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元件两端电流互感器按差接法连接,正常运行或外部故障时,流入继电器的电流为两侧电流差,接近零;内部故障时,流入继电器的电流为两侧电流和,其值为短路电流,继电器动作。
将此原理应用于变压器,即为变压器差动保护1.母联死区保护的概念对于双母线或单母线分段,在母联单元上只安装一组TA情况下,母联TA与母联断路器之间(K点)故障称为死区故障。
当K点发生故障,II母判为区内故障,I母判为区外故障,II母保护动作并跳开母联断路器后,K点故障仍然存在于I母,未能彻底切除故障。
双母线保护装置具有"母联死区保护"功能。
死区故障时,I母或II母保护动作后,发令切除该段母线上所有运行单元(包括母联开关),同时保护程序继续判别大差是否返回、母联TA上故障电流是否消失。
若经过延时(确保母联断路器可靠跳闸),大差未返回、母联TA仍有故障电流,则启动母联死区保护,发令动作于另一段母线保护的出口,从而彻底切除死区故障。
双母线母联单元热备用状态,即母联的两隔离刀闸闭合而母联断路器断开时,在死区发生故障,若母线保护按母联隔离刀闸状态计算两小差,则将造成故障母线判为区外,而非故障母线判为区内。
为解决此问题,将母联断路器辅助接点(常开接点)接入保护装置,作为判定母联单元"断"或"联"运行方式的依据。
母联断路器的辅助接点未闭合时,母线保护按双母线分列运行时的保护逻辑判别及出口。
I母小差及II母小差判据中不计入母联电流。
此时,若发生死区故障,故障母线判为区内而正确迅速动作,非故障母线则判为区外可靠不动作。
母联断路器的辅助接点闭合后,母线保护则按常规双母线并列运行时的保护逻辑判别及出口。
2、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的简单结构和特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是由串联电容器抽取电压,再经变压器变压作为表计、继电保护等的电压源的电压互感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还可以将载波频率耦合到输电线用于长途通信、远方测量、选择性的线路高频保护、遥控、电传打字等。
因此和常规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相比,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器除可防止因电压互感器铁芯饱和引起铁磁谐振外,在经济和安全上还有很多优越之处。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主要由电容分压器和中压变压器组成。
电容分压器由瓷套和装在其中的若干串联电容器组成,瓷套内充满保持0.1MPa正压的绝缘油,并用钢制波纹管平衡不同环境以保持油压,电容分压可用作耦合电容器连接载波装置。
中压变压器由装在密封油箱内的变压器,补偿电抗器和阻尼装置组成,油箱顶部的空间充氮。
一次绕组分为主绕组和微调绕组,一次侧和一次绕组间串联一个低损耗电抗器。
由于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非线性阻抗和固有的电容有时会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内引起铁磁谐振,因而用阻尼装置抑制谐振,阻尼装置由电阻和电抗器组成,跨接在二次绕组上,正常情况下阻尼装置有很高的阻抗,当铁磁谐振引起过电压,在中压变压器受到影响前,电抗器已经饱和了只剩电阻负载,使振荡能量很快被降低。
3、在综合重合闸装置中。
通常采用两种重合闸时间,即“短延时”和“长延时”.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了使三相重合和单相重合的重合时间可以分别进行整定。
因为由于潜供电流的影响,一般单相重合的时间要比三相重合的时间长。
另外可以在高频保护投入或退出运行时,采用不同的重合闸时间。
当高频保护投入时,重合闸时间投“短延时”;当高频保护退出运行时,重合闸时间投“长延时”。
4、电压切换回路在安全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手动和自动切换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在设计手动和自动电压切换回路时,都应有效地防止在切换过程中对一次侧停电的电压互感器进行反充电。
