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足迹概述

生态足迹概述

生态足迹概述摘要:伴随着我国汽车产量和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我国汽车产业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与能源压力。

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好目前的“环保压力"和“能源供应”两大命题是关键。

生态足迹分析模型是一种定量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自提出以来得到了生态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国家、地区和城市等各个层面的生态足迹、承载力、能源与环境指标研究中。

借助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可以将我国汽车产业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转化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将这种压力定量化、形象化,便于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国汽车产业,生态足迹,情景分析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motor output and population,there’s no doubt that China’S motorcar industry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pressure from environment and energy.In order to realize China's motorcar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d energy issues must be consciously and wisely solved.Ecological footprint(EF)model which has been paid worldwide auention can be used to quantificationally analysis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as been put into research areas com:eming 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capacity,and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dexes.By means of EF model we Call transform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and the Oatlalt of green house gases of China’S motorcar industry into areas of bi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o,the pressure canbe quantifiedand visualized,it is more convenient for US analyze and study.Keywords:motorcar industry in China,ecological footprint,scenario analysis1背景汽车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政府支持的研究课题。

至2007年末,全国汽车产量达888.24万辆,比2006年增长22.1%,其中轿车479.77万辆,增长24%。

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69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468万辆),比2006年末增长14.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53-I万辆,增长20.8%。

民用轿车保有量1958万辆,增长26.7%,民用轿车中私人轿车1522万辆,增长32.5%。

目前中国每千人拥有不到50辆汽车,而全球平均水平为120辆,美国为750辆,中国的整体汽车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在2006花都汽车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说,2000年我国机动车燃油消耗量占石油销量的I/3左右,耗能仅次于建筑,预计2010年汽车油耗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将上升到43%,2020年达57%,比重上升到第一位的速度菲常迅速。

同时,机动车成为产生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重要的污染源.如果按照现有经济发展模式运行,要想维持汽车产业的稳定运转,必然要消耗巨大的自然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某些重要资源长期依赖进口,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而且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绔合利用水平较低。

据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生产一辆轿车平均消耗钢材0.896吨.有色金属0.12吨。

面对我国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如何解决汽车原材料来源问题和报废汽车处理问题,是我国汽车产业要面对的现实。

1.1生态足迹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的概念是由加拿大教授Willianm Rees首先提出的。

他将地球上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地域分为6种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森林、草地、建筑用地和水域。

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面积,它是从土地面积的角度建立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程度的量化指标。

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第一,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

第二,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化成相应的生态生产力土地面积。

目前国内外生态足迹分析大都是基于国家层面的研究,针对具体行业的生态足迹计算是近期研究的热点。

在当今这个急速发展、复杂多变的时代,由于不确定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对企业的影响日益突出,历来沿用的以趋势外推为主的传统预测方法在假定世界是平稳安定的基础上,简单遵循过去的发展模式,很难再对企业未来状况特别是时间跨度较大的状况进行准确预测,预测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此情况下,情景分析法应运瓜生,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使预测人员能够较容易地利用抽象思维处理那些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事务以及其它不肯定和突发问题,进行危机管理,同时在分析中充分考虑了人的“能动作用"。

目前,国内外已将情景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的研究工作中,情景分柝过程实质是用来完成事物所有可能的未来发展态势的描述,其结果包括三大部分:未来可能发展态势的确认、各态势的特性及发生可能性描述以及各态势的发展路径分枥。

情景分析法注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承认未来的发展是多样化的,有多种可能发展的趋势,其预测结果也将是多维的;承认人在未来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一,把分析未来发展中决策者的群体意图和愿望作为情景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情景分析中,特别注意对组织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和交叉影响的分析。

情景分析中的定量分析与传统趋势外推型的定量分析区别在于:其在定量分析中嵌入了大量的定性分析,以指导定量分析的进行,所以是一种融定性与定量分析于一体的新的预测方法.该方法在交通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港口发展战略、交通能源和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和货运需求分析等方面。

2.生态足迹2.1生态足迹基本概念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又译“生态占用")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Mathis Wackernagel,William E.Recs。

1996)。

人类要维持生存,必须消费各种产品、资源和服务,人类的每一项最终消费都可以追溯到提供生产该消费所需的原始物质和能量的生态生产性土地。

另外,人类在消费自然资源的同时,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如废水、废气、固体垃圾等等。

自然界通过对自身的净化、吸收与消纳功能,将这些废弃物纳入到其物质循环过程,不断地变废为宝,维持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与地球的生命活力。

更形象地说,生态足迹是指:“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创造的城市、工厂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一嘲。

自然界向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和消纳废弃物的功能,是通过各种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来实现的。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需要的自然资源、废弃物的消纳都是不同生态系统的不同形式的产品和服务;不同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7不同的直接物质产晶和问接生态服务功能。

因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纳废弃物的需求,可转化为对各类生态系统的需求。

生态足迹就是这一需求的定量描述。

2.2生态承载力现实世界中,贸易、技术进步、地区之间迥异的消费模式等因素不断地向逮个基于人口的生态容量指标功能发出挑战。

人们认识到人类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人口本身的规模,而且也取决于人均的环境影响和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

因此,单从其中一个方面来衡量生态容量是不准确的。

2.3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生态足迹测量了人类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所必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将其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就能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提供定量的依据。

生态足迹指标将人类消费的资源和能源折算成全球统一的、具有同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就可以进行不同区域的比较。

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ecological defic it),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表现为生态盈余(ecological surplus),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余数。

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要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弥补收入供给量的不足。

这两种情况都说明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其不可持续的程度用生态赤字来衡量。

相反,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足以支持其人类负荷,地区内自然资本的收入流大于人口消费的需求流,地区自然资本总量有可能得到增加,地区的生态容量有望扩大,该地区清费模式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可持续程度用生态盈余来衡量。

2.4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生态足迹分析基于两个基本的事实(Wackemagel et al,1999)14l:①人类追踪所消费的自然资源并找到其生产区,也能够追踪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并找到其消纳区.当然,由于全球化和贸易的发展,追踪资源生产区和废弃物淆纳区的具体区位还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

②大多数资源流量和废弃物韵流量能够被转化为生产和销纳这些流量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陆地或水域面积。

简单地说,就是资源消费量可以转化为生产资源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如粮食消费量可以转化为生产粮食的耕地磁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表达为销纳这些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如C02吸收量可以表达为吸收C的森林的面积。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有两个基本假设前提。

其一,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

譬如,一块地当它被用做建筑用地时,它就不可能同时是森林、可耕地、牧草地等。

这种“空间互斥性"使得我们能够对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进行加和,从宏观上认识自然系统的总供给能力和人类社会对自然系统的总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