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澜《教育概论》

叶澜《教育概论》



(2)初等教育 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给其以全面发 展的基础教育;对青年和其他成人实施初等教育的 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 校,实施以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教育。

(3)中等教育 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学校为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 学、业余中学,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另外有中等专业学校,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实施各 类中等专业学校。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包括 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 校的体系。 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相继出现的学制有: 壬寅学制(1902)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 癸卯学制(190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教育目 的:忠君、尊孔、尚公,尚式,尚实,“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壬子癸丑学制(1912)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 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壬戌学制(1922)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 期。



功能:一个事物系统所具备的对周围其它事物发生作 用的能力或根本属性。 教育功能:教育作为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与人及 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 能力。 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者称 为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 教育的外在功能 :教育活动通过这些直接功能或本 体功能的发挥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教育机构的教育、各种社会组织中的 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教育 等。
第一层次:国家(地方)学校教育总
方案 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方案 第三层次:教师工作总方案 第四层次:学生个体的发展


1.确定教育目的 2.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3.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 准(学科教学大纲) 4.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
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
起源的学说是( )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
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沛西· 能 C利托尔诺 D华生
(一)教育活动的分类与整体结构 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
非学校教育的形式:家庭教育、校外
1、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结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3、作用的方向: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教育的结果是良好的,对人的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 负作用:教育的结果是消极的,对人的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影响作用是负面的。
教育的衍生功能是由教育基本功能
派生出来的,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也称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教 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 能、人口功能等。
1、叶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 南师大《教育学》: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 影响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 相互关系?(P14)(有一定的相对性、都处于主 体地位、多层次复合主客体关系)


1、基本概念的熟记: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制度、 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育功能、教育本体功 能等 2、学校教育总系统中各层次的联系与区别。( P26) 3、教育功能的分类(作用的对象;结构上;作用的方 向)




(4)高等教育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 学校。在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基础上给学 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 (5)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进行革命的 政治教育。 此外,各级人民政府还设立了各级各类补习学 校和函授学校,以适应广泛的政治学习和业务 学习的需要。并设立聋哑、盲等特殊学校,对 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进行教育。
述教育的著作)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
(德国)福禄贝尔:
(英国)欧文:
(瑞士)裴斯泰洛齐;
(法国)卢梭;《爱弥儿》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 比纳的智力量表; 杜威及其进步主义教育哲学; 马卡连科;

学前教育学; 初等教育学;




这一学制的特点: 1、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了中国教育工作的以往经 验,特别是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体现了“教 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和“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2、确立了各种形式的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应有的地 位,使工农大众和工农干部受教育以及在职人员的 再教育得以保证。 3、确立了各种技术学校在整个学校体系中的地位, 使各种技术学校得以衔接,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劳动 就业的需要。


古史传说,黄帝时代,记事史官仓颉创造了最早 的文字。 《周礼 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 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 学曰成均” 古史还有虞氏之学为“庠”的传说




中国最早的学校大约在奴隶社会,史料记载的 “庠”、“序”、“校”等固定的施教机构就是 原始的学校。 后来有“学”、“辟雍”、“泮宫”等古代学校 的名称。 西方古希腊有“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两 类典型的学校教育系统,包括文法学校、弦琴学 校、体操学校、古埃及王朝末期的宫廷学校等。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书院”,欧洲中世纪“教 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4、重视对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的革命政治教育。 5、高等学校的学制多样化,有利于各种人才的 培养。这个学制是国家用革命的方法发展人民 教育的一个重要步骤。 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它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 束缚,带有过渡性质。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与教育 第二节 近代社会与教育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与教育
受教育者;
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手段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在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
最基本的要素是( ) A学生与课程 B 学生与教师 C学生与教材 D学生与教学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 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的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无意识
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最正确
和冲动。(P5)
2.“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
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这是
我国比较公认的看法。其直接理论依据是恩格斯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的观点。
因为:
[1]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 [2]推动教育产生的另一原因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 成人教育学; …… ……

教育基本理论; 教学论; 德育论; 学校管理理论;
学校教育学; 社会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统计学; …… ……
广义: 凡是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 3、历史性:与社会的生产力和
政治经济相关
西汉时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在古汉语中,教育一词的最早来自
《孟子· 尽心篇》。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焉。
1、基本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 2、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勒图尔
诺、雷徒诺)(英)沛西· 能 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1、基本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
的模仿 2、代表人物(美)孟禄 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1、理论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
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基本观点:劳动 3、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 凯洛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利于广大劳动人民 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农干部的深造和国家 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进 行改革,以确立中国原有和新的各类学校的适 当地位,使不同程度的学校互相衔接。1951年 10月,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 学制的决定》。改革后的学制内容为(1)幼儿 教育,3—7岁幼儿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 摩尔根划分:原始社会分为蒙昧和野蛮 恩格斯概括蒙昧时期为“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 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产品主要用作获取天然 产物的辅助工具。” 野蛮时期:“学会畜牧和农耕时期,是学会靠 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





1、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2、教育内容变得丰富,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 育(习俗、宗教、军事、艺术) 3、特征 (1)非独立性(没有专门人员、对象、内容简单、场 所,教育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2)原始性(教育目的、内容和手段简单,水平低) (3)同一性(没有阶级性,同一氏族每个人受的教育 基本上相同)(P45)
原始社会与教育; 奴隶社会与教育;
封建社会与教育;
1、原始社会与教育萌芽的产生
(教育的产生与起源,三种起源说) 2、教育产生的条件 3、原始社会形态教育的发展及特征 (重点)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法国)勒图尔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的活动就是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 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 特指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对
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目的
教育
影响
身心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到电影院看电影 B幼峰学筑巢 C师傅带徒弟 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