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猪养殖行业调研分析

生猪养殖行业调研分析

生猪养殖行业调研分析
一、行业基本情况
生猪养殖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城乡居民的重
要食品。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
量和猪肉消费量均沾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2018年全国生猪
出栏总量69382万头。各省市出栏量,四川出栏超过6600
万头,河南超过6400万头,湖南接近6000万头,山东超过
5000万头,湖北超过4300万头。形成第一梯队4000万头以
上的省份,五省占全国比重41%。第二梯队2000-4000万头,
云南、广东、河北、广西、江西、安徽、江苏、辽宁八省占
比37%。第三梯队1000-2000万头,黑龙江、贵州、重庆、
吉林、福建、陕西六省占比14%。2018年年出栏500头以上
的规模养殖场户,其出栏量接近全国一半。全国生猪养殖场
户排名。温氏股份2230万头,全国占比3.18%。牧原股份
1101万头,全国占比1.57%。正邦科技554万头,全国占比
0.97%。新希望310万头,全国占比0.44%。正大280万头,
全国占比0.4%。依次有中粮,雏鹰,湖北襄大,天邦股份和
扬翔等。
2017年,中国猪肉产量是5452万吨,占全球猪肉产量
的45.5%。是欧盟的2.3倍,美国的4.7倍。2017年中国人
均猪肉消费量是全球平均的2.4倍,是美国的1.4倍。2018
年全国肉类生产总额8624.6万吨,猪肉5404万吨,禽肉
1993.7万吨,猪肉占比62.7%,禽肉占比23.1%。牛肉占比
7%,羊肉占比6%。自2000年以来,猪肉占比一直维持在
60%以上。
二、市场供求分析
生猪供给主要以生猪出栏量为衡量标准,以能繁母猪存
栏量代表产能。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了10个月后生猪
供应量,进而决定未来供求关系。养殖户根据对未来预期价
格的判断儿做出的产能调整,直接体现为对能繁母猪的补
栏。受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引
起的猪肉需求增长,以及养殖效率提高生猪生产成本降低两
个方面因素的推动,近20年国内的猪肉出栏头数整体呈上
升趋势,并伴随猪价周期规律波动。
国内种植业生产效率偏低造成饲料成本较高,而且生猪
养殖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因此目前我国的生猪养殖成本高于
国外,猪肉进口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国内猪肉进口
仅13.5万吨,到2016年高峰期达到162.02万吨,2017年猪
肉进口总量121.68万吨,为当年全国猪肉产量5340万吨的
2.28%。2018年我国冷鲜冻猪肉进口总量119.3万吨,同比
2017年下降2%。猪肉进口量与国内生猪产量相比总量较小。
此外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加征美国进口猪肉25%的
关税,造成猪肉进口数量减少。总而言之,猪肉进口对于国
内生猪市场的影响不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猪
肉消费量也快速增加。随着未来十年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消
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国内生猪消费需求增速将步入缓慢阶
段。这就意味着国内生猪养殖行业从总量增长阶段过渡到结
构性增长,具体表现为生猪养殖开始进入规模化、品牌化扩
张阶段。
三、猪周期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
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
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
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猪肉价格高
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
价下跌到很低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
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由
于生猪市场价格反映当前供求关系,而供求关系在未来可能
发生的变化并不能超前反映出来,养殖户只能根据当期市场
价格安排来年的养殖量。正常情况下,本期的母猪存栏规模
决定了下一期的供应规模。鉴于生猪这种畜产品生产周期
长、无法中途变更的特性,多数养殖户对来年收益的预期以
及养殖计划的调整,始终比市场进程“慢半拍”,因而经常陷
于“猪周期”的无限循环中。造成猪周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母猪生长周期。二、疾病疫情。三、政策变化。
(一)母猪生长周期
母猪出生育肥6-8个月成能繁配种,能繁母猪的妊娠期
一般为112~116天,平均114天。仔猪育肥4-6个月生猪出
栏。由于养殖户通常不自行育种,养殖户当期补栏后备母猪,
将在8-10个月后成为市场供给。考虑到从补栏母猪到生猪出
栏存在繁殖和生长的时滞,预计猪价到明年下半年生猪生产
将逐步恢复,生猪价格将逐步回落。目前非洲猪瘟影响短期
内难以消除,生猪产能一时半会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
短期内猪肉价格还会维持上涨态势,但随着国家出手稳定生
猪生产和供应,养猪积极性提高,猪肉价格涨幅会趋于平稳。
(二)疾病疫情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数据,自2018年8月
