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议初中语文课前导语设计必要性

再议初中语文课前导语设计必要性

再议初中语文课前导语设计的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学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

其中导语是指常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开头的教学语言。

导语的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基础加提升的结合。

因此,设计出成功的导语,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成功的导语,如同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也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竟相登堂入室。

用诙谐幽默、机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做导语,不但能激发兴趣、活跃气氛,而且能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

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老师往往不重视课文导入,或者只是把导入当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

本文现就从初中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作用、要求与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设计导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如果对某一门课程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吸收的效果自然好,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导语的设计,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其能够主动的去探索与求解,进而提高其学习语文的欲望。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有效的课堂导语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到课程当中,循循善诱,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探求知识。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的利用效率。

教师只要能够因文、因时、因人设计出一些优秀的导语,就能为课堂创设一种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导入语设计有助于学生建立认知框架,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身入手,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从而有效促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或认知技能发生改变。

我在教授《风筝》一课时,由同学们熟悉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入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作者将游子的思乡之情寓于萧瑟的景物描写之中。

这首小令从外部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建立有利于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从而帮助学生领悟到《风筝》一文其显著特色就在于“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同时,由于这首小令的运用,使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就限定在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一写作特色上,从而有效分解了语文学习任务,确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起点行为。

起点行为是学生在教学开始前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而且通常是指那些与学习新课题有
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

导语设计不仅表现在新课学习前启动旧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帮助教师确定语文新课教学的切入点。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实践证明,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确有动一发而牵全身之妙,对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用是很大的通过有效的课堂导语设计,在已经学过的内容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搭设一个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体系,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从而形成一个语文知识学习的网络。

利用导语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去学习新知识。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度,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达到高效率课堂的目的。

二、设计导语的要求——新奇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在进行导语的设计时,应当将学生兴趣的激发考虑在内,所以导语设计的新奇性十分重要。

通过新奇的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去,且能够取得良好的吸收效果。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

”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

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

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正是这一段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才有了课堂上出现的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由此可见,一个具有新奇性的导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课堂在轻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三、设计导语的方法
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个精心的导语设计,往往会使一堂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导语设计的方法很多。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几例常用的导语,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1、激情导入法。

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就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些比较抒情的诗歌、散文,可以由教师诵读导入。

2、作者导入法:对一些比较著名的作家,我们往往要在学习文
章之前介绍这个作者的生平,代表作,甚至要介绍一些有关这个作者的轶闻趣事。

通过对作者的介绍,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必要的文学常识,而且能使学生产生对于作者的崇敬之情,从而激发他对于这个作者所写的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

3、写作背景导入法:在讲授新的课文前,适当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写作背景,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接下来再讲课文,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又正确又迅速。

4、解题导入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

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对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

创设的这样一个情景,既巧妙设置了悬念,也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定下感情基调。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巧用媒介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录像、电影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魅力;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些文章可以在讲课前进行出示必要的图画,一方面集中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使所讲内容更直观。

6、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

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他把那里看作是自
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

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

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导入的优劣足见其备课的充分与否,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师除讲究导入方法的设计外,还要重视导语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的本性、本色和本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