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成果
巴林石是全国几大著名彩石、印石之一,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
名。几年来因国内外的收藏热使巴林石的名声鹊起,价值与日俱增,
引起国内外一些投资者所瞩目。在1997年巴林石石雕《骏马奔腾向
未来》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作为唯一贺礼祝贺回归香港回归,赠送给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00年被选为候选国石,跻身国石第五位。
巴林石声明远播,蜚声海外。已经成为巴林右旗、赤峰市、乃至内蒙
古自治区的名片。
一、巴林石的历史渊源
作为中华名石之一的巴林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在石文化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巴林石因出产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而得名,
其开发和利用的历史悠久。出土5000至8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的
文物中就有一定数量的巴林石。赤峰市所处的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北
方古代文化的中心地带,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
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兴隆洼、赵宝沟、富河、红山、小河沿等史前文化,
还有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的草原青铜文化以及契丹辽文
化、北方蒙元文化等特征鲜明的文化类型。与这些文化相伴而生的巴
林石文化源远流长,魅力四射。这里不仅有独具特色的石器文化、博
大精深的石刻文化、别具一格的石雕文化,还有神奇诡谲的石洞石窟
文化、丰富多彩的石建筑文化、相沿成习的石崇石祭文化。考古发现
了许多漂亮的玉玦,还发现了管、蝉、锥、匕形器等制作精细的文物,
同时还有切割、钻孔、打磨、抛光等工序的专用器具。其中,巴林右
旗那日斯台遗址是较为完整的一批,共发现玉器100多件。其中的一
部分便是巴林石制品,如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的鸟形玉玦,系用巴
林石的围岩所制,通体为乳白色,整体形状似“C”字,高5.5厘米,
厚1.1厘米,宽4.8厘米,首尾相近,大嘴尖喙,额头隆起,一双
大眼浮雕在头部两侧,雕琢工艺非常朴厚。公元900年,辽太祖耶律
阿保机的国玺即用巴林石雕制,元成吉思汗称它为“特尼格尔朝
鲁”,意为“天赐之石”。明清时期,当地地方官员将巴林石作为贡
品呈送朝廷。日伪时期,倭寇曾经组织专门开采队伍开采掠走很多较
好品质的巴林石矿石。
巴林石规模化开采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内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巴林石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和青睐,声名逐渐上升。
2001年在上海APEC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将21枚由巴林石组成
“太平洋在涌动”图案的印章作为国礼赠送给参加会议亚太经合组织
的21国首脑及地方政要,从更高的层次上再次确定巴林石在宝玉石
中的重要地位。巴林石艺术品历来为中外收藏家、名家和金石书画界
人士所厚爱,远销日本、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韩国、台湾、
香港及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巴林石正式定名为中
国“国石”,堪称稀世珍品。
二、巴林石产地地理及巴林石的保护性开采和文化研究现状
巴林石产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现辖行政区内。总面
积11.18平方公里,东西长3.14里,南北宽2.70公里;地理座标:
东经:118°21′30″——118°24′30″,北纬:43°46′00″——
43°47′30″。
我国的彩石种类众多,地域分布广泛,石料名称大多数是按产地
命名。其中巴林石、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并称我国四大彩印章石,
可谓“观赏石四杰”。但矿物成分不尽相同,岩石类别也不一致,且
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的开采历史久远,
开采的数量很大,市场流存的石量很大,经营商家很多。巴林石虽然
开发历史悠久,但由于矿区人烟稀少,交通通讯不便,历史上仅有少
量的地表巴林石被拣采;直到1973年才正式组织规模化的巴林石开
采。原来对现在巴林石的叫法也是多种多样如:画石、叶腊石等,巴
林石的名称是1985年在辽宁岫岩召开的会议上由轻工业部正式命
名。在规模化开采的同时,采取了相应的资源保护措施,由巴林石集
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垄断开采,现在每年只限量开采巴林石200吨。
原料石通过竞价销售给各经营商家。
巴林石的诸多文物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贯穿中国北方民
族发展的全过程,与极具影响的辽文化、蒙元文化相互交融,源远流
长。在巴林石市场的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巴林石文化的研究空前活