我国发现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2019年7月3日,全国
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今年以
来,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44起,除4月份外,其他5个月
新发生疫情数均保持在个位数。目前,全国25个省区的疫
区已经全部解除封锁。总体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势头明显
减缓,正常的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正在逐步恢复。截至9月
11日,国内从8月以来共计发生15起非洲猪瘟疫情,发生
疫情的省份包括辽宁、黑龙江、河南、浙江、江苏、安徽6
省,其中安徽省发生疫情最多,共计8起。根据公开的一些
报道,由于发生疫情的多是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或散户,目前
扑杀的生猪数量并不多,总计可能在几万头。
受疫情影响,农业农村部公布2019年7月份生猪存栏
信息,其中生猪存栏比上个月减少9.4%,比去年同期减少
32.2%;能繁母猪存栏比上个月减少8.9%,比去年同期减少
31.9%。 据推算,2018年7月能繁母猪存栏为3783.49万头,
2019年7月能繁母猪存栏则为2576.6万头[(X-3783.49)
/3783.49*100%=-31.9%],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206.9万头,能
繁母猪存栏下降趋势再度加强,猪越来越少,呈现巨大产能
缺口。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能繁母猪已连续5个
月同比降幅超过20%,7月同比降幅更是超过了30%,再创
历史新低,跌幅有持续扩大趋势!但随着猪价不断攀高、大
型猪企扩张、部分猪场开始尝试复养,预计第四季度存栏下
降的趋势会有所缓解。 伴随生猪供给大幅下滑,猪价已出
现大幅上涨态势,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8月26日-8月30
日,16省(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
每公斤35.63元,环比涨9.3%,同比涨92.3%。
至2019年7月,受猪瘟养殖疫情影响,占玉米消费60%
以上的饲料消费迟迟不见起色,同时猪瘟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还在持续发酵,而玉米则随着新玉米上市日期的临近,开启
了一波幅度较大的下跌行情。猪瘟不解除,玉米价格就起不
来。如果猪瘟解除,玉米价格上涨,对玉米深加工行业会形
成冲击。
(三)政策变化
近几年受环保政策趋近影响,落后产能不断淘汰,生猪
养殖行业向规模化发展。一方面,在环保监管趋严的压力下,
散户补栏意愿不强,我国生猪存栏量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
大型龙头企业加速扩张步伐,“饲料-养殖-屠宰-肉食加工-
终端销售”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行业集
中度持续提高。我国生猪养殖业正在经历从低水平小规模的
散养逐步向高资金和高技术投入的大规模集约化养殖转变。
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工业化生产方式替代传统农业生
产方式在生产效率上的优势,获得超额收益,因此,拥有较
高盈利水平。
四、未来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增长和收入水平提升,
尽管我国猪肉消费需求总量增长空间有限,单在消费结构
上,优质品牌猪肉的消费比例将不断提高。今年普通猪肉价
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高品质的猪肉却不受猪周期的影响,
价格持续攀升。
由于单个养殖企业对于生猪价格缺乏定价能力,只能被
动接受市场价格,因此,成本管理是行业竞争中的关键成功
因素。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有料肉比、能繁母猪生产效率、
药品及疫苗支出等。饲料是养殖行业最主要的成本,约占完
全成本的50%-70%。而玉米和豆粕则是重要的饲料原材料,
占比分别达到60%、25%(具体配比随玉米、豆粕价格波动
有所调整)。因此,玉米及豆粕价格变化对于生猪养殖成本
的影响极为明显。猪肉价格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征,规模化
养殖企业调整产能的机会成本较高。为了抵御价格波动风
险,必须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减少
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关注饲料生产中玉米替代品。据不完全统
计,国内陈化稻谷库存已超过1亿吨,这部分稻谷去库存迫
在眉睫。稻谷替代玉米主要集中在深加工行业的燃料乙醇,
小麦则以饲用替代为主、加工替代为辅。同时饲料企业使用
进口杂粮替代国产玉米情况也较为普遍,进口高粱主要用来
替代国产玉米,进口大麦主要用来替代小麦和麸皮。因部分
原料产品其价格具有特殊优势。有可能进一步大规模替代玉
米。在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进口管理机制下,2018/2019年度
进口玉米、高粱及大麦总量受配额限制,预计为900万吨,
同比下降44%。如果诸如大麦、高粱、DDGS这样的玉米替
代品,不受进口配额限制。这些玉米替代产品将会直接抑制
国内玉米价格影响玉米的供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