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乳腺良性疾病。
好发年龄在40岁前后,青春期及绝经后则少见。
典型表现是周期性乳房疼痛和触痛,在月经来潮前加重,乳腺常有多个大小不等结节或团块或仅有增厚感。
1 关于命名及分型其命名及分型未统一,文献上名称繁多,如乳腺囊性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囊性病,乳腺腺病,乳腺纤维病,导管内乳腺头状瘤,慢性囊性乳腺炎,囊性剥脱性上皮增生,纤维囊性病,乳腺结构不良,乳腺增生症,乳腺小叶增生,乳痛症等[1]。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一种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的疾病,就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疾病,其各型的病因均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可能是黄体素的减少与雌激素的相对增多,致使二者比例失调。
各型都存在着管泡及间质的不同程度的增生[2]。
各型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移行病理改变。
因此我们根据该病基本病理变化,以乳腺增生病命名更为合适[3]。
2 各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2.1主要临床表现应具备以下几点:2.1.1存在各种性质的不同程度的乳房间歇性疼痛,疼痛往往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在月经前开始或加重,而在月经来潮后即减轻。
可伴有乳白色或淡黄色的乳头溢液[4]。
2.1.2触诊可扪及乳腺组织增生的肿块,边界不清有触痛,质地比正常乳腺组织坚实,能滑动。
表面较光整,有的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
如果病程长,增生的乳腺组织纤维化,肿块可呈条索状。
用红外线乳腺扫描仪等辅助检查,可见乳腺组织增生的肿块影像[5]。
2.1.3要有病理学检查依据或细胞学检查排除乳腺癌。
2.2各型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2.2.1乳痛症型有一组182例患者[6],此型占9例,多发生在21~25岁,平均年龄23.1岁。
尤以未婚女子或已婚未育或虽已育而未授乳者多见。
病程较短,一般在数周至数月平均病程3个月。
突出症状为乳痛,可同时累及双侧乳腺,但多以一侧为重,在月经前期症状明显,经期第2d减轻。
检查时可发现全乳慢性结节状病变,触痛结节多在外上象限。
其病理特点为管泡及小叶间质轻度或中等增生,小导管轻度扩张。
2.2.2小叶增生型此型占25例,多发生于26~30岁,平均年龄27.8岁。
病程在1年左右,平均病理11.5个月,常有月经前胀痛及月经紊乱,可触及界限不甚清楚的肥厚腺体,表面略粗糙或仅能抓捏起一盘状肿物,有触痛,病理特点为小叶数目增多增大[7~9]。
2.2.3纤维腺病型此型占56例,多见于31~40岁,平均年龄33.9岁,病程在1~2年,平均病程18.2个月,35岁以后,尤其未生育者更为多见。
主要以乳腺肿块而就诊,乳痛及触痛较轻或无,与月经周期变化的关系亦不太明显,检查时可扪及边界不甚清楚,质地柔韧的片状肿块及表面不光滑,大小、软硬不等的圆形结节。
病理所见:主质与间质均增生,小叶内导管轻度扩张,变形萎缩,有的伴有纤维腺瘤结节[7~9]。
2.2.4纤维化型此型占28例,多发生于41~45岁,平均年龄42.5岁,病程多在2年左右,平均病程13.4个月,少数伴有月经前乳房胀痛,检查时可扪及不规则、界限不清、表面不光滑、质地坚韧的肿块,无触痛。
病理所见:间质纤维化,小叶萎缩或消失。
2.2.5囊肿病型此型占64例,多发生于46~55岁,平均年龄47.6岁,病程2~3年,平均病程26.7个月。
常表现为单个或数个散在的囊肿,直径可达1~2cm,甚至3~4cm,呈张力感,若为绝经期患者,全乳无结节或腺体增厚时,则囊肿病变更为突出,很少或不伴有月经前乳腺胀痛。
病理所见:末梢腺管和腺泡不同程度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样改变,囊壁上皮不同程度地呈乳头状增生[7~9]。
3病因病理其发生与女性内分泌失调有关,主要是黄体素水平低下而雌激素分泌过量,长期作用于乳腺组织的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腺组织局部增厚,边界不清楚的肿块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早期可有隐痛或刺痛,偶见乳头溢液。
病变标本肉眼检查可见大小不同,软硬不一的圆形囊性结节,未切开的囊肿顶部常呈淡蓝色,又称”蓝顶盖囊肿”。
囊肿由针尖大小到直径2cm以上。
囊内容物可清澈透明,可呈浅黄色粘稠液,也可为乳酪样物。
囊壁可光滑,也可有乳头状物[10]。
4癌变问题乳腺囊性增生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病,有相当高的癌变率。
文献报告可占2%~4%。
其中有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妇女比无囊性增生病者,其乳腺癌性发生率高3~4倍。
经病理检查证实,有20%~30%的乳腺癌并发囊性增生病。
付西林报告236个乳癌根治术标本进行全乳腺多次連续大切片病理学检查,发现146个乳腺癌并发囊性增生病,占61.9%。
囊性增生病癌变只发生于乳头状瘤病和乳管上皮增生两种病变中,囊肿、腺管型腺病和上皮细胞大汗腺样变三种病变均与癌变无关[11]。
5辅助检查5.1乳房的X线钼靶照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
X线干板相显示有多数索条状,斑片状增生阴影。
乳腺导管造影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
乳腺囊肿穿刺造影也是X线检查方法之一[12]。
5.2近红外线透光检查,操作简便、直观,而且对人体无害。
诊断率较高。
5.3B超检查简便、无创,能准确测定肿块大小,对鉴别乳房肿块的性质有一定的帮助。
5.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直接明确肿块的病理性质,对于乳腺囊性增生病,若能发现大汗腺样细胞,则有助于该病的诊断[13,14]。
5.5用胸膜活检针钩取组织小粒涂片,细胞标本获取成功率高达98%,而且简单、方便、安全,定位较正确[13,14]。
