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古代山水城规划设计思想

我国古代山水城规划设计思想

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主讲人:万艳华教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强调的是对自天坛地坛然的选择和适应,表达的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不离不弃与互相依存的愿望,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在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两个方面。

(1)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社会,因为原始先民相信本氏族的祖先是某种植物、动物或无生物,认为这些东西能保佑他们。

如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图腾就是源于这个时期。

一些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观念,如“紫气东来”、“坐北朝南”、“天圆地方”等观念都是源于原始先民对太阳图腾的崇拜。

龙图腾天圆地方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2)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产生于父系社会,以后演变为周礼和儒家文化。

面对生存的压力,氏族成员把一些能率领他们过上稳定生活的杰出首领看做是天神的代理人,于是就产生了尧、舜、禹等人的英雄传说。

祖先崇拜构成了原始社会上层强有力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并表现为等级尊卑的“礼制”布局原则,《周礼·考工记》中的天圆地方、城分九等、中轴对称等均来源于此。

祖先崇拜二.“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与主流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又从佛家思想中汲取一些有用的概念。

可以说,它是随着我国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通过应用和吸纳新思维而蜕变,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及丰富其内涵,而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儒家《周礼·考工记》儒家正典化始于孔子治六经,相传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然孔子并不把它当作卜筮用书来看待,而是作为政治哲学书来看待,引申卦爻辞中的意义为立说的根据,如从中提炼出来的中庸思想、君臣父子、仁者爱人等礼的观念和德治思想。

《周礼·考工记》是受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我国第一部记载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书籍。

《周礼·考工记》中城市的布局二.“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2)道家道家起源于东汉末年,以“道”为思想核心。

道家精神讲究“顺乎自然之道”,其追求万物一体,即世间万物是一体的,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类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

如道家“负阴抱阳”的观念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理想模式。

八卦阴阳调和道家的“顺乎自然之道”二.“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3)佛家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的。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清静无为,与道家思想颇为有互通之处。

佛教的发展不但使道教思想趋于完备,也促进了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寺观都是建在山水环境极佳之地。

寺观大多依山而建三.“生存法则”思想的约束受先人科学水平较低的限制,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大多是一种“生存经验”的积累,指导人们怎么在自然界中寻找一处最适应居住的场所。

如古代城市大多要求“背山面水”,一方面是为抵御外敌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背山”可以抵挡北方寒风,“面水”可以解决城内人们用水的需求。

背山面水一.城市选址重点考虑自然山水因素古代城市选址在山水交会之处,使城市天然地具备自然山水要素,从而极其便利地形成浑然一体的“山水城”。

(1)有山有水的地段,便于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形成宜人的生态循环。

(2)山水交会意味着阴阳、刚柔、动静的对比与统一、相乘与相生,符合“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山水审美观念。

(3)并非所有城市选址均能山水交会;此时,则可退而求其次,尽量选择滨水地段筑城,以水代山。

古代山水城市与山水环境的协调二.城市形态与自然山水要素相渗透,并赋予象征性(1)古代城市形态最为推崇矩形、方形等规整形制,认为矩形有利于气的流动,同时矩形的四正四隅对应着“天之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八卦八风,代表了风向和四方四灵观念,故为吉。

因此,古代都城大多都为方形。

天之四灵古代城市形态二.城市形态与自然山水要素相渗透,并赋予象征性(2)古代城市尊重自然,故也极易因受自然地形影响而呈不规则状的城市形态。

明代南京城就是不规则都城建设的典型实例。

南京古城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地建设城市,展现出超高的协调自然的技巧,真正做到了“据龙盘虎踞之雄,依负山带江之胜”,从分发挥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明代南京城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1)古代山水城市总是首选“龙虎正体”的均衡山水图式;该图式的龙、虎砂山均出于穴山两侧,左右对称相抱。

但这种理想图式毕竟不多,故常利用与外山取得平衡来均衡形局。

青龙护山青龙砂山白虎砂山白虎护山古县城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2)古代山水城市常以“分金立向”,确定主山——城市——案山——朝山作为城市纵轴,以青龙、白虎砂山作为城市两翼,以城市前方的河流为横轴,“左崇而右实,左胜而右殷”,形成左右对称、纵深展开、众山拱卫、均衡统一的山水城市格局。

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3)古代山水城市多以“穴点”作为均衡与统一全城的中心点、控制点或制高点。

同时,城市的最高行政机关一般也设置在“穴点”之处,县衙“城市之地,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

如宁波慈城的县衙就位于穴点之处,象征着居高临下、一统天下或受命治理辖区四方百姓。

古城墙宁波慈城古县城的“穴点”示意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4)古代山水城市也有意把一些山水圈进城内成小山,作为城市主体建筑的主山或靠山;主山(浮碧山)这些小山也能起到内聚中心的控制作用。

