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材料【篇一: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文本 - newtemplate】申报材料(征求意见稿)giahs保护试点申报材料试点系统: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所属地区:中国云南省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9年12月2日摘要信息系统描述1. 系统特征1.1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1.1.1 农业生物多样性毛谷、山谷、香谷、水黄糯、大毛糯等。
当地许多传统的水稻品种,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和品质鉴定的优良品种。
如哈尼族世代连续种植的水稻品种“acuce”,至少自公元1891年至今未发生变异,其独特性体现在:①产量稳定:20年来平均产量为4.98 t/ha,最高5.19 t/ha,最低4.82t/ha;②抗病稳定:无病虫害流行记载,20年稻瘟病未流行;③传统耕作:不使用农药化肥,适应低纬高海拔环境。
这种水稻品种数千年来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一方面为其他品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这种水稻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除水稻品种多样外,其他农业生物的种类也非常丰富。
梯田内有天然生长的各种鱼类、螺蛳、黄鳝、泥鳅、虾、江鳅、石蚌、蟹等水生动物,以及浮萍、莲藕等水生植物;梯田的田埂上,天然生长有水芹菜、车前草、鱼腥草等野生草本植物;哈尼族还在梯田内放养鸭和各种鱼类,包括鲤鱼、鲢鱼、鲫鱼等,并在田埂上种植黄豆。
1.1.2 相关的生物多样性据初步统计,哈尼梯田系统及其附近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野生种子植物5667种,其中裸子植物29种,被子植物5648种;野生动物689种,其中兽类112种,10亚种,两栖类56种,爬行类71种。
在梯田系统的内部及其附近,有极高的森林生物多样性。
植被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其中,梯田系统内部的森林位于梯田的上方,根据其功能用途分为水源林、寨神林、薪炭林。
系统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的野生动物:熊、岩羊、穿山甲、风猴、鹿、水獭猫、豹等; ? 多样的野生木本植物:旱冬瓜、喜树、南酸枣、白沧树、红木荷、毛刺花椒、香叶树、让胶木、柃木、新木姜子、丹柄茶、乌饭、山茶、短刺栲、桫椤树、克雷木、多脉冬青、杨梅、金竹、樱桃、华灰木、木通、茅栗等;多样的野生草本植物、滇白珠、毛蕨菜、朝天蕨、紫茎泽兰、有刺凤尾蕨、碗蕨、香清、荩草、糯米团、鞭打绣球、白蓼、兔耳兰、下田菊、旱芹、水芹、鱼腥草、野磨芋、黄花菜、土茯苓等;多样的野生菌和昆虫:香菇、银耳、木耳、白参、青头菌、干巴菌等。
1.2 集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身提供丰富多样的绿色食品哈尼族梯田稻作系统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拔700~2000 米之间的山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立体气候特征,形成了典型的水稻立体种植业(表1);同时,水稻生产过程中仍以农家肥为主要肥料,并且形成了稻-鱼、稻-鸭的物质循环利用和共生体系,是典型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表1 哈尼稻作梯田的立体分布梯田类型北热带河谷梯田南亚热带中山梯田中亚热带中山梯田北亚热带中山梯田南温带山区梯田分布的海拔范围南坡800m;北坡700m 南坡800-1200m;北坡700-1200m;东坡450-1200m 1200-1500m 1500-1800m 1800-2000m 耕作方式双季稻双季稻双季稻单季稻单季稻因此,哈尼梯田稻作生态系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对降雨条件较好的亚热带山地的农业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山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指导作用。
1.3 景观和水土资源管理特征1.3.1 哈尼梯田景观特征哈尼梯田景观在空间上形成了林-寨-田-河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特征,并形成了系统内独特的能量和物质流动(图1):天然降水落到地面后,形成地表径流(部分下渗),地表径流沿坡面流经森林、村寨和梯田,由于梯田修成水平面,并有一高出水平面的田埂,从而使地表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以及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等截留在梯田中,并逐级沉淀,使梯田肥力增加,最终只有多余且不带有任何泥沙的少污染的水流入沟谷中的江河。
由此可见,这种空间结构具有保持水土、控制水土流失、保证村寨安全、维持系统稳定性和具有自净能力等功能。
图1 空间上形成林-寨-田-河四度同构的生态景观特征图2 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形成良性循环1.3.2 水(利)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哈尼族对当地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其方式独特、简单、经济而又高效,为哈尼梯田稻作农业文化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
在这个大背景下,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保护和借鉴哈尼族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篇二:农业文化遗产】创新助手报告——主题分析报告创新助手平台提供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14-07-11报告目录报告核心要素 (i)一、主题简介 (1)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1)2.2 学术关注趋势分析 (2)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3.1 中文期刊论文 (2)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2)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3)3.1.3 发文较多期刊 (4)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4)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4)3.1.6 核心期刊分布数量对比 (4)3.1.7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5)3.1.8被引较多的相关期刊论文 (6)3.2 学位论文 (7)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7)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7)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8)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8)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8)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9)3.3 中文会议论文 (9)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9)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10)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10)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11)3.3.5发文较多的人物 (11)3.3.6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11)3.4 外文期刊论文 (12)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12)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13)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13)3.5 外文会议论文....................................................................................... 15 i 【篇三:农业推广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推广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传统的农耕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消失的危险。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不该忘记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那些“根”。
可是面对发展的诱惑,我们又该如何驻守传统?在现阶段我们追求高产高效的农业推广模式中,我们应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农业推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中农业文化的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关注。
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与农业文化有关的遗产项目主要有:菲律宾安第斯山脉上的稻米梯田、荷兰的金德代客一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系统、法国圣艾米利昂葡萄园、法国的卢瓦尔河谷、瑞典的奥兰南部农业景观、古巴东南最早的咖啡种植园考古景观、葡萄牙的阿尔托杜劳葡萄酒地区、匈牙利的托考伊葡萄酒产区历史文化景观、德国莱茵河上游中部河谷、葡萄牙的皮克岛酒庄文化景观等。
过近10年的努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下, 国际社会已经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热潮。
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最早参与了该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现在的农业推广中似乎没有真正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表示重视,我们应当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放在同一位置进行考量,使得文化不消失,经济也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1.1国际通用概念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除了它具有价值突出、原真性和不可再生性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性。
首先,它不仅是继承下来的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形态,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其次,充分体现了系统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再次,在这类系统中,人(农民)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农民就没有遗产的存在。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的概念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着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新、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等十九中特色的农业文化。
第二批的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为加强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农业部在广泛调查、认真研究并借鉴和学习国内外遗产发掘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确立了“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基本思路,制订了相关标准,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传承机制。
但是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多是出去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纷纷放弃传统的耕作模式改为更有经济价值的生产模式,或者直接放弃农耕外出就业。
举例来说,江西万年县的稻作文化系统就是已列为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实录之一农耕文化。
中外考古学家研究证实,万年境内稻作起源于1.2万年之前,曾向皇家进贡的万年贡米则是迄今为止人类保留下来最早的栽培稻之一。
“万年贡米原产地位于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那里每天的日照比周边地区少3—4小时,气温、水温、土壤的温度也要低3—5℃,稻子的生长时间比外边要长一个月时间,因而这种米的口感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