是中国(61.8%的被调查者提到),其次是美国和印度(分别是41.2%和29.4%)。由此可

见,我国成为跨国公司在研发领域最具吸引力的区位。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6月,跨国公司已在华设立了600多个研发中心,累计投入研发

经费40多亿美元。在研发机构的数量增长迅猛的同

时,研发机构的规模和规格也迅速升级。诺基亚中国研究中心1998年成立时仅有10人左右,到2005年已经超过600人。2006年1月18日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等合并成立的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规模已达近800人,成为微软在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基地。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不仅可以培养一大批本土研发人才,弥补我国R&D的资金缺口,其技术外溢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表示:“中国鼓励跨国

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

跨国公司R&D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李钧内容提要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可以促进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首先论述跨国公司R&D投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制约该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跨国公司中国R&D技术创新作用机制制约因素政策作者简介李钧,女,1973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中图分类号:F8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64[2006]04-060303-0186

①联合国贸发会议:《FDI对发展的影响:跨国公司R&D国际化和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2004年。

跨国投资研讨《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65・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益处不会自动出现。要想充分获益于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必须要满足一些条件。本文将在论述跨国公司R&D投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机制基础上,着重分析制约因素,并对我国如何改进现有条件,充分获取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益处提一些政策建议。一、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机制跨国公司R&D投资最大最直接的效应是有利于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的,见图1所示。1.培养和留住一大批高级研究和管理人才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的R&D人才是提高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客观上可以帮助我国培养和留住一大批高级研究和管理人才,从而起到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首先,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中服务的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特别是其中的中高层创新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地近距离地学习外国先进知识和先进技术,学习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经验和方法。因此,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R&D投资为中国本土的高级研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其次,跨国公司R&D机构拥有良好的研发环境和氛围,并且从事着前沿科学技术和产品开发工作,所以在跨国公司R&D机构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积累大量的经验,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同时,跨国公司的R&D机构还非常重视对科研人员的市场化培训,客观上改善了我国科技人员的市场适应能力。有些跨国公司还与中国的大学结成研发联盟,通过推行一些教育计划,不仅从资金上给予支持,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也使国内的教育与科研更好地结合,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年轻的群体,这对有效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意义重大。例如,宝洁公司曾向清华大学捐款1070万元人民币,引进世界上先进的实验仪器,帮助完善学校的教学实验设施及用于承担宝洁与清华大学共同合作的科研项目。最后,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凭借自身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研发环境,不仅能够抑制中国科技人才的外流,而且能够吸引海外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学者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留住和吸引了一大批高级人才。他们都是中国宝贵的创新资源,这些人才一旦回流到本土公司,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公司的技术创新。2.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主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R&D投资可以有效提高东道国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跨国公司R&D活动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将迫使我国国内企业增加技术投入,提高R&D水平,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中国的通讯行业、汽车工业、IT产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的技术进步,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来自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刺激,以及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其次,跨国公司R&D机构所开发出的技术,会以各种形式迅速向外传

播。这种先进技术的外溢,将带动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也带来了先进的科

跨国公司R&D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图1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机制图示

・66・《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研管理经验,这为我国国内企业提升研发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企业可以把跨国公司R&D机构看作信息窗口,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获取最新信息,有效抑制距离增加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递减,最终缩短自身研发过程,降低社会研究总成本。另外,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投资还会引起其它外资R&D机构采取防御性的跟进策略,促使相同或相关领域产业研发的竞争,扩大产业研发规模,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研发水平和效率。目前,中国通讯行业的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跨国公司技术和产品的当地化。3.促进我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发展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离不开大量R&D投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行为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R&D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R&D的资金缺口。根据国际经验,R&D/GDP比例与经济发展阶段尤其是工业化发展阶段存在密切关系。一般工业化中期这一比例在1.5%以上,工业化后期基本长期稳定在2%以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阶段,R&D/GDP比例应该保持在1.5%-2.0%之间。但是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我国R&D经费总支出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仅为1.30%。可见我国还存在比较大的R&D资金缺口。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客观上起到了对中国的R&D资金进行补充的作用。其次,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还可以促进科研院所、大学进行研发活动。科研院所和大学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储备,跨国公司与我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多,这种合作可以使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内容更丰富的R&D研究,也可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相互借鉴和学习,从而突破某一固定思维方式的限制,产生更多的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有利于弥补我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不足,建立合理的技术创新机制。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主要由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各级政府组成。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科研院所和大学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储备;政府部门则负责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在这个创新系统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识成果有效扩散到企业,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整个创新系统有效运作的关键,这需要科学研究与企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但是我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却存在着研究机构与企业联系比较弱的缺陷。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基本上独立于企业之外运行,科研项目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的技术开发结合,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由教育部部署的一项研究课题报告显示,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6000项至8000项科技成果,但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

10%①。造成这种结果的关键原因是科研院所和大学

受原有体制和固有观念的制约,使得自身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最初的研究开发选题上,由于缺少市场方面的人员参加和市场需求因素考虑较少,研究选题往往是数量有限的国家拨款,因此,产出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原理样机完成、文章发表和完成报告的水平上,造成了成果与市场脱节。跨国公司R&D投资无疑将使得国内科研机构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我国科研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另外,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也带来了先进的科研管理经验,尤其是面向市场的研发活动模式,为我国国内企业提升研发管理水平,建立面向市

场的科研体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主要制约因素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积极影响,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限制了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机制的有效运作,影响到我国从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中获益的程度。1.我国研发人力资源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

从作用机制的第一条途径可以看出,研发人员进入跨国公司R&D机构工作,直接接触世界先进技术、创新管理经验,是我国利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有效提升研发人才质量的基本前提条件。所以,国内研发人才是否拥有较高的基础素质,特别是是否能够适应跨国公司国际性研究与开发的要求是至关重要

跨国公司R&D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①焦之文:“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光明日报》,

2005年1月12日。

《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6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