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人画我以为国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画匠画,二是画家画,三是文人画.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画匠画追求形似,画家画注重气韵,文人画讲究情趣.当然,你可以画画家画,也可以画文人画,还可以画画匠画,它不是以人划分,而是根据作品的基本特点和风格来区别的.有论者认为,文人画是封建时代产生的,有其特定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为其发展基础,现在早已绝迹了,不复存在了.我觉得不能这么说.什么是文人画呢?所谓文人画,作品中往往带有文人的情趣,流露着文人的思想。
它不是与山水、花鸟、人物并列的另一种科目,它可以画山水,也可以画花鸟,又可以画人物.在技法上也与工笔、写意不作什么区分,有的文人画是写意的,有的则是工笔的,也就是说,它只是国画范围中的一个交集。
文人画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着重考究在造型艺术上达到怎样高深的造诣,但必须在画外透露出作者深刻丰富的情感,越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和趣味性,越是成功的文人画。
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是文人画的精髓。
文人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等文学家就很有画名。
唐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 苏东坡称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宋代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许多大文人,大书家,他们以书法入画,发展了水墨技巧,使文人画向更成熟方向前进了一步。
其兴盛时期是元代,很多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所谓元四家。
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孤傲、空虚的情感。
提倡“平淡天真”,“天真幽淡”,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诗文印信入画,成为组成部分.诗画相联,标志着文人画这时已更趋于完善。
到明代文人画出现了“吴门画派” 和“浙派”,许多大家都是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稍后董其昌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清代文人画发展到顶峰,出现了很多文人画家,如八大,石涛,八怪等。
八大的画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鄙视陈陈相因,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
他的主张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
现,当代也有很多杰出的文人画作品,如齐白石大师的不少作品我看就属此列.又如关良,黄永玉,韩美林,黄永厚,韩羽,高马得等为数不少的大书画家,他们的一些作品都是极有代表性的文人画作品,有一种震撼力,我特别喜欢,也曾多有涂鸦,惜未得真韵.吴冠中先生的话常能一语中的.他说没有思想的画,其"笔墨等于零",是从另一方面对文人画的首肯.有人认为他们的作品是"漫化",并说此风不可长.,其实差矣.文人画看似简单怪异,你觉得它很容易就能画出来吗?远不是这么回事. 没有高深的修养,多方面的学识,深厚的阅历,只能搞四平八稳的东西.退一步讲,即使其不入流,也要允许它探索,允许它生存,先不要扼杀它呀.我认为中国画在技法上是空灵的,烂漫的,体现在画面上,更注重写意性(也不排斥写实性较强的作品),文人画尤其如此,将写意性推向了极致.而西洋画是逼真的,写实的.我说的写实不单是指故事题材,特别是具体的物象.在造型上,中国画不要求特别似,而讲究在似与不似之间.要有夸张,有变形,有取舍,有提炼,有概括,这既是国画的特点,又是比西画高明的地方.太像了会媚俗,我个人很不喜欢油画,就是因为感觉它太实际,没有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与其费那么大劲画实际的东西,不如拍一张照片更省事.正如齐老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无意贬低油画艺术,各国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反映在绘画语言上也就有差异.只是觉得我们是中国人,还是多动脑筋研究一下中国的艺术吧,不要盲目地去学外国的一套.我想,给你一万年,也画不过人家外国人的油画,而给外国人十万年,他也画不过咱中国人的国画.为什么呢?是由一个人血管里流动的血决定的,没办法.至于个人偏爱,则另当别论.那么我们的职能部门和学术机构,似乎更应该把研究工作放在首位.近来吴冠中老先生提出取消文联、美协、画院,说他们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虽迎来不少唾沫,但也搏得了掌声。
我虽然不完全赞同老先生的话(总还是不要一棒子打死人),但觉得他的话还是不无道理的.这些单位,都是各级地方文化艺术的最高殿堂,难道仅仅是组织几次展赛活动,产生一些平常的书画作品,收取点会费,弄个什么职称,官衔儿,以便多捞些润格吗?几千年来中国那有什么协会,画院,书画事业照样要前进,现在政府拿出薪水供你们专职搞书画工作,你们不能不下蛋啊!杂七杂八说了半天,我其实只是一句话,中国现在仍存在文人画,文人画不应该被封杀,而应该继续不断发展.仅此而已浅析文人画的风格特色与审美意义(转)2007年12月02日星期日 09:29自古鉴赏家分品有三;曰神,曰妙,曰能。
独唐朱景玄撰《唐贤画录》,三品之外,更增逸品,其后黄体复作《益州名画记(录)》,乃以逸为先,而神、妙、能次之。
景玄虽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贤遇,然逸之高,岂得附于三品之末,末若休复首推之为当地。
至微宗皇帝,专尚法度,乃以神、逸、妙、能为。
——南宋邓椿《画继卷九/杂说/论远》现在的评论家都将中国画划分为逸、神、妙、能“四品”,认为逸品最佳。
董其昌也曾说过:“画家以神品为宗极,又有以逸品加以神品之上,曰失于自然而后神也”。
既然画有四品,那么什么画是逸品,什么画又是神品、妙品、能品呢?在董其昌看来,中国画中“失于自然而后神”的画,即文人画,许多上乘之作就是逸品。