跃。在巴林石协会组织积极工作努力下,近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巴林
石折腰,为世人对巴林石的了解、初步深入认识提供了大量文献。一
批介绍、研究巴林石的著述先后面世。先后有《巴林石考》、《巴林石
志》、《巴林石谱》、《中国巴林石》、《巴林石珍品集》、《中国石玩石谱》、
《中国宝石和玉石》、《中国印石趣赏》、《内蒙古珍矿奇石图谱》、《中
国印石》、《中国观赏石谱》等书籍宣传介绍了巴林石,使巴林石不再
仅仅是一个产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三、巴林石的石性及发展经营
巴林石是天然珠宝玉石,属含水的铝硅酸盐类矿物。是以高岭石、
地开石为主的多种矿物组成的粘土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AL2O3和
SiO2,其次含微量铁、锰、钛等氧化物及汞的硫化物。摩氏硬度为2
—4,密度2.4g/cm3—2.7g/cm3。
巴林石晶莹剔透、质地温润、色泽绚丽多彩,硬度适中,品种数
量丰富。巴林石按颜色、质地、结构分为:巴林鸡血石、巴林福黄石、
巴林冻石、巴林彩石、巴林图案石共五大类。巴林石色彩斑斓、温润
柔和、质地细腻、适于雕刻,倍受世人垂青和珍爱,同时也是雕刻家,
篆刻家,藏石家首选的上乘石料,被称为“草原瑰宝”。
我国在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恢复发展之后,国人收入的增加刺激
了文化消费,“奇石热”应运而生,且势头强劲,奇石市场逐渐繁荣
兴盛起来,国内建设了上海沪太花鸟奇石市场、南京中华奇石市场、
马鞍山奇石市场、柳州奇石城、徐州奇石文化城、临朐奇石交易市场
等众多的奇石市场,推动奇石交易市场向前发展。
从市场交易形式上,与其他中国的石市一样大致可分为三种类
型:第一种是奇石的公开店面或摊位交易,专营店铺和专售地摊。在
巴林石产地形成集散地。第二种是借召开奇石研讨会或举办石展进行
奇石交易。在这种场合,除了少数观众有所选购,大量的是行内人互作
交易,成交量颇为可观。海外石商往往会趁此机会,瞄准目标,狠狠地
选购一番。第三种是地下交易。这大多是由行内人或朋友间互作介绍、
撮合而成。有的海外石商,在获知国内某一藏家备有待价而沽的名石,
会设法与之联系,经过商洽而成交。通过第一种方式交易的占主流,
第二种方式交易的量很少,第三种方式成交的奇石,一般都是上品位
的。
目前巴林石经营市场非常活跃,据统计,目前赤峰市内有巴林石
专业门店82家,巴林石定点摊位185处,流动摊位120余处,巴林
石家庭手工作坊270余户,巴林石从业人员已经超过万人,年营业收
入估算在2-2.5亿元。总体来说,巴林石资源在全国几大名石中储量
最为丰富,资源保护最为完好,具备可持续开发的条件和产业作大的
基础。
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
游人、石商、藏家的购买是中国石市一个重要推动因素,他们所购产
品档次高、数量大,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石市的发育。同时,海
外的新潮赏石观也随着奇石交易影响了我国奇石界,与我国传统赏石
观融会贯通,造就了一批具备国际思维观念的奇石经营者。
四、加快巴林石特色产品开发步伐的思路
巴林石作为地方特色资源,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优势,如何
利用这一资源与旅游开发及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这一产业的形成,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此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
面前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加强地域产品的保护,努力打造地方产
业品牌,成长为优秀的经济品牌。
(一)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做好巴林石产业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明
确开发的思路、重点、方向、措施,以及分步实施计划。将巴林石产
品开发与发展旅游和劳动就业很好的结合起来。
(二)由过去的以卖原料为主向深度和广度开发上转变,将巴林
石作为产业去经营和开发,不断提高其附加值。产品要既能满足监赏
家、收藏家等高层次人员的需要,又能满足大众消费群体的需求。
(三)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为巴林石产业的形成提
供政策保证和必要的引导性资金支持,吸引能工巧匠开发具有一定文
化品位的各种巴林石工艺作品和旅游纪念品,在我市的各旅游景点设
专柜,推介产品。同时利用我市的职业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美术、雕
刻人才。
(四)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引进资金,吸引投资者到我市投资办
厂,并且建设奇石汇展中心、奇石展销馆、书法碑林、书画展销馆、
雕艺创作展览室、奇石书画鉴定鉴赏室等为一体的巴林石专业市场,
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大搞小型的家庭加工,创造就业机会,安置下岗待
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将巴林石作为赤峰
市的特色产品进行宣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在这方面要给予
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宣传,不断提高产品价值和
知名度。
(六)成立行业协会,加强市场监管和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