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案例(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案例(新)

《第五章》教学案例(朱丽提供)案例1.广告“傍上”快递包裹属于侵权行为11月25日,住在赣州市八一四大道的市民刘先生表示,下午2时许,小区门卫告知他有一个包裹放在小区门卫值班室内。

刘先生发现,这个包裹和以往不同,上面贴有一张某家电商城以旧换新的广告单。

记者在现场发现,值班室其他的快递包裹,只要是当天下午1时30分派送的韵达快递包裹,包裹上都贴有和刘先生所收包裹一样的广告单,而其他快递公司的包裹则没有。

26日、27日记者发现,韵达快递送来的包裹仍贴有类似广告单。

采访中,刘先生表示,虽然在包裹上贴广告单对他购买的商品没有影响,但是快递公司擅自在消费者的包裹上添加广告信息,他觉得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希望相关快递公司能够规范管理。

11月25日下午3时许,韵达快递赣州公司贸易广场分部快递员表示,他承认在派送的包裹上帖有广告单。

“这不是我们贴的,”该快递员称。

当记者追问是不是广告单上的电器公司派人过来贴的时,该快递员则表示不清楚情况。

随后,记者拨打了韵达快递赣州公司投诉热线,对方也表示,不清楚该包裹为何有广告单,并声称广告单不可能是快递员贴的。

按照广告单上的号码,记者电话联系了该电器商城,该商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包裹上贴广告属于该公司广告部和韵达快递的宣传合作方式,对于市民的相关侵权质疑,该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还有较多的市民反映侵权,我们将同广告部商量停止这种宣传方式。

”工商部门: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包裹上擅自贴广告单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近日,赣州市工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消费者购买商品,用于快递商品的包裹所有权属消费者,如果他人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添加广告信息,以获取经济效益,该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该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可要求快递公司或者派送广告单的单位或者公司给予说法,如造成经济损失,可要求赔偿。

教学目的:法律的作用是对人法人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和实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规范的作用。

大学生要具备法律基础知识,懂得哪些行为合法,哪些行为违法,在做个合法公民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适用章节:第五章第二节案例来源:/a/20141201/006610.htm(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案例2.消除艾滋病歧视需塑造良好法律环境法制网江苏频道发布时间:2014-12-02 10:15:33 2014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活动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副标题是“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

近日,经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人民法院宣判,春秋航空公司方赔偿两名患有艾滋病的河南籍原告各3.6万元。

这一事件发生两起诉讼,共3名原告,3人曾同行乘坐春秋航空航班遭到拒绝,其中有两人为艾滋病患者。

今年7月26日,艾滋病公益人士程帅帅在购买机票时发现春秋航空公司当时的《特殊旅客运输说明》规定,患有艾滋病的患者,航空公司拒绝运输。

几天后,因为已经购票,程帅帅和其他两名艾滋病患者赶到沈阳仙桃机场,准备搭乘春秋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往石家庄。

当他们告诉春秋航空公司工作人员,3人中有艾滋病患者后,工作人员拒绝登记。

交涉进行过程中,3人的机票信息也被系统删除。

事后,春秋航空曾向媒体表示,“按照民航局第49号令《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三十四条,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或健康情况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承运人不予承运。

本公司保留拒绝运输或拒绝续程运输艾滋病患者和同行者的权利”。

其他多家航空公司则表态,“不拒绝艾滋病患者登机”。

“歧视实际上在许多人内心都存在,不仅是对艾滋病人。

过去我认为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就能消除歧视,于是选择了艾滋公寓这种方式。

经过这次和春秋航空打官司之后,我深深感到,法律是消除歧视的很好途径,通过一些有影响力的法律行动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歧视。

”程帅帅说。

教学目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宪法规定的,是任何人不能剥夺的。

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受任何差别对待。

适用章节:第五章第三节案例来源:/content/2014-12/02/content_5869723.htm案例3.通过案例盘点生活中的法治2014-10-24 10:17 来源:东南早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经过四天的会议议程,昨日在北京闭幕。

因为是在中央全会上首次专题研究“依法治国”,此次会议备受各界关注。

新华社在四中全会开幕当天曾发表评论“法治中国与每个公民休戚相关”:法治建设,人人受益;法如空气,须臾不可离开。

此次会议如何影响你我的生活,我们通过以下案例来感知生活中的“法治”。

■宪法保护受教育权案例:小刚,1984年出生。

1991年9月,小刚已经7岁,同龄的小伙伴早已上学,他也想上学,可父亲觉得上学无用,让他待在家里。

后来,村小学的校长知道了此事,找到小刚的父亲将国家的法律规定讲清楚,孩子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小刚后来顺利地进入校园。