那么,什么是文人画?文人画是从何时何地产生的呢?后人认为唐代的王维是文人画的开创者,被视为南宗之祖。
但文人画提法始于北宋的苏轼,并由明代董其昌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论而确立下来。
中国艺术家的修养一千年前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然而,一直以来,中国画家以画中题记、题跋来说明自己的艺术观点,因此,没有画论只有话语录,从董其昌开始才有了系统的画论。
那么南宗和文人画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呢,这个问题美术界一直没有定论。
可是,文人画作为一种反映中国传统绘画精髓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体系,又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义呢?一.用墨简练,意味深长文人画用笔简单,注重写意。
例如南宋马远将结构简化为“一角”,倪云林自称“人之所谓画者,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一自娱耳”。
他们的画笔墨不多,但相当耐看。
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八大山人了,他的画看起来寥寥几笔,可是布局独具匠心。
同时,画中所写,俱是心中所愤。
他的画中的鱼鸟多以白眼示人,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反叛和倔强的个性。
同时,在画山水的时候,他笔下的残山剩水又流露出作者抑郁之情和萧索之意,表达了对旧王朝的眷恋和新统治阶层的不合作。
二.画面有浓郁的书卷气许多文人画中,诗、书、画、印、题跋据据全。
文人画家,除绘画外,文才、书法、篆刻等传统技艺都不弱。
许多画家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有卓越的表现,甚至是诗、书、画的通才,并能将其融为一炉,例如苏轼便是。
画家将画作完成后,或写诗填词于画上,或信笔在画上提句跋文。
或古朴或秀逸的书法和文才斐然的跋文给绘画增添了扑面而来的书卷之气。
这样一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璧,将中国文人画形式发展到更加完善的境界。
三.题材不俗,格调高雅中国文人画家喜爱的创作题材有梅、兰、竹、菊、松、石等,因为这些题材都有深刻的寓意和中国文人喜爱和崇尚的品质。
梅花凌寒傲雪,兰花香而不艳,竹子虚心挺拔,菊花傲霜吐香,松树四季长青,石头坚硬不屈。
在文人笔下,这些题材常用不衰,借画抒情,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的性格和不畏权贵的精神。
不只是画家本人,就连我们观赏者看古人的画的时候,也经常为画中所流露的精神和气韵所惊叹。
例如,王冕的墨梅和文与可的竹子,都表达了自己的凛然正气和卓而不群的品质。
四.讲究用笔、用墨中国文人,有一个很特别的共同点,就是都操着一副笔墨,并且书法俱佳。
所以,文人画家还经常将书法入绘画,重视笔墨情趣。
由于绘画和书法一样讲究用笔,要求画家对毛笔的运用要达到很娴熟的水平,所以很多画家即是书家,例如黄庭坚、米芾父子、董其昌等,将书法笔法融入画面中来,丰富和发展了文人画的技法。
柯九思曾这样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重笔墨而轻色彩。
文人画不太注意形似,也不讲求色彩绚丽多姿,但是水墨的运用却是很讲究的。
在画面上,文人画讲究墨分五色,用干、湿、浓、淡的墨色来丰富画面的变化和层次。
综上所述,中国画最看中的是气韵和意境。
文人画重水墨而轻色彩,重意境而轻形象,强调构图的一次性和意外效果,追求画中的寓意和诗意。
所以,文人画派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那么,作为审美主体,我们在观赏文人画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和反应呢?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不是画出来,是“挥洒”出来的,是用笔纸水墨来浇灌自己心中的块垒,抒发自己思古忧今的感慨和心绪。
如同是一种发泄或者是排遣的方式一样,用作画的方式将自己心中所思、所乐、所忧、所想进行一种静止地排遣和抒发,所以,中国古代文人笔端的画面,要么萧散,要么飘逸,要么凄清,要么空旷。
虽然不是说画面不是画家的性格的真实再现,但起码是当时画家的心绪写照。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在封建社会,文人的命运是坎坷而无奈的,科举、升迁、公务、应酬等事,都让文人有一种贴近自然,俯仰古今的感触,如是为中国文人画塑造了无数的素材和想象力。
面对北派画家的画作时,面对他们笔下栩栩如生的虫鱼鸟兽,我们对画家画工的精巧和感情的细腻往往回惊叹不已。
但是,面对南派山水的那些小桥流水、枯枝落叶的时候,我们分明被画中的那些要么飘逸不俗,要么高古幽深的意境所震撼。
他们的画作没有一点尘嚣之气,在欣赏这些画作的时候,我们还会被荣辱、得失、名利等身外之物所左右和影响么?我们还会为身边的蝇头小利而或喜或忧么?站在画前,我们仿佛也置身画中,与古人对话,与圣贤比肩,而我们身上所染上的凡尘俗气也会荡然无存。
当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人画家不胜枚举,说任何一个共同点都会涌出大量的例外。
文人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们不能将文人画、南宗、北宗等绝对联系或区别开来。
所以,文人画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义也不能绝对区别与其他画派,文人画也有其他画派的元素,其他画派也有文人画的成分和一些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情趣与当代大众审美心理作者:王志平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趣味,来源于创作主体的组成。
据画史记载,东汉末年开始有文人从事绘画活动,张衡、蔡邕、赵歧从政余暇,亦善画,至南北朝,从事绘画的文人更多了,连帝王都跻身书画行列。
唐代文人画家活跃在上层,成为画坛主角。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繁荣,书画作为商品公开在市场上出售,产生了以卖画为生的画工。
与此同时,北宋画院也发展到新的高度,成为国家科举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