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贸易关系分析与展望

中美贸易关系分析与展望

中美贸易关系分析与展望作者:魏瑶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2年第06期今年2月,我国进出口贸易账户录得近年来最大逆差-314.83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的出口市场。

欧盟经济的不振与美国的复苏,使得我们要更加重视中美贸易关系。

采取的政策措施既要注重促进中美贸易的增长,但也不能偏废。

一、2011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概况(一)对外贸易整体情况2011年我国贸易顺差降至自2005年以来的最低点1550亿美元,显现出全球增长放缓和国内需求上升对经济格局的改变。

今年年初,进出口数据出现大幅波动。

2月录得315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3月我国贸易帐户重回正值,当月实现贸易顺差53.5亿美元。

其中,出口1656.6亿美元,同比增长8.9%,高于前两个月6.9%的增幅;进口1603.1亿美元,同比增长5.3%,低于前两个月7.7%的增幅。

(二)呈现出的基本特点1、春节次月出现贸易逆差201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共有3个月度出现逆差。

分别是:2010年3月、2011年3月和2012年2月,均为农历新年次月。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贸易逆差显著大于往年同期。

2010、2011年3月的贸易逆差分别为72.89和73.06亿美元,今年2月贸易逆差达到314.9亿美元。

可见,今年2月的贸易逆差除了春节假期的季节性因素外,还受到了其它因素的影响。

2、美国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的一大出口市场美国一直是仅次于欧盟的中国第二大进出口贸易伙伴。

2011年进出口数据显示,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市场。

但由于欧债危机造成欧盟经济增速下滑、失业率攀升、欧元贬值,2011年下半年始我国对欧盟的出口额呈现出萎缩的态势。

今年2月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以微弱的差距超出了对欧盟的出口,3月份差距进一步扩大到10.18亿美元,美国取代欧盟成为目前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详细数据请见附表1:中国对欧盟和美国进出口贸易月度数据)3、进出口增速下降尽管3月份的进出口增速较前两个月有所加快,但是表现依然不及去年。

其中,3月出口同比增长8.9%,同比少增26.9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5.3%,同比少增22.0个百分点。

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中国最大出口伙伴欧洲受欧债危机的影响需求疲软,另外美国的需求减弱也是原因之一。

今年前三个月,中国对欧出口同比下降1.8%,同比少增19.0个百分点;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2.8%,同比少增8.6个百分点。

4、对发展中国家贸易迅速增长与对欧美发达国家进出口增速放缓相比,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虽然基数小,但是增长迅速。

今年第一季度的进出口累计同比数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对俄罗斯出口增长了14.6%,进口则增长了49.2%;对巴西出口增长了19.2%,进口增长7.0%;对菲律宾出口增长24.6%,进口增长22.7%。

二、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一)经济增长情况2008美金融危机爆发后,GDP季度同比增速曾连续4个季度为负值,一度低至-6.10%。

于2009年3季度开始重现增长。

虽然今年1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还未出来,但其它各方面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正在向好的一面扭转。

纽联储、高盛和穆迪都在近几日相继提高了对美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速的预期。

纽联储预计,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速折合成年率将为2.7%,高于最初2.25%的预期。

(二)失业率情况美国失业率在2009年10月达到10.2%的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2011年年中进一步下降,虽然与危机爆发前的5.0%左右的失业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但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已连续3个月维持在8.5%以下。

(三)通胀率情况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较高通胀时期(2008年9月以前)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通货紧缩(2009年2月-10月),美国的通胀率一直处于一个可接受的区间,近12个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年率都在2.7%-3.9%之间浮动。

从上述一组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美国虽然是金融危机的引发国家,但受惠于美元的强势地位和危机后有效的经济恢复措施,其经济发展状态虽未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但以告别了大幅的波动,在欧美国家中率先从危机中走了出来。

三、近年来中美贸易情况(一)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情况1、总量情况今年前3月份,我国累计向美出口商品745.58亿元,同比增长12.8%,占出口总额的17.34%;累计从美国进口商品322.03亿元,同比增长2.1%,占进口总额的7.50%。

从近4年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围绕18%的均线上下浮动2%,目前处于均线的下方。

我国从美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多数月份处于6%-8%之间。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季节性因素明显,受两国节日影响,每年春节后一个月顺差最小,9、10月份顺差最大。

2、进出口商品构成变化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目录,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共分成22个大类、98章。

2005-2011年,出口额排在前十名的商品大类及排序基本稳定,其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93%。

2011年,出口额位列第一名的是“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其占比稳定在45%左右。