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反充电,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身和设备事故。
为此,切换回路应采用先断开后接通的接线。
在断开电压回路的同时,有关保护的正电源也应同时断开。
电压回路切换采用手动方式和自动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手动切换,切换开关装在户内,运行条件好,切换回路的可靠性较高。
但手动切换增加了运行人员的操作工作量,容易发生误切换或忘记切换,造成事故。
为提高手动切换的可靠性,应制定专用的运行规程,对操作程序作出明确规定,由运行人员执行。
自动切换可以减轻运行人员的操作工作量,也不容易发生误切换和忘记切换的事故。
但隔离开关的辅助触点,因运行环境差,可靠性不高,经常出现故障,影响了切换回路的可靠性。
为了提高自动切换的可靠性,应选用质量好的隔离开关辅助触点,并加强经常性的维护。
5、跳闸位置继电器与合闸位置继电器有什么作用?它们的作用如下:1)可以表示断路器的跳、合闸位置如果是分相操作的,还可以表示分相的跳、合闸信号。
2)可以表示断路器位置的不对应或表示该断路器是否在非全相运行壮态。
3)可以由跳闸位置继电器的某相的触点去启动重合闸回路。
4)在三相跳闸时去高频保护停信。
5)在单相重合闸方式时,闭锁三相重合闸。
6)发出控制回路断线信号和事故音响信号。
6、简述微机保护投运前为什么要用系统工作电压及负荷电流进行检验。
利用系统工作电压及负荷电流进行检验是对装置交流二次回路接线是否正确的最后—次检验,因此事先要做出检验的预期结果,以保证装置检验的正确性。
(1)检验交流电压、电流的相序:通过打印的采样报告来判断交流电压、电流的相序是否正确,零序电压、零序电流应为零。
(2)测定负荷电流相位:根据打印的采样报告,分析各相电流对电压的相位,是否与反应—次表计值换算的角度与幅值相—致。
(3)检验3U回路。
1)L、N线检查:主要依靠校对导线来确定。
2)检查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的接线是否符合保护装置的极性要求。
对于新建变电站,应在屋外电压互感器端子箱和保护屏端子排处,分别测定二次和三次绕组的各同名相电压,以此来判断极性端。
然后在电压互感器端子箱处,引出S—N电压加到微机保护3Uo 绕组上,打印采样值,判断3U。
的极性是否正确。
对于已运行的变电站,可参照已运行的,且零序功率方向元件正确动作过的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的接线进行核对。
或者在L、N线校对导线正确,L线无断线的基础上,把S端用电缆芯临时引至微机保护屏上代替L端,参照上法检验。
(4)检验3I。
回路:在3I。
回路通一个IA电流,若3I。
与IA的采样值的相位与幅值相同,说明3I。
回路正确。
7、三相重合闸起动回路中的同期继电器常闭触点回路中,为什么要串接检线路有电压常开触点?三相检同期重合闸起动回路中串联KV常开触点,目的是为了保证线路上确有电压才进行检同期重合,另外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某种原因在检无压重合方式下,因为断路器自动脱落,线路有电压无法进行重合,此时,如果串有KV常开触点的检同期起动回路与检无压起动回路并联工作,就可以靠检同期起动回路纠正这一误跳闸。
8、继电保护装置中的作为电流线性变换成电压的电流互感器和电抗变压器,其主要区别有哪些?前者如何使I1与U2:同相?后者如何使I1与U2达到所需要的相位?主要区别在铁芯结构上,TA无气隙,而DKB有气隙,开路励磁阻抗TA大而DKB小;在一次电流和二次电压相位上,TA同相,DKB一次电流落后二次电压90°;TA二次电压取自负荷电阻R上的压降,为达到同相可并适当的电容,DKB可在二次线圈上并联可变电阻,靠改变电阻获得所需的相位。
9、什么叫电压互感器反充电?对保护装置有什么影响?通过电压互感器二次侧向不带电的母线充电称为反充电。
