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大纲精讲及真题解析(社会工作的理论)【圣才出品】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大纲精讲及真题解析(社会工作的理论)【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理论
3.1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及地位
1.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
(1)理论的含义
理论是由抽象的词汇和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及判断所组成的知识体系与解释系统。

任何一种理论都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概念和关系。

①概念是一种象征代表,它概括了许多现象的共通点;
②关系是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状态。

一般说来,这种关系有三种类型,即共变关系、因果关系和互动关系。

(2)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

①西方学者彼拉利斯(Pilalis)认为社会工作的理论至少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a.宏观理论,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本质、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性的阐述,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等。

b.中观理论,由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解释性理论,着重于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的某一侧面进行专门概括,如心理社会理论、道德发展理论、活动理论、标签理论等;另一部分是介入模式理论,它着眼于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尤其是过程的说明和指引,如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任务中心理论、危机干预理论、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等。

c.实践理论,主要是对社会工作具体技巧和操作方法的说明,如循环提问法、问题外化法、重写故事技巧等。

②西方社会工作学者大卫·豪(David Howe)把社会工作的理论划分成两大部分:a.社会工作的理论,这部分理论着重于探讨人与社会的本质,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人的社会行为发生、变化和社会运行的规则与机制等,它们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假设,这些理论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功利主义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标签理论、社会化理论等。

b.社会工作理论,这部分理论着眼于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和技巧的说明,它们是只有社会工作专业才需要和能够加以使用的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行动指针,这部分理论包括危机干预理论、任务中心理论、认知行为介入理论等。

③香港学者罗致光依照理论的功能性把其划分为描述性理论和指示性理论两种。

a.描述性理论重点在于解释分析变象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有助于演绎介入方法,建构适当的助人措施,如行为学习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

b.指示性理论强调演绎问题介入的程序和方法,如心理暨社会模式、危机介入模式等。

2.社会工作理论的地位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社会工作中的许多理论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了解各种行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对将要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大多数社会工作理论都会以它们对人的行为、社会过程以及行为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为基础,明确地或含蓄地告诉我们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应该是什么。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一个“好用”的社会工作理论,会对如何解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

这些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虽然不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种处处灵验的“万应处方”,但却可以为他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引导和启示。

二、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1.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1)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①工业化、都市化与科层化等三种力量(因素)导致社会结构功能发生了分化——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或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过渡到都市社会。

②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社会结构功能分化后的功能性反应。

社会福利是作为一种政府行为而存在的,是作为政府的一种积极的干预措施而出现的。

政府通过社会福利服务来干预和解决社会问题乃是社会结构的一种“功能必要性”,是为了达成社会体系的整合功能。

帕森斯、默顿、斯梅尔瑟等对政府透过社会福利干预解决社会问题都持相当支持的态度。

③导致社会福利制度出现的基本或深层原因在于经济与技术方面的因素。

工业化、都市化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社会需求、家庭保障解体,要求新的社会福利体制。

世界范围的不同国家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起源一再表明,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发展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准高度相关(工业化水平)。

④科层化的发展,民主参与的扩大,使下层群众的需求能够通过民主参与,也影响了社会政策的制定。

⑤工业化、都市化、科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福利制度。

在前期,一般出现选择型社会福利制度;而到了后期,各国相继选择了普遍型社会福利制
度。

(2)冲突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①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
沙维尔是最早应用冲突模型探讨福利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学者。

他认为,福利国家的发展是以下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a.工业资本主义对一个更有效率的生产环境的要求,尤其是对高生产力劳工的需求;b.劳工阶级在反对剥削方面所做的斗争;
c.有产阶级承认为了政治安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②福利国家的功能
冲突模型的社会福利理论将福利国家的一个主要功能视为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社会冲突和紧张。

③福利国家的本质
福利国家的本质是社会平等。

福利国家是否如其提倡者所称达到社会平等的效果,冲突模型社会福利学者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2.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1)福利经济学
①旧福利经济学
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以1920年庇古出版《福利经济学》一书为标志。

旧福利经济学强调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再分配两种方式,来增加全社会的福利。

②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由英国的卡尔多、希克斯和美国的萨缪尔森等
人所倡导。

新福利经济学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状态”,认为在收入分配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只要每个社会成员根据各自的偏好方式花费其收入,使他们获得的效用或福利达到极大值,就可以推论整个社会的效用总和或社会福利达到极大值状态。

新福利经济学还认为,任何经济改革都会使一些人受益,另一些人受损。

如通过某种经济政策使受益者补偿受损者,且补偿后还有剩余,这就增大了社会福利。

(2)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的反危机理论,建立在提高社会有效需求的基础之上。

凯恩斯不同意“供给自然创造需求”的学说,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情况正好相反,即并非供给决定需求,而是需求决定供给。

社会有效需求包括资本的有效需求或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有效需求或消费需求。

只要设法提高这两类需求从而提高社会有效需求,便可刺激投资增加、生产增加、供给增长,实现充分就业,进而摆脱经济危机。

(3)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卡尔多等学者为代表形成的一个学派。

新剑桥学派学派认为,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不合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症结所在。

只有资产阶级国家主动地、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来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使之趋于“合理化”,实现收入“均化”,才有可能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新剑桥学派寄希望于国家调节,寄希望于国家实行包括社会福利措施在内的社会政策,来调节收入的分配,以实现收入“均化”。

新剑桥学派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主张。

(4)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福利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其中马克思、列宁的有关思想对
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①马克思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关于“社会总产品”即社会成员集体的劳动所得的分配原则。

他指出,社会总产品不能不折不扣平等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从中应该扣除: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在将剩下的部分作为消费资料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应从中扣除: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

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

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社会总产品“两次有效扣除学说”,包括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及其设施的制度构想。

②列宁
列宁在191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人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决议中提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

列宁在《关于对杜马提出的工人的国家保险法案的态度》的决议中提出国家保险四原则:a.它必须为工人在所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提供保险;b.保险的范围应包括所有工资收入者及其家属;c.所有受保人应收到与其工资收入相当的补偿,保险支出全部由雇主和国家负担;d.各种形式的保险都必须由地方型的统一保险组织,根据受保人全权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

(5)新保守主义
①自由市场制度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新保守主义反对政府对市场运作加以太多的控制,认为政府的责任只是维持治安和抵御外来侵略,而不必干预经济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