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及其生理功能.

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及其生理功能.

穿刺难度 , 提高穿刺成功率。

首先选择四肢血带作为穿刺部位 , 在穿刺点上6cm 处结扎第一根压脉带 , 然后在穿刺点下 6~9c m 处结扎第二根压脉带 , 再次阻断静脉 , 所扎压脉带活结开口均向上 , 不影响穿刺部位和进针手法 , 使原来不充盈的静脉血管充盈 , 有利于静脉针头的进入。

成功后 , 左手妥善固定针柄部 , 勿使针头过度向上或向下 , 右手先松远端压脉带 , 后松近心端压脉带 , 动作要慢 , 避免产生振动感 , 针尖刺破血管壁。

瘦型老人皮下脂肪少 , 皮肤松弛 , 静脉活动度大 , 操作时应固定血管上下端 , 在血管上方以 30°进针直接刺入皮下或血管见回血 , 针头稍挑起顺血管进入少许即可 [2]。

如双扎压脉带后 , 血管充盈度仍不十分理想 , 可以在双压脉带中间皮肤反复按摩 , 轻拍 , 时间不超过 120s 为宜 [3], 压脉带松紧度不阻断动脉血液流动为准。

然后分离输液管和针头部分 , 针头外接 5m l 注液器 , 内有适量生理盐水 ,过程中 , 由助手轻轻缓慢外抽注射器 ,急危重症患者就诊 , ,盾 , , , , 可明显减少医患矛盾 , 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实验表明 , 双压脉带结扎法明显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静脉充盈度和静脉穿刺成功率 , 缩短了静脉穿刺时间 , 从而及时应用抢救药品 , 避免了反复穿刺既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 又防碍抢救工作进一步展开 , 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 促进了医患关系的融洽与沟通。

即使我们采取了各种及时可行的措施 , 几经努力 , 患者未能转危为安 , 也能取得家属理解 , 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双压脉带结扎法简单易行 , 不增加静脉穿刺风险 , 适于在各级医院普及 , 值得推广应用。

[11中 , :1711[21现代护 , 2005, 11(4 :2741[3]李曼玲 . 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1护理研究 , 2001, 15(3 :16821691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及其生理功能李本楠甘卉1大豆低聚糖低聚糖 (或称寡糖 O ligosacaccharides 是指分子结构由 2 ~10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相连接而形成的糖类总称 , 它是界于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多糖 (纤维素、淀粉之间的“ 家族” , 分子量为 300~2000。

大豆低聚糖 (s oybean oligosaccharides, S BOS 是大豆籽粒中可溶性寡糖的总称 , 也可泛指其它豆科作物种子所含有的低聚糖总称。

改性大豆低聚糖 (modified s oybean oligosaccha 2rides 是大豆低聚糖经过酶改性的一种新型低聚糖 , 其纯度接近精制大豆低聚糖。

近几年 , 大豆低聚糖对人体的整肠作用、延缓衰老作用、防治老年病作用、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等作用备受关注。

111组成大豆低聚糖主要成分为水苏糖、棉子糖和蔗糖。

112理化性质11211一般物理性质见表 1。

表 1大豆低聚糖的一般物理性质品名含结晶水数糖 :水 , 摩尔比分子量 (含结晶水熔点℃在 100克水中溶解克数棉子糖 1◇ 55941518013水苏糖 1◇ 4738165101~10514~1511212溶解性大豆低聚糖能溶于低分子稀醇 , 但不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 固体产品极易溶于水。

11213甜度大豆低聚糖甜味近似蔗糖 , 甜度为蔗糖 70% ~75%; 精制大豆低聚糖其甜度为蔗糖的 22%。

11214粘度大豆低聚糖随温度升高粘度降低 , 粘度高于蔗糖和高果糖浆 , 低于麦芽糖浆。

11215渗透压大豆低聚糖渗透压高于蔗糖低于高果糖浆。

11216冰点下降浓度 10%~40%大豆低聚糖的冰点下降与蔗糖相同。

11217温度稳定性大豆低聚糖在短时间内加热比较稳定 , 140℃下不会分解 , 加热到 160℃时所含的水苏糖和棉子糖被破坏甚少。

11218色素形成大豆低聚糖 10%溶液与 015%甘氨酸混合后加热到 100℃维持 90m in, 于 720~420n m, 下测定美拉德反应呈色的光密度变化 , 确定在 pH4~5酸性条件下呈色程度很小 , 而在 pH7~8碱性条件下则色素迅速加深。

11219相对湿度大豆低聚糖浆在相对湿度为 80%的环境作者单位 :130031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下 , 吸湿平衡湿度为 58%; 在相对湿度为 30%的环境下 , 失水高于蔗糖低于高果糖浆。

保湿吸湿性比蔗糖小。

112110水分活度大豆低聚糖浆浓度在 50%~70%时水分活度接近蔗糖 , 在 25℃下浓度 76%时水分活度 73%。

112111保存性大豆低聚糖在 55℃下保存 180d 不会析出结晶 , 低温下可长期保存。

112112热值大豆低聚糖热值约 7194kCal/g(固形物 ; 大豆低聚糖发热量为 2Cal/g,热量为 8136J /g。

112113抑制淀粉老化面类食品中添加 , 能明显延缓淀粉的老化 , 防止产品变硬 , 延长货架保存期。

113体内代谢大豆低聚糖不被胃酸及人体消化酶降解 , 小肠也不能消化吸收 ; 达回肠、大肠可被绝大部分双歧杆菌 (除两双歧杆菌外吸收利用。

2大豆低聚糖的生理功能211影响肠内某些酶活性食用大豆低聚糖后可明显抑制β2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