如220kV电压互感器,变比为2200,停电的一次母线即使未接地,其阻抗(包括母线电容及绝缘电阻)虽然较大,假定为1MΩ,但从电压互感器二次测看到的阻抗只有1000000/(2200)2=0.2Ω,近乎短路,故反充电电流较大(反充电电流主要决定于电缆电阻及两个电压互感器的漏抗),将造成运行中电压互感器二次侧小开关跳开或熔断器熔断,使运行中的保护装置失去电压,可能造成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
文章转载来自北极星电力招聘网,旨在抛砖引玉供广大网友分享交流。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概念与作用1.电力系统故障和不正常运行故障:短路和断线(断相)短路:大电流接地系统d(3)、d(2)、d(1)、d(1。
1)小电流接地系统d(3)、d(2)、d(1。
1)断相:单相断线和两项断线(不要与PT二次断线混淆)其中最常见且最危险的是各种类型的短路。
其后果:1I增加危害故障设备和非故障设备;2U降低影响用户正常工作;3破坏系统稳定性,使事故进一步扩大(系统震荡,互解)I2(I0)旋转电机产生附加发热I0—相邻通讯系统故障特征:I增加、U降低、Z降低接地故障、断线有零序不对称故障有负序不正常运行状态:电力系统中电气元件的正常工作遭到破坏,但没有发生故障的运行状态。
如:小电流接地系统d(1)、过负荷、过电压、频率降低、系统震荡等。
2.继电保护的作用:要求能区分故障和正常运行、判断故障设备(区内还是区外故障)两个作用:故障不正常运行状态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事故(P1),不可能完全避免且传播很快(光速)要求:几十毫秒内切除故障人(×),继电保护装置(√)任务:P2.被形象的比喻为“静静的哨兵”二、继电器继电器动作:继电器返回:继电特性:三、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构成与分类:1.基本原理:为区分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与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找差别:特征。
①增加故障点与电源间—>过电流保护②U降低—>低电压保护③变化;正常:20°左右—>短路:60°~85°—>方向保护.④;模值减少—>阻抗保护⑤—>——〉电流差动保护⑥I2、I0序分量保护等。
另非电气量:瓦斯保护,过热保护原则上说:只要找出正常运行与故障时系统中电气量或非电气量的变化特征(差别),即可找出一种原理,且差别越明显,保护性能越好。
2.构成以过电流保护为例:正常运行:Ir=IfLJ不动故障时:Ir=Id>IdzLJ动—>SJ动(延时)—>XJ动—>信号TQ动—>跳闸一般由测量元件、逻辑元件和执行元件三部分组成。
(1)测量元件作用:测量从被保护对象输入的有关物理量(如电流、电压、阻抗、功率方向等),并与已给定的整定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给出“是”、“非”、“大于”、“不大于”等具有“0”或“1”性质的一组逻辑信号,从而判断保护是否应该启动。
(2)逻辑元件作用:根据测量部分输出量的大小、性质、输出的逻辑状态、出现的顺序或它们的组合,使保护装置按一定的布尔逻辑及时序逻辑工作,最后确定是否应跳闸或发信号,并将有关命令传给执行元件。
逻辑回路有:或、与、非、延时启动、延时返回、记忆等。
(3)执行元件:作用;根据逻辑元件传送的信号,最后完成保护装置所担负的任务。
如:故障时→跳闸;不正常运行时→发信号;正常运行时→不动作。
3.分类:几种方法如下:(1)按被保护的对象分类:输电线路保护、发电机保护、变压器保护、电动机保护、母线保护等;(2)按保护原理分类:电流保护、电压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方向保护、零序保护等;(3)按保护所反应故障类型分类:相间短路保护、接地故障保护、匝间短路保护、断线保护、失步保护、失磁保护及过励磁保护等;(4)按继电保护装置的实现技术分类:机电型保护(如电磁型保护和感应型保护)、整流型保护、晶体管型保护、集成电路型保护及微机型保护等;(5)按保护所起的作用分类:主保护、后备保护、辅助保护等;主保护满足系统稳定和设备安全要求,能以最快速度有选择地切除被保护设备和线路故障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