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无菌播种育苗技术
和寿星,徐中志,薛润光,杨少华,谭敬菊,李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云南丽江674100)
白芨(Bletilla striata)又称紫兰、甘根、连及草,是兰科白芨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假鳞茎块根状,白色,植株高度30~50cm,有叶3~6枚,总状花序顶生,花色一般为紫红色,花期一般4月~5月,果熟期11月底。
白芨主产我国,广布于长江流域各省,用途广泛,不仅观赏价值较高,可用作园艺栽培,也是常用中草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工业上也可用作糊料或提取白芨胶。
随着对白芨功效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大增,价格也逐年攀升。
由于长期无限制的人工采挖,野生白芨资源蕴藏量日趋减少,而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一般采用分割假鳞茎的方式进行繁殖,1个假鳞茎1年仅能形成1~5个新假鳞茎,生产效率极低,经济效益也不佳。
白芨1个蒴果内含种子数万粒,自然条件下极难萌发,人工无菌播种则能获得很高的萌发率,可以做为一种规模化生产白芨种苗的方法。
本技术采用两步培养法,对常规兰科植物无菌播种育苗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和简化,播种至炼苗仅180~240天,节约了生产成本,对促进白芨人工栽培产业发展以及保护野生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试验材料
白芨人工杂交授粉后120~180天尚未开裂蒴果内种子。
2培养条件
以MS为基本培养基。
(1)种子萌发培养基:MS+6-BA 1 mg·L-1+NAA 5 mg·L-1+活性炭1 g·L-1;(2)植株分化及壮苗培养基:MS+6-BA 0.25 mg·L-1+NAA 1 mg·L-1+活性炭1 g·L-1+香蕉泥100 g·L-1。
上述培养基均附加8 g·L-1琼脂和30 g·L-1蔗糖,pH 5.4。
培养温度(23±2) ℃,种子播种后采用全暗培养,萌发后转入光照培养,光照度20~25 μmol·m-2·s-1,光照时间14 h·d-1。
3生长与分化情况
3.1材料的无菌处理
采收120~180天果龄白芨蒴果,切除花梗和残留柱头、花瓣,用70%酒精擦
拭干净后浸入1 g·L -1 HgCl 2溶液中20分钟,在超净工作台上以无菌水清洗3~4次,吸干水分后剖开蒴果,将种子直接撒播于种子萌发培养基(1)上,播种密度以大致铺满培养基,种子间不相互重叠为宜。
3.2 种子萌发
播种15 天后能看到
有少数胚膨大并突破种
皮,开始萌发,转入光照
下种子开始变绿(见图1)。
白芨种子萌发不整齐,播
种60天后仍有种子萌发,
经抽样统计,播种45后平
均萌发率达71.5%。
萌发
较早的种子在顶端产生一
个小突起,形成一枚子叶,继续培养则顶端伸长并长出1~2枚叶片。
3.3 植株分化及壮苗培养
播种60天后,白芨
种子生长旺盛,已大致长
满培养基,并在顶端分化
出叶片,可转接入植株分
化及壮苗培养基(2)内,
注意每瓶接种种子数量
宜少不宜多,大致
100~200粒/瓶为宜,既有
一定的群体数量,又为后期植株的生长留下了空间。
在培养基(2)内,白芨种子顶端分化叶片,底端逐渐生根,生长发育成一株完整的小植株。
由于种子间遗传差异,白芨植株生长速度差异较大,培养120
图1 白芨种子萌发情况
图2 白芨生根壮苗情况
天后,多数植株高度超过10cm,并在基部形成大小不等的假鳞茎(见图2)。
3.4 炼苗移栽
在培养基(2)内生长120~180天后,培养基营养成分基本耗尽,白芨植株基本长满培养瓶,此时外界气温也逐渐回升,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就可以炼苗移栽了。
炼苗时,先将培养瓶置炼苗棚内过渡培养15天,3~4天内逐渐揭开瓶盖,然后小心取出无菌苗,尽量勿伤根、叶,洗净培养基,将植株拆分开,密植于以腐叶土为基质的苗床上。
栽种好后,以1000倍70%多菌灵溶液浇施定根水,炼苗棚内温度控制在10~25 ℃,空气湿度80%以上,初期遮去自然光的90%左右,每周喷洒1000倍70%多菌灵溶液一次,每月喷施0.1%磷酸二氢钾和0.05%尿素混合溶液三次。
炼苗移栽60天后,部分植株有新根、新叶长出,遮光率可降到70%左右。
当年秋季倒苗后在基质内形成大小不一的白芨种球,可留在炼苗棚内越冬,注意覆盖松毛等材料保湿,或过筛挑选后在冷库内保存,翌年春即可作为种球供大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