“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和“第二十类:杂项制品”占比为10%-11%。

注: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二十类:杂项制品。

2005-2011年,进口额排在前十名的商品类别及排序基本稳定,其进口额占全部进口额的90%左右。

2011年,进口额位列第一名的是“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其占比从2005年的35%下降至2011年的24%;位列第二名的是“第二类植物产品”,其占比从2005年的8%提高到2011年的12%;位列第三名的是“第六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其占比稳定在10%左右;位列第四名的是“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其占比稳定在10%左右。

注: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二类植物产品;第六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情况1、总量情况由下图可以看出,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占美国全部进口商品的比重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这与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种类有关,岁末是美国传统节日的密集期,家具、服装、玩具等中国主要向美出口的商品类别在此期间会赢来一年的销售旺季。

零售业的周期性影响了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周期,呈现出每年9、10月从中国进口额大幅增加的周期性特点。

200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占美国出口额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以上,较2007、08年有明显的提升。

2、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变动从上表的年度数据来看,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占其全部贸易逆差的比重于2009年达到峰值,为44.84%,之后虽逐年下降,但其占比也均超过40%。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占比的月度数据波幅较大,至2006年2月的20.54%,高至2009年10月的51.37%。

倘若剔除季节性因素,总体呈现如下特点:(1)2005年-2009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占比稳步攀升;(2)2010年至今,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基本稳定。

四、未来一定时期中美贸易形势预判(一)未来两国经济发展背景中国可能已开始告别GDP的超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的增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都会引起未来经济增速的下降。

与此同时,对外贸易方面,现下的进口增速下降可能预示着未来出口的放缓,因为我国进口商品中,很大一部分是原材料和其它可以加工成成品并重新出口的商品。

美国失业率的持续下降、合理的通胀水平,预示着经济已经结束了衰退,走向复苏。

加之美元的强势地位,虽其经济景气程度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但已在欧美国家中率先从危机中走出了来。

(二)中美贸易形势预判1、中美贸易关系仍将是两国最重要的贸易关系欧债危机目前不仅未得到解决,西班牙已于近日宣布国内已陷入衰退。

经济数据显示欧洲经济衰退风险显著上升。

这势必影响到欧盟在进出口贸易的表现。

内需不振必将导致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

与此同时美国近期数据表明,美国的经济正在向好的一面发展。

欧元区的不景气与美国向好的经济走势,加上今年2月美国已经取代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美贸易关系已然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我国而言最重要的贸易关系。

2、中对美的出口可能持续超越欧盟,但增速可能下降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欧元区的经济一直难有起色,各主要经济数据均表现欠佳。

2011年四个季度欧元区的季调后GDP同比增速依次为2.5%、1.3%、0.1%和-0.3%,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失业率一路攀升,今年一季度末达到10.8%,为欧元区1999年创立以来的最高水平。

欧洲经济衰退风险显著上升,美国经济向好的一面扭转。

由此可推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的情况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延续。

但美国经济的景气程度仍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同时近几个月的数据也表明:对美国的出口增速可能会出现下降。

3、中国从美国进口温和增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从美国的贸易进口仍将维持温和增长的态势。

一方面工业界和消费者都有消费高端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进口额的增加有助于缩小中美贸易逆差,缓解贸易矛盾。

4、中美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或存在加剧风险美国参议院3月5日通过了《1930年关税法》的修订案,保留了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越南等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随后,在3月20日-22日,三天之内美国针对中国输美产品发起五起贸易救济案。

频繁的贸易摩擦,从短期影响因素来看是由于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在经贸、人民币汇率、投资环境等问题上美国持续对中国施压,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必呈增势。

但中美双方同时进入产业转型或是更为长期的影响因素。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重新重视和发展制造业,“再工业化”成为美国摆脱金融危机泥淖的战略举措。

“再工业化”不是恢复传统的制造业,而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上的“二次工业化”,实质上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推动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成为“再工业化”的主攻方向。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由此,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出现了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进一步蔓延升级的态势,近期双方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也印证了这个观点。

五、政策建议1、稳定与美国及欧盟的贸易关系,保持外贸平稳发展;即时当下欧盟深陷债务危机之中,美国经济也为全面复苏,但与欧美的贸易关系仍是并将长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关系。

出口方面,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动了解现下欧美进口产品需求的新变化,帮助出口企业关注贸易摩擦、规避贸易壁垒。

进口方面需要优化税费结构,简化进口环节,加大从欧美市场的进口力度,改善进口结构,促进国内的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