212抑制肠道有害菌群增殖大豆低聚糖可抑制外源性致病菌和肠内固有腐败菌增殖。

213促进肠内双歧杆菌增殖人们服用大豆低聚糖 , 可使固・ 8 3 2・有的双歧杆菌数量增加。

人体实验表明 :受试者每天摄入 10~15g 大豆低聚糖 , 17d 后双歧杆菌由原来的 0199%增加到 45%。

214改善排便便秘患者多半是因肠道内缺少双歧杆菌所致。

实验 :慢性便秘患者 20名 , 每日服用 9g 大豆低聚糖粉 4周 , 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自觉改善 , 服用第七日就感到不需服泻药 , 产生通便作用。

215抑制腐败产物生成日服用 10g 大豆低聚糖粉 , 肠道中有害物质减少。

216促进肠内营养物质的生成与吸收双歧杆菌在肠内能自身合成或促进合成维生素 B1、 B6、 B12、泛酸、尼克酸、烟酸和叶酸等维生素 , 并能使乳糖转化为乳酸 ; 并能促进钙质和乳制品的消化吸收。

217降低血压人体实验 ; 61115g 大豆低聚糖 , 持续 5mm 218降低血清胆固醇 ~g 聚糖持续 2周至 3个月 50d L 。

219与低密度脂蛋白 ( 的比例增大 , 血清三酸甘油酯含量减少。

2110对矿物质代谢的影响实验显示 :大豆低聚糖可使铁、钙、镁保留增多 , 即促进肠道吸收矿物质 , 从而改善骨骼的矿物质沉积。

2111防龋齿精制大豆低聚糖蛀牙发生率为蔗糖的 1/5。

2112保护肝脏实验显示 :每天食入 10克大豆低聚糖 , 持续三周后, β2葡萄糖醛酸酶和 A 2zoledactase 等酶的活性降低约50%左右。

2113增强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双歧杆菌能直接分解破坏一些致癌物质 , 并能加速致癌物质排出体外 ; 双歧杆菌的细胞、细胞壁成分以及细胞外分泌物都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

2114低热量大豆低聚糖对糖尿病患者的糖与脂质代谢无影响。

2115与低分子水溶性纤维素基本相同的功能大豆低聚糖的发酵特性、防治便秘、提高机体免疫力、提供低能量等功能与水溶性纤维素基本相同。

2116安全性经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 , 诱变性实验结果证实 :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2117最大无作用剂量以腹泻为指标的大豆低聚糖最大作用量 :对男人为 0164g/㎏体重 , 对女人为 0196g/㎏体重 , 大豆低聚糖不影响腹泻。

2118改性大豆低聚糖改性大豆低聚糖人体推荐量为成人每人每日 01034g/kg(体重 60kg 2g ; 小鼠的等效剂量 (中剂量 10倍即 0134g/kg 体重 :; 能明显增加小鼠的 , 增加便秘小鼠的排便 , 未见腹泻现象 , 且与对照组小鼠粪便相比粪便稍软表面湿润度适中 , 感官正常。

可见 , 改性大豆低聚糖具有润肠通便功能。

参考文献[1]王晓 , 张孝范 . 保健功能因子大豆低聚糖及其开发 . 西部粮油科技 , 1999, (1 :31233.[2]张延坤 , 等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低聚糖 . 食品工业 , 2000,(2 :45246.[3]陈晓光 , 等 . 大豆低聚糖 2功能性低聚糖 . 大豆加工 , 2000, (4 :22223.[4]范小兵 , 等 . 大豆低聚糖对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效应及各组分含量检测方法 . 中成药 , 2000, (8 :5422575.[5]兰建丽 . 大豆低聚糖生产工艺技术 . 大豆通报 , 2001, (4 :20222.[6]宋国安 . 大豆低聚糖的生产方法及开发前景 .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01, (5 :47248.[7]李晓东 , 等 . 改性大豆低聚糖润肠通便功能的实验研究 , 2001,(5 :20222.急诊内科意识障碍原因分析及鉴别诊断何东秀【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意识障碍病因构成及鉴别诊断。

方法对本院 2006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收治意识障碍患者 320例通过详细询问送诊人员患者病史 , 详细系统体格检查 ,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肾功电解质 , CT 等检查明确诊断。

结果所有病例经以上初步检查及住院进一步检查最后明确病因构成 :急性脑血管病 112例 ; 急性外源性中毒 76例 ; 急性感染性疾病 68例 ; 内分泌疾病 32例 ; 其他 32例。

结论急诊内科意识障碍急性意识障碍繁多 , 但均以常见病 , 多发病为主 , 注意临床特殊体征 , 既往史 , 结合有关辅助检查 , 可及时作出恰当的诊断。

【关键词】急诊内科 ; 意识障碍 ; 病因构成 ; 鉴别诊断作者单位 :416500湖南省湘西自治洲保靖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意识障碍为临床急诊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 病情复杂进展迅速 , 变化快 , 猝死率高 , 而且患者不能提供详细的病史及配合查体 , 也不能耐受长时间的辅助检查 , 因而给快速病因识别带来困难 , 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地完成急需的辅助检查 , 并依据临床分析能力在短时间内作出初步诊断 , 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1]。

本院 2004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收治意识障碍患者 320例 , 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 探讨发生意识障碍的病因构成及鉴别诊断 , 以进一步提高意识障碍诊断的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1一般资料 80例中男 42例 , 女 38例 ; 年龄 16~84岁 ; 意识模糊20例、昏睡或嗜睡 18例、谵妄和昏迷 42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