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蒙自市第二小学施红芬)摘要本文结合笔者从事10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从教学导语的设计、课堂语言艺术技巧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技巧、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合作学习的技巧、课堂结尾的设计等方面,阐述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技巧,希望对同行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技巧教学工作的中心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如何建立和谐的课堂,采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笔者就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技巧谈一些体会。

一、巧设课堂教学导语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可见,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文课堂的导入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我认为,成功的导语要是能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于想探、欲言的情境之中。

2.直奔重点,简洁精辟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渲染气氛,营造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

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

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整理了中朝人民之间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充分体现中朝人民之间伟大友谊的材料。

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这些材料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

学生也受到了感染,他们渴望读课文的欲望是以前没有过的。

虽然,“教无定法”,但一堂课的导语,不管你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

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

这样的导语,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

二、灵活应用课堂语言艺术技巧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

”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大多数工作得靠语言来完成,语言艺术技巧是教师终生必修的一门课。

我观摩过许多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从中发现了一个秘密:优秀教师令人惊叹的应变语艺术,是他们高超的教育技能和娴熟的教学经验以及灵敏的言语对策的统一。

通过亲身实践及阅读相关资料,我又懂得了:什么是应变语的艺术?应变语的艺术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何应变对答的艺术;课堂上突然出现喧哗现象,教师如何处理和应答的艺术;突然遇到棘手的问题,教师如何摆脱困境的言语应对艺术;以及教师发觉苗头不对,立即用言语防止发生不愉快事件的应对技巧。

(一)化被动为主动的应变语当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讲到: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学会爱人。

不料,有一个顽皮的男生站起来问:“老师,那你的爱人一定很多吧?”我沉静片刻后巧妙地回答;“谢谢你,你的这个问题告诉了我该怎样上好这堂课。

我有你们四十个学生,你们是我所爱的人,这是师爱;我身边还有很多的老师,他们是我所爱的人,这是同事之间的关爱;我还有很多校外的同龄朋友,他们是我所爱的人,这是友情;我还有一个淘气的儿子,我爱他,这是母爱。

广义的说,是长辈对晚辈的爱抚;还有我的父母亲,我爱他们,这是晚辈对长辈的爱戴,也称亲情……学生们听了都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有意转移式应变语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便回答或不能回答,可用转移话题的方法摆脱困境。

一次,我上《草船借箭》一文,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品质时,有个爱找茬的学生问:“老师,您有诸葛亮的本事吗?”回答“有”吧,这不符合事实,况且这些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还会再用更离题的问题刁难我;回答“没有”吧,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本事,这么小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我灵机一动说:“诸葛亮确实能预测未来三天之内的天气,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他善于观察天空、大地上万物的变化以及天气的变化情况,并善于记录、分析事物的变化根源。

谁想要有这本事,谁就得刻苦学习、认真观察、记录、不断分析、思索。

”一句话,既把话题转移到课文的主题上来,又摆脱了困境。

(三)顺水推舟式应变语一次,我非常高兴地走上讲台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

”话音刚落,有个爱打小报告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王名抓了一只猫头鹰的雏儿放在宿舍内的纸箱里,您想怎样处理?”我沉思片刻说:“好一个神机妙算的同学,预测出了老师这堂课上要用到一只小鸟,帮老师和同学们找来了一个活教具,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

”掌声过后,我让同学们读《珍珠鸟》这篇课文,叫王名把宿舍里的小猫头鹰带到教室里来。

当同学们找出珍珠鸟的外形特征和性格特点后,我把小猫头鹰拿出来。

同学们顿时欢跃起来。

我让学生们一组一组地观察它的外形特征、动作、神态,从中发现它的性格特点。

然后,我再引导他们悟出课文的中心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奇迹。

”这句话的含义。

我万万没想到——轻而易举就把这个难点问题解决了。

大家不住地称赞作者观察得仔细,用词的准确,比喻的形象生动,也从内心佩服老师处理问题的艺术。

课后,我对违反纪律的王名说:“你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关心老师,也很喜爱野生动物。

不过,要是事先能跟我打一下招呼,我会更感激你为大家所做的一切。

”他听后既感动又羞愧,眼里装满了晶莹的泪珠,并急切地对我说:“老师,我现在就把小猫头鹰送回它的窝里。

以后我再也不抓小动物来玩乐了。

”我笑着向他点了点头。

他迅速转过身,捧着小猫头鹰飞一般地冲向它的窝。

(四)张冠李戴式应变语两个星期前的一天早上,我正上着语文课。

突然,有个男生在下面学猫叫,教室里顿时一片哄堂大笑。

此时,我环顾了一下所有学生,然后风趣地说:“我的课讲得真精彩,连小猫都发出赞叹声了。

不过,小猫叫只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我们人类应该用语言来相互交流,同学们说是不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并且一边笑,一边用责备的目光注视着那个恶作剧的同学。

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课堂又恢复了正常。

(五)悬念化解式应变语课堂上难免遇到难堪的场面、突发的事件、一时难解的纠纷等。

教师机智的加以化解,有意创造一个悬念,把热点问题荡开,转到原设计的教学步骤上来,也是应变的一个好办法。

在六年前的一堂自然课上,当赵老师讲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时候,有个调皮的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那放屁是由哪里震动产生的?”此时,女生们羞红了脸,男生们则像被人捅破了窝的蜜蜂一样“嗡嗡”地议论开了。

因为当时有两位领导在听课,捣蛋鬼们正想让老师出丑呢!只见赵老师面不改色的大声说:“想知道这个答案吗?”教室里顿时安静了,老师又接着说:“答案在后面,认真听、认真想,你就能弄明白了。

我要看看谁最会分析问题。

”这堂课顺利上完了,老师又问“还有谁有疑问,请提出来?”没人再问了,因为刚才的问题同学们已经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自己悟出来了……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答案。

同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

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

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

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收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

我在讲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

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

一般来说,应在课文的难点处、自己的困惑处、课文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我在讲《童年的发现》一文时,学生提出了“发现了什么呢?”“是怎样发现的呢”等非常有价值且对其他同学很有吸引力的问题。

其次,在老师的引导和反复训练中让学生领悟到:该提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其他同学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且紧扣教学目标。

最后,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自己解决。

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他人提供的信息的分析,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