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轼诗词为例庞丽容摘要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
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旷达——顿悟——感伤,是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心世界”。
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关键词轼词风超然态度一、轼的魅力人生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
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眉山)人,汉族,是父亲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
据史料记载东坡是当官的,他这辈子不是官运亨通,而是官越当越小,不是他能力不及,而是怀才不遇更是奸臣排挤,他们如一丘之貉使当时有相当口碑政绩斐然的东坡被贬了又贬。
当初贬到写下《赤壁赋》之千古绝唱,然后再贬到,在那里他依旧活得潇洒,他在“上有天堂、下有杭”的西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化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那么美丽,人们说游西湖要游两次,雨中要享受,晴天更要去慢慢体会咀嚼!他所表达的意境和审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心世界”。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他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1)二、轼的多样词风,突显其超然的人生态度。
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喜欢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东坡仿佛离了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
“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开创一代豪放词风。
第一,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 第二,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豪放中蕴含着凄楚。
第三,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
”(2)1、轼词豪迈的风格。
词中流露出人生挫折时达观的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轼因直言不讳,得罪了掌权的“革新派”,而在朝廷中累遭诽谤,倍受排挤,处境颇为艰难。
不得已只好自请出朝,放了个通判,当他得知多年未曾谋面的胞弟辙(子由)在任职的消息后,思亲之情顿然而生,他向朝廷请求调任,与胞弟团聚。
朝廷中毕竟还有同情他的人,他的请求得到恩准,宋神宗熙宁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被调任为密州知州。
他在密州所作的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却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2、《定风波》为例,看轼的词风和人格魅力元丰二年,轼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诗文,被人弹劾为“包藏祸心”,于是在任上被捕,入御史台狱。
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他被贬为团练副使。
《定风波》这首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人都怨声哀叹,惟有轼从容不迫,泰然视之。
事后,他便写了这首词来记述这次经历。
词的上片开门见山,点名题目。
骤雨突至,扑面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此时却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啸,快乐无比。
夕阳西下,一抹斜阳笼罩着山顶,似乎在迎接着诗人。
此时此刻,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
早已消散,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斜阳已收起了光辉,一切都消失了。
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往往是轻松平静的惬意。
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尝不是这样。
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一切政治风云的体验与反省?这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首哲理词,塑造出一位在烟雨中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们领悟到一种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3、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刚柔相济,即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
后人认为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
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来确也婀娜委婉。
故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具大家风。
三、轼的人品和词风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是北宋时期璀璨的明星。
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轼的人品正如他的文品一样,让人信服。
他一生磊落豪放,对人从不设防,具涵养、沉稳等特点,并且高风亮节、善良有爱心。
轼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于是,轼写了很多批评变法的文章。
面对轼犀利的批评,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
轼因此被贬,接着又被逮捕,送到汴梁受审。
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轼在任上被捕时,捕快押着轼将要起行还京,轼的妻子王氏送他出门。
临行前,两人一时千头万绪,不知说什么好,唯有相对大哭。
轼很快就镇定下来,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像朴的妻子一样,也作首诗送我?”妻子一听,顿时忍不住敛泣而失笑。
轼随即随捕快而去。
轼说的是一个典故。
朴是宋真宗时人,有才学,颇得宋真宗的欣赏,但朴性格怪异,不愿为官。
一次,宋真宗出宫祭祀,经过朴所在的地方,派人把朴召来,想要封他一个官职。
宋真宗问朴:“卿来,有人写诗为你送行吗?”朴知道宋真宗想要他入朝为官,就随口编道:“唯拙荆(妻子)写有一首。
”宋真宗让朴念来听听,朴当即以妻子的口吻作了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宋真宗听了开怀大笑,知道勉强不得,就赏赐了朴一些财物,让他回家。
在生离死别之际,轼还不忘用幽默的话语来安慰妻子,化解悲伤,并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既体现了他通达脱俗的人格魅力,也反映出了他高超的语言技巧。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诏命轼代拟敕书。
轼不计较个人恩怨,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