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B卷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B卷

第 1 页 共 7 页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积累与运用 (共3题;共21分) 1. (8分) (2017·泰州)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耳闻不如目见,________。 (2) 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 (3) ________,万水千山只等闲。 (4) 温故而知新,________。 (5) 古人常在诗词中以“剑”抒怀。李白被赐金还山后,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感叹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辛弃疾隐居乡间时,在《破阵子》中用“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2. (8分) (2020八下·黄冈月考) 语文实践活动。 泉都中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和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10字以内)概括下列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材料一】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 (2) 为了营造宣传氛围,共庆这两件大事,需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现已经拟出上联,请你帮忙对出下联。 上联:夺冠圆梦,女排精神扬四海 下联:________ (3)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第 2 页 共 7 页

3. (5分) 口语交际。 “禁烟令”开始实施后,作为公共场所的学校已经全面禁烟。期中考试后,九年(1)班召开家长会。作为班长的你正在门口引导家长进入教室,这时,一位男家长吸着烟准备进入教室。 你应该说些什么来劝阻他?(50字左右) 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51分) 4. (9分)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④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1) 下列划线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置鼓其上 其如土石何 B . 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遂结友而别 C . 褒姒视之大说 欲报之于陛下 D .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 乃不知有汉 (2) 文中幽王“数击鼓”的原因是________ (用原文回答)。其实我们熟悉的成语 ________ 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3) 你认为文中的周幽王最后是“死于骊山之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品行的重要性? 5. (7分) (2012·泰州)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问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 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的特点。 (2) “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________。 (3)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6. (25分) (2019七上·宣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 第 3 页 共 7 页

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有删改) 第 4 页 共 7 页

(1) 从修辞和标点的角度说说文章标题有何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何妙处? (2) 第③段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的主要内容。 (4) 第⑦段“我心里三十几不曾有的内疚”中作者“内疚”什么?(用原文回答) (5) 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7. (10分) (2019七下·霞浦期末) 综合性学习。 (1) 在你阅读过的下列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从小说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任选一个角度简略说说理由。(60字以内) 《童年》 《鲁滨孙漂流记》 (2) 请你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介绍你所知道的当地节日风俗习惯。(不超过150字) 三、 写作 (共1题;共5分) 8. (5分)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能悟方是深。到了展现你的文采的时候了,愿你笔下生花,妙语如珠。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春雨无声,悄悄唤醒嫩柳;初阳静默,悄悄唤醒大地;善行不语,悄悄唤醒良知。生活中,总有很多东西春风化雨般唤醒我们…… 请以“_______悄悄唤醒我”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