如宁波慈城就将主山(浮碧山)围入城墙之内,形成“主山驻城”的意象。

古城墙宁波慈城古县城的“主山”四.城市内部空间组织与外部自然山水同构(1)古代山水城市以主山为屏障,青龙、白虎围合,前以案山遮护,剩下水流出口亦有水口山把守,从而构成山水城市外部第一重围护空间,也叫内明堂;如果在这一重围护之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或祖山以及青龙、白虎外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山,再加上第二个水口山,就形成了第二重围护空间,也叫外明堂。

内明堂位于龙、虎砂山内,须宽、窄适中:不可太宽,宽则不可藏风;亦不可太窄,窄则不显尊贵。

外明堂则不可狭窄,须用水口关拦,令真气聚于其间。

明堂的大小要与四周砂山相称。

龙强则堂宽,龙弱则堂小;山谷中明堂宜宽广,平地上明堂宜狭窄。

古人谓之“堂之广狭,随龙长短。

龙远堂宽,斯为正法,龙近堂小,形势乃宜”。

四.城市内部空间组织与外部自然山水同构(2)在取得城市外部自然山水的重重围护之后,古代山水城市内部仍采用多重围护的城廓模式,形成由外而内、由大至小的两套或三套城廓;城廓内则分为若干由坊墙围合的坊里,每个坊里又由若干个封闭、安宁的四合院落组成。

这些组织形式都具有环环相套、多重围合的空间特征。

四合院多进院落五.城市景观与外部自然山水相呼应(1)古代山水城市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作为城市的背景与衬托,并形成重峦叠嶂的、多层次的天际轮廓线,增加景深与距离感。

同时,配合城市左、右两侧的砂山,形成极为丰富的景观空间。

1.缺乏背景,空间离散,建筑孤独2.玄武砂山使背后空间产生围合感,有较好的空间感受3.两翼砂山使建筑空间围合性更强,环抱有情4.两翼砂山不宜过远,会消弱其空间感5.两翼砂山不宜高,过高则压,使空间过于压抑五.城市景观与外部自然山水相呼应(2)古代山水城市以山体作为城市背景,以河流水面作为城市前景,形成平远开阔、倒影婆娑的观景视野。

同时,要求河水以三面水流、环绕缠护为佳,呈“金城环抱”之势。

这种形势历来引为古代山水城市的最佳水形模式。

城市五.城市景观与外部自然山水相呼应(3)古代山水城市以案山、朝山、龙虎砂山作为城门、轴线、道路、楼阁的对景或借景,既使空间视线有所归依,又把山体景观引入城市,完善了城市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呼应关系,达到真正的“显山露水”的目的。

六.巧用风水构筑物,增强城市识别性古代山水城市多在其格局关键之处设置风水构筑物,如在城市水口、砂山、穴点等地方,修建亭、台、楼、阁、塔、观、庙等;这些建筑除开其蕴涵的风水意义外,还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如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都是在临江的关键之处。

滕王阁黄鹤楼六.巧用风水构筑物,增强城市识别性古代山水城市多在山水利害之处,往往运用风水手法加以处理,如“龙首当镇”,即在青龙砂山的龙首之处修道观、寺庙、塔楼等建筑,以镇压龙之戾气。

诸多古城周边山上有寺庙、道观等皆为此理。

如宁波慈城古县城青龙砂山的龙首处,就修有一道观(清道观)。

清道观清道观六.巧用风水构筑物,增强城市识别性如“兴文运”的文笔峰、文笔塔,是借助外形好似毛笔,以笔代文,期望城市能文运昌盛。

文笔塔桂林文笔峰七.重视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古代山水城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极其重视对城市环境的维护,对城市周边山体、水系都要是进行严格保护,十分注重山体植被的绿化和环境的保护。

桂林阳朔凤凰古城七.重视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古代山水城市在水口之处,往往会修筑高大的构筑物,除了提升景观观赏性外,还有增加水口的锁水能力;故一般城市的水口也会被打造成水口公园。

如武汉的南岸嘴公园、衡阳的水口公园。

衡阳水口公园武汉南岸嘴公园一.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的选择和适应,表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不离不弃与相互依存的愿望;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为古人“人地和谐”的人居环境观。

这种“人地和谐”是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环境观的精髓。

“人地和谐”的思想。

对于今天的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阆中古城二.科学选择环境容量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认为,“山水大聚之所必结为都会,山水中聚之所必结为市镇,山水小聚之所必结为村落墓地”;因此,山水聚结形势的大小决定城镇的规模。

这种聚结观念,从区域环境容量出发,较好地界定了我国古代山水城市建设规模与人口容量,既满足了山水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又避免了城市的盲目蔓延及其对于山水环境的破坏。

因此,它有助于我们对于现代城市空间发展作出正确的规划。

古代山水城市的环境容量示意三.凸显城镇特色古代山水城市一般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使得城市的形象变得诗情画意。

无论是“七条琴弦皆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还是“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周山势锁艳霞”的阆中,都是以其独特山水格局来凸显其城镇特色的。

阆中古城江南水乡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