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中国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中国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简介朱智贤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等。

朱智贤专长儿童心理学,他几十年来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儿童心理学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尤其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年龄特点与个别特点的关系等问题。

朱智贤的主要论著:《儿童心理学》(1962、1979)(该书受到国内外重视,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贯彻马列主义观点、吸收国外科学成就、体现中国当前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1982)、《儿童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1982)、《思维发展心理学》(1986)、《心理学大词典》(主编,1990)等书。

周先庚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

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理工科,1924年毕业。

1925~1930年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周先庚主要的研究工作为汉字心理的实验,成果连续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

他热衷于阅读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与改良,曾发明四门速示机并写出论文在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宣读。

他还撰文分析汉字的完形结构,提出汉字分析三要素,即位置、方向及时间连续,为实验工作提供基础。

1935年开始与陈立合作,进行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中断。

抗战前夕他曾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委托,在河北省定县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得出一条7至70岁受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当时心理学界称它为周先庚曲线。

周先庚在1980~1985年间,先后与他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心理学纲要》《社会心理学》等专著张耀翔张耀翔(1893~1964),湖北省汉口人。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时首任会长。

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并担任主编。

1920年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毕生从事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心理学科普工作。

张耀翔重视科学实验,在北京高师建立了实验室。

他在1940年提出了九条著名的关于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途径建议(《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其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张耀翔的著作涉及领域较广,主要论著有:普通心理学方面的专著《感觉心理》、《情绪心理》(1947)、《心理学讲话》(1945)、《儿童之语言与思想》(1948)等;教育心理方面的论文《成人学习心理的研究》(1931)、《根据交替反应原理讨论破除习惯的方法》(1940)等;心理学史方面的论文《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1940)、《巴甫洛夫的治学精神》(195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述评》(1959年)等。

肖孝嵘肖孝嵘(1897~1963),1919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26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心理学,1927年6月获硕士学位。

后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系统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

1928年8月再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继续研究,193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随即赴英、法、德等国心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的心理学调查研究工作。

在美国留学期间曾任研究助理和儿童福利研究所研究员,在美国心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荣获美国“科学荣誉学会”“心理学荣誉学会”金钥匙。

1931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心理系主任、心理研究所长等职,先后历十余年。

1949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

1952年解放后院系调整后,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他曾发表论文约四十余篇,专著十余种。

肖孝嵘曾任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1933年,肖孝嵘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出版,他是首先把格式塔心理学介绍给国内的,“格式塔”一词,由他首先译出,现已在国内通用。

肖孝嵘毕生从事心理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涉及范围广泛。

在中央大学任职期间,先后讲授十余门心理学课程,培养了大批中国心理科学工作者,这些人已成为当前我国心理学界的骨干力量。

结合教学,他所进行的心理学研究,着重心理学的应用,他对我国心理科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肖孝嵘除教学外,积极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先后讲授了实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应用心理课程。

并做过速度与准确性训练中的关系的实验,订正数种拣选学徒的方法,编造几项军队智慧测验等。

20世纪30年代中期,肖孝嵘转向各种心理测验的研究。

1934年着手修订“墨跋智力量表”,期间,他还修订了古氏(Goodenough)画人测验、普雷塞(Pressey)XO测验、勒氏(Laird)品质评定和马士道(Marston)人格评定等量表。

肖孝嵘的主要论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3)、《实验儿童心理学》(1933)、变态心理学》(1934)、《儿童心理学及其应用》(1935)、《普通应用心理学》(1936)、《儿童心理学》(1936)、《心理问题》、《肖荣嵘修订墨跋量表》(1937)和《教育心理学》(1940)等书。

汪敬熙汪敬熙(1893~1968),山东省济南市人,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23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回国后曾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

1934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1948年任联合国科学部主任。

1953~1968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威斯康星大学任教直到逝世。

汪敬熙在生理心理方面造诣精深,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有三点。

(一)研究白鼠活动与性周期的关系,发现雌白鼠的活动有四日周期的变化,雄鼠则无。

观察证明雌鼠活动周期的变化是由于性周期所致,而性周期的产生则是由于卵巢内分泌的卵巢素而引起的。

(二)研究皮肤电反射,证明皮肤电反射是由于汗腺的分泌,与意识现象毫无关系。

皮肤电反射是由各种刺激诱发出的动作电位。

它有五个兴奋性中枢,也有五个抑制性中枢,其最后通路为脊髓交感柱中神经元集团。

(三)研究两栖类胚胎行为,将两栖无尾类三种蛙游泳行为的发育分为三期六个阶段,即无动作期、向侧弯曲期、S形反应期、直线向前游泳期、控制游泳方向期、维持身体空间常态期。

汪敬熙的主要论著:《生理电学在心理学上之应用》(《清华周刊》,38卷五期,清华大学,1932年);《中国心理学的将来》(《独立评论》,40期,1933年);《答潘菽先生“关于心理学的预言”》(《独立评论》,49期,1933年),《行为之生理分析》(独立出版社,1944年)。

唐钺唐钺(1891~1987),原名柏凡,福建闽侯人。

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

1914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修习心理和哲学。

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哲学部心理系继续深造并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1920年得博士学位。

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前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及所长、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哲学教育组组长。

解放初,先在清华大学心理系任教授,后转至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并任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唐钺早年曾发表有关白鼠的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论文多篇,还发表过不少心理学与哲学方面的译著及有关国故方面的研究成果。

建国后,他对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与心理学作过系(1982)统的分析批判,并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了《西方心理学史大纲》一书。

唐钺强调科学基础训练的重要,强调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和对心理的生理基础的研究,注重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任教期间,坚决支持建立心理实验室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室。

唐钺长期从事译校工作,先后发表过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和《宗教经验之种种》、兰德编的十四家《西方心理学家文选》、普莱尔的《幼儿的感觉与意志》等多种译著。

他在20世纪60年代翻译的墨菲的《近代心理学史导引》第二版的若干章一直是北大心理学史教学上教师的参考读物,他当时所译安吉尔的《机能心理学的领域》一文已被收集在全国编译的《西方心理学家文选》(1984年版)之内。

他的这些译著对全国学习西方心理学派别的学生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钺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其发表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合感》等专著或研究论文曾得到国内哲学界、文学界、史学界以及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

孙国华孙国华(1902~1958),山东潍县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同年赴美俄亥俄州立大学求学,于1927、1928年先后获得心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其间,于1925~1926曾在芝加哥大学生理系学习。

1928年底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

1941~1946期间曾在四川白沙前国立编译馆任编辑兼总务主任。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主任、系副主任及校务委员。

同时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

孙国华重视比较心理学的研究,专长儿童心理学。

1926年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鸟类的瞳孔反射》。

1930年发表《初生儿的行为研究》,这是儿童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论文,长达246页,曾单印成书,列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丛书。

孙国华毕生从事学术工作,通过教学、编辑、指导科研和参加专业的组织管理工作,对中国心理学的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潘菽潘菽(1889~1988)原名有年,江苏宜兴人。

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历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心理系教授、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解放后连续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1984年11月起任名誉理事长。

他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中起了奠基的作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菽早年较注重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表过关于记忆、审美判断、错觉以及汉字知觉的实验研究论文多篇;后来又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

潘菽对于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提出一个纲领性的建议。

他指出:“要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学心理学,要走我国自己的道路,要有我国自己的特色,就必须通过四个主要的途径。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指导;二是要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以求能为此更好地服务;三是要有分辨地继承我国古代思想中有关科学心理学的可贵观点、论断和学说,以发扬国光;四是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对科学心理学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科学心理学自己的血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