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众 文 艺大112摘要: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拥有的精神财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已成为现今文化艺术界最重视的问题。
本文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念与特性、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三个方面,讨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如何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根基,以时代审美变迁为向导,更好地传承发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文化艺术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与功能(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罗雄岩教授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曾经提到:“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个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聚居、杂居、交错居住的情况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民族一词习惯上多指少数民族。
”因此,民族舞蹈也常指的是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
关于民间舞蹈这一概念,各国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辞海》的释意是:“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
”《英国大百科全书•15版》的解释是:“虽然民间舞蹈一般是指各个民族特有的欢快、娱乐的舞蹈,但它确切的含义在学者们中间仍然有很大的争议,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得以解决。
”《人文百科全书大系•艺术百科全书》上解释:“产生并广泛与民间、风格鲜明的舞蹈。
它反映各地区、民族特有的劳动、风俗、交际方式和爱情生活。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乃至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迥异的风格特点。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功能与特性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最佳的传播载体,舞蹈艺术把人的希望、观念、精神自然地整合成多种文化因素,化成形态语言,这种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语言,一旦形成稳定的风格程式,即会代代相传,奇迹般地保存并发展。
文化在不断发展,舞蹈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贯穿人类生命的延续和推动社会永不休止地发展,但舞蹈文化的根可寻、貌可视,在纷繁多变,多姿多彩的舞蹈中,民族民间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传承性、群众性、自娱性、及民族性等特性。
1、传承性。
人类舞蹈文化经历了多年的历史考验,其奥妙在于保存了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质,无论经历过多少次历代的变迁与民族融合,无需介入其它的任何因素渗透,民间舞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这个特性体现在各个历史阶段。
它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保存积淀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素。
可见无论在历代还是当代,多元的文化总是永恒地伴随人类的步伐而前进,并且真实的记录着人类创造的文明,其中包括民间舞蹈文化在内的民间文化也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群众性。
民间舞蹈产生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风格鲜明,韵律优雅,朴实无华,真情实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劳动和生活,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植根于群众,在长期历史繁衍和发展生息过程中,历经世代民间艺人和广大群众的创造、发展和锤炼,形成了完整的表现形式和独特艺术风格。
典型地、形象地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群众生活习惯,风俗礼仪、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以及共同的审美情趣。
成为民族精神风貌的一种表现形式,始终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
如杨丽萍在《云南映像》中谈到一段表现彝族男女爱情的《烟盒舞》:“这些舞蹈我是一个动作都没有编,我自己根本不可能编出来,因为这是彝族人的一种创造,性爱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游戏,一点都不邪,一点都不色。
它是一种游戏感,其实文明人一直在追求这种爱的美好,这种纯洁,这种本真。
其实很多民族一直在遵循本民族的习俗,他们没有改变这种东西”。
3、自娱性。
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是自娱性。
它源于人们的“本能冲动”和“自我表现”意识。
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核心,在舞者愉悦、观者快慰的无形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记得去彝族地区体验生活,在四川大凉山的篝寨里,火红的篝火映红了山寨。
在没有任何形式的音乐伴奏下,彝族人民自行围成一圈在篝火旁翩翩起舞,他们唱歌、演奏乐器,跳起了节奏欢快的舞蹈,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由于历经岁月的沧桑,脊背已经弯曲成九十度,但这丝毫不影响到她热情的表现冲动,拿着树叶在地上转着划圆圈。
在七月火把节的热浪中,在一波一波的叫喊声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彝族人民那种崇尚自由,热情奔放,自娱自乐的民族精神特质。
4、民族性。
最为重要的一个特性。
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讲体现民族性,首先在于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包括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的性格、气质特征等等,不同的民族又因自身的生态、存在、形态而各具特点。
在《云南映像》的排演过程中,投资赞助商为了经济上的利益,找杨丽萍谈话,要求台上的表演要与台下观众产生互动,要请洋人上来扮演白族的新郎,杨丽萍听后坚决反对,她说:很多民族文化村,旅游景点,表演的时候冲着观众游客丢荷包、洒水,这是表层的一种展示,习俗的一种展示,是一种浅表的沟通;我想体现的沟通是一种心灵的灵魂的沟通,这才是真正的互通。
由于双方在追求艺术本质上的想法不同,对方撤出了对《云》的投资,杨丽萍掏空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完全投入在了《云》的排演制作上,她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她说:“这不仅是一个人审美品位的问题,还关系到我民族的民族属性、民族文化问题,特别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性的舞蹈,它是全人类共性的精神文明,因为它不偏激,不偏商业,干干净净、纯纯粹粹。
也不会去弄一些旅游歌舞的快餐文化,粉粉饰饰,穿着芭蕾的紧身裤跳藏族舞,那些不是人类共性的审美文化。
