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立志于道犹入圣域
训曰:子曰:“志于道。
”①夫志者,心之用也。
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
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
夫子以天纵之圣②,犹必十五而志于学。
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③。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④;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⑤,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⑥,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⑦,本末兼该⑧,内外交养⑨,涵泳从容紒纷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注解】
①“子曰”句:见《论语•述而》。
志:志向,立志。
②夫子:孔子。
天纵:意为上天所赐禀赋。
③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轫,刹车木。
行车必先去轫,故称“发轫”。
④届:至,到。
⑤义理:道理。
又作经义名理讲。
宋以后称理学为义理之学,简称为义理。
⑥游于艺:即游艺。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
”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游于艺,言置身于六艺的活动,后来泛指学术修养。
⑦伦:道理,次序。
⑧本末:指主次、先后。
又指农业与工商业、礼义与法制。
兼该:包括两方面或两方面以上。
⑨交:结交,往来;此与彼受。
养:陶冶,修养。
紒纷矠涵泳:深入体会。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学道。
”所谓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
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
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观察清楚。
孔夫子凭着上天所赋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
所以说,“志”是发展道德修养的基础,昔日的圣贤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
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
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评语】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达到至诚地步,就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反之一个人如果心存虚伪邪恶的念头,那他只不过是空有人的形体架势而已,肉体虽存但灵魂早已死亡,与人相处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讨厌;一人独处,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会觉得万分羞愧。
做人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篇中从志与道、志与心的关系,比较深入地阐述了立志的意义和如何立志的问题,强调一个人只要立志,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可成为圣贤。
从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无疑是振聋发聩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