5.6活检可直接明确诊断,并作出组织学分类。
5.7计算机体层扫描(CT),已开始应用于乳房疾病的检查,影像清晰,其表现与X线照片所见相似。
5.8核磁共振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对于区别囊性或实质性肿块有较大价值[15]。
6治疗6.1一般治疗6.1.1症状轻微的乳腺增生症可不必治疗,部分患者在数月至1~2年间可自行缓解。
有的到绝经期逐渐消失。
6.1.2精神治疗,应向患者说明疾病的良性性质和不治而愈的特点,以缓解紧张恐惧情绪。
情绪紧张者可用安定镇静药物。
6.1.3乳罩托起,日夜用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6.1.4减少饮食脂肪的摄入。
因乳痛与类脂代谢有关。
6.1.5按摩上胸部脊柱区,可缓解胀痛。
6.2中药治疗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可减轻疼痛。
常用中药有小金丹、乌鸡白凤丸、逍遥丸、乳痛合剂、乳结康,乳核散结片、乳癖消、平消胶囊等[16]。
6.3碘剂治疗碘剂可减轻疼痛,改善症状。
因小剂量碘剂可刺激垂体前叶,产生黄体生成激素,促使卵巢滤泡囊肿黄体素化,从而雌激素水平降低,并恢复卵巢的正常功能。
常用5%~10%碘化钾或芦格氏液。
6.4调解激素水平的治疗女性乳腺是性激素的重要靶器官,从青春期到更年绝经期的几十年一直受到以卵巢为主的影响,呈周期变化,当雌激素水平过高或黄体酮相对不足时,形成增生。
激素疗法不能常规应用,只能用于症状严重者,中药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并随时观察付作用[17]。
6.4.1溴隐亭多巴胺受体的长效激活剂,通过作用在垂体催乳细胞多巴胺受体,释放多巴胺来直接抑制催乳细胞合成和释放泌乳素,70%~90%可改善临床症状。
5mg/d共3~6个月。
6.4.2丹那唑合成雌激素,作用丘脑下部,垂体和卵巢,抑制卵巢功能,降低血清催乳素水平。
200mg/d,服用2~6个月。
6.4.3三苯氧胺合成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与雌激素竞争受体,降低血清催乳素水平。
89%患者缓解症状。
10~20mg/d,持续3个月[18]。
6.4.4夜樱草油:是前列腺受体,用药后可致某些前列腺素增加并降低催乳素活性。
3g/d。
6.4.5甲状腺素本病与甲状腺功能失调有关,用此药对调整激素平衡有一定作用。
6.4.6黄体酮5~10mg/d口服,在月经末期5~10d服用,服用9~12个月。
6.4.7丙基睾丸酮,25mg/d,于月经前10d中肌肉注射3~4d,或口服孕酮7~8d,10mg/d。
6.5其他药物消炎痛有缓解部分病症,维生素B6、A、E等可有一定疗效,有补充激素治疗不足。
7手术指征7.1重度增生伴有多数纤维腺形成,乳头溢液及影像检查疑恶变。
7.2局部体征与恶性肿瘤不能鉴别而需活组织检查。
7.3属于乳癌高危人群,如未婚未育、有家族乳癌史者。
7.4长期药疗无效,年龄在45岁以上,出现在乳腺外上象限,思想负担沉重者。
7.5术式有肿块部区段切除或病变广泛者做皮下全乳腺切除,切除标本常规病理检查。
7.6乳腺增生主要是生理过程,有肿块、乳头溢液改变绝大多数也是良性病变,草率行全乳腺或乳房切除是不妥的,不能因恐癌心理而扩大手术范围[19]。
7.7乳房囊性增生病本身虽属良性病变,但由于其临床表现易与乳癌相混淆,且可通过不典型增生发生癌变。
因此乳房肿块在6个月以上,年龄超过40岁者,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患者(家族史、对侧乳癌),即使针吸细胞学检查未找到癌细胞,亦應作冰冻切片或局部切除做病理检查[20]。
7.8由于乳腺增生症有癌变的可能,须每3-6个月随访,复查患者。
参考文献:[1]王水,陈琳.乳腺增生症的几个临床问题[J].中华全科杂志,2010,5:76.[2]刘志民.乳腺结构不良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5:112[3]邹晓,刘诚聪,程广,等.乳腺囊性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青岛医药卫生,2012,1:38.[4]吴阶平,等.乳房囊性增生症.黄家驷外科学.[5]康秀民,超声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1,23:162.[6]曹月敏,乳腺增生病182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87.[7-9]阿克曼.回允中.外科病理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5版312.[10]蒋蓓琦.乳痛症的诊断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5:56.[11]付西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有关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10:73.[12]朱明霞、欧阳羽等,乳腺增生症的X线诊断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5):49[13-14]付春林,徐云华,等.乳腺癌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诊断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9.[15]娟、张援朝,等.乳腺增生疾病的影像学检查[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8.[16]宋红湘.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概况[J].中医研究2011,5:22[17]沈康年.有恶变倾向的良性乳房疾病的鉴别及处理[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3):46[18]蔡海莹,逍遥丸联合三苯氧胺周期性用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8:16[19]韦炼,乳腺区段切除术加乳核散结片治疗乳腺囊性增生89例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7.[20]姚榛祥.乳房肿块诊断的筛选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