解读:198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施行,该法于2006年进行修订。

该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义务教育法还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要接受义务教育,因此,小刚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是违法的。

实际上,公民有哪些权利,我国的宪法有明确规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

■人格尊严受保护案例:1992年10月,小刚已经上小学二年级。

小刚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数学老师几次在课堂上骂小民“闷怂”、“不开窍”;有一次小刚的作业没做完,被数学老师用竹棍打屁股,臀部有多处淤青。

后小刚的妈妈发现后,将此情况向当地教育部门反映,体罚小刚的数学老师被学校处理。

解读:中国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

旧的观念中,老师打学生是为了孩子好,让其能好好学习,提高成绩。

但像上述案例当中的数学老师已经侵犯了小刚的人格尊严权。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从9月份至今,全国已发生至少6起虐童、体罚学生案例。

究其原因,一是涉事老师师德缺失,不尊重自己的学生;二是法治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体罚学生违法”这一法律红线。

■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案例:2007年,小刚所在的村子被某房地产开发商看中,小刚家的房屋面临被拆。

但房产商提供的拆迁补偿方案中,房屋补偿标准远低于当地规定的标准,补偿款无法让小刚一家完成安置。

由于拒绝搬迁,小刚家遭到开发商威胁恐吓。

2008年,小刚父亲将开发商起诉到法院,法院认定补偿标准过低,要求开发商重新制定补偿标准。

双方之后达成拆迁协议,小刚一家得到了应有的补偿。

解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更是把财产权保护提到更高的高度。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这些法律条文,用刚性法律保障了公民的财产权。

在上述案例中,小刚家得到了应有的补偿。

但在实践中,“暴力拆迁”、“征地血案”频频出现,拆迁方与被拆方上演着一幕幕让人揪心的冲突,这背后折射的是一些人对“公民财产权”的漠视,对法律的漠视。

1987年,浙江苍南农民包郑照因不服县有关部门强行拆除其房屋的处罚,一纸诉状将县政府告到了法庭,被舆论称为“民告官第一人”,引发人们对法治进步的思考与憧憬。

1988年8月,温州市中院开审此案,时任苍南县县长出庭应诉,这起案件在当时引起轰动。

■有权运用法律发出自己的声音案例:2010年,小刚所在的城市地铁准备涨价,在涨价前要听证征求意见。

小刚报名参加了听证会,在此之前,他在新安置的社区向大家征求意见,多数人不同意涨价。

在听证会上,小刚等市民代表对地铁涨价表示不同意,并阐释了自己的理由。

最终,多数人通过,地铁暂不涨价。

解读:我国听证法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地铁、出租车、水费、天然气价格都事关民生,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每一次价格调整必然是在各方利益的权衡下做出的。

可以说,“水电涨不涨价,不是管理部门说一句话就能涨”。

在一个法治国家中,市民可以运用法律来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吃的食品更加安全案例:小刚是个足球迷。

2010年7月,世界杯期间,小刚和朋友一行5人在某火锅店吃饭看球。

饭后,有4个人出现腹泻等症状。

怀疑火锅店使用地沟油,小刚向食药监部门进行了举报,后多部门调查,该火锅店涉嫌使用地沟油,而且为了增加口感,在火锅中添加罂粟。

后公安部门将火锅店老板刑事拘留。

解读: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有947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

我国刑法、食品安全法都对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罚。

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刑法还有专门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尽管如此,“食品黑作坊”、“毒豆芽”、“毒奶粉”等频频见诸媒体。

针对这些问题,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也将罚款额度大幅提高,将非法添加等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罚款额度由现行法律中5倍至10倍罚款提高到15倍至30倍。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相信立法部门会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让普通人吃得更安全;食品生产者也会提高守法意识,保障食品的安全。

■司法更加公平、公正案例:2011年,小刚的叔叔因涉嫌当地的一起杀人案被判死缓,但小刚的叔叔多次否认案件是自己所为,称法院认定的证言是刑讯逼供下招认的。

在律师的参与下,案件被发回重审,2013年年底,当地中院最终以证据不足为由,判决小刚的叔叔无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