只有发自原始生命产生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才一定能得到最广大人民、观众的认可,他们一定能从内心感知到其中的魅力。
这是不容怀疑的,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民族生命的延续,是民族活的灵魂。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几年来,不论是在各类大型舞蹈比赛还是全国舞蹈汇演中,都涌现出许多题材多样,形式繁多的舞蹈作品,其中也有较为成熟的民族民间舞以其新颖的视角、全新的编排、深厚的韵味、浓郁的民族舞风,通过重新审视、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核而形成的佳作,如《酥油飘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行者》、《邵多丽》《红河谷.序》等等,这说明我国舞坛已拥有一批具有创作实力的舞蹈编导,就民族舞蹈创作来说,无论在题材和内容上,都已冲破了长期存在的传统模式,而越来越贴近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人生,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提供取之不竭的创作元素和一触即发的灵感。
同时,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也已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在其原有艺术形式上进行再创造,既是对某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更是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
世界各国在注重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愈来愈重视对本国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
多年来,各国舞蹈家以“如何保存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已举行一百多次。
民间舞蹈的传承一直都是各国艺术家、民俗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密切关注的焦点。
当今世界经济正逐步一体化,文化呈现出愈加纷繁的多元化趋势,这必然也引发当今舞坛创作的多元发展现象,民族民间舞作为生命力最顽强的舞蹈形式之一,在新中国舞蹈发展道路上越发彰显出全方位的审美意识的多维探索趋势: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陈明 (深圳艺术学校 518000)艺术与人文大 众 文 艺113艺术与人文1、原生形态与舞台艺术的结合随着《云南印象》的空前成功,“原生态”舞蹈的文化价值被人们重视起来——由普通民众负载,且由他们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承传的民间舞,学界通常称为原生态民间舞蹈。
由于“原生态”最大含量的保留了原始民族民间舞蹈的原本形态,它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源泉。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是在继承“原生态”的基础上,在“变异态”和“再生态”中去求发展。
2、民族民间舞蹈表现现实主义题材一直以来人们普遍存在某种误解。
由于民族民间舞蹈在民间主要以情绪的宣泄和娱乐为主,这就导致民族舞编导在选材构思中形成一种定向思维,认为民族舞只能表达情绪,而不能表现深刻的主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映入我们的视野:《出走》、《老伴》等都是很好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
3、运用现代的编舞理念创作民族民间舞蹈指编导打破原有创作思维,惯用的对称统一的编舞模式,在作品的构图、结构、表现风格、传达意识及队形上进行重新解构与组合。
第五届“荷花奖”获得编导表演金奖的作品《邵多丽》就带有很强的创新观念。
但是近年来舞蹈界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伪民间舞”,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
为了适应部分表演市场的需要,很多舞蹈编导急功近利。
到民间去以走马观花的方式“考察”“收集”所谓的民间舞蹈,回来后进行浮躁的加工,顶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大旗,再四处传播,背离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真谛,冲击和湮灭真正的民间舞蹈。
这是当下最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及思考的问题。
身肩重责的舞蹈编导面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击,是否会影响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原有规律,他们应站在怎样的一个角度上去审视现今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呢?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文化传承意识(一)继承——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基础民族舞蹈的创作上,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可以改变?在当代文化纷纭复杂、各种文化激荡冲撞的今天保持冷静的理性思考力,要在各种时髦的舞蹈现象面前尽全力保持一份对民族文化的“守土”之心。
因此,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品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随意打破民族禁忌,作品的编排要尊重和符合当地民族特色与习俗。
只有突出其个性特征,才能显示出它独立存在的文化价值,针对这一点,应该是求异不求同的。
在此,我想谈谈第六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作品——京族舞蹈《海石花》。
这是一个在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新鲜舞蹈元素,极具鲜明时代特色的舞蹈作品。
像这种属于文化资源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要搬上舞台,是少之又少,京族的舞蹈文化在我们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是一笔具有独特价值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要做到既能尊重京族舞蹈的原始个性,又能让各个层次的观众所接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原生态文化,实属一件不易之事。
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防城的三岛上,是主要从事沿海渔业的民族,因此他们的民间舞蹈带有明显的中国海洋文化色彩,舞蹈语汇以手部位的舞蹈动作居多。
其中,“轮指绕花”和“转手翻花”两组动作最有特点,此动作来源于京族妇女“织网”、“修网”、“拉网”等日常劳动生活,浸润着来自对大海的无限深切之情,表演充满生机。
《海石花》要传达的理念,就是将艺术本质回归于本体,回归于自然。
所折射出的是当代京族人民的朴实华彩的生命豪情及坚韧执着的民族性格。
在作品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在继承原有京族舞蹈的语汇、动态精华的基础上,将现代舞的编舞理念与之融会贯通,“动态”升华了京族特有的动作风格。
变化的——是发展了的动作语汇,不变的——是本民族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核。
在“轮指绕花”和“转手翻花”这两组典型动作在循环往返的使用中,于幅度、力度、速度上进行迥然不同的变化,叠加处理,张驰有致,使得舞蹈形象更加立体丰富,在老艺人悠扬动听的胡弦琴与海浪层层撞击岩石的澎湃声中,以肢体迅速张合的张力美感中加以配合手指的伸展弯曲及胯部的“盘”“拧”的肢体形态,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由风化已久的海石花经过层层蜕变、返璞归真的京族少女的鲜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