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网络信息的风险因素及对策

浅析网络信息的风险因素及对策

信息系统工程 │ 2019.8.20
16
REGION INFO 数字地方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和发展,计算机网络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也
越来越复杂。

其中,由于操作不当,给个人和企业带来较大的信息安全风险。

论文在分析风险因素的基础上,主要从树立安全意识、防火墙管理、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库安全管理等方向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现代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因素
浅析网络信息的风险因素及对策
戴光远◆
一、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因素
具体来说,我国现代网络信息安全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风险:(一)缺乏必要的监管。

监管工作不到位是当前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关键因素,管理工作不到位会衍生出一系列的安全风险。

例如,现在网络上涌现出很多钓鱼网站,这些网站对一些如淘宝、京东等知名网站的模仿度非常高,在外观上做得几乎是难辨真假。

用户在疏忽大意的情况下进入这些网站时很容易泄露他们的经济及个人等隐私信息,造成经济损失。

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网络上的漏洞将病毒或特洛伊木马挂在网络上。

(二)黑客的威胁。

网络黑客的目的很广,一些寻求商业秘密的目的,有的是为了破坏对方的网站,有些找到军事机密,以及一些恶作剧。

近年来,使用计算机病毒和应用程序对企业网站的如篡改企业网站页面、传播病毒、机密信息被盗等恶意攻击事件及非法入侵行为越来越多。

(三)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虽然中国一直在强调网络信息安全的建设,但具体实施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许多个人和企业甚至不做任何信息安全保护。

有些人甚至有一个特殊的信息安全系统,但是他们在一段时间没有使用后会遇到问题。

这些问题是由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引起的[1]。

(四)内部软件的安全问题。

就企业而言,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本身的漏洞给企业网络带来了许多不安全因素。

随着企业网络的发展和各种商业信息的披露,任何人都可以从互联网上的企业网站访问相关信息。

如果用户使用企业的内部网络任意共享服务器,可能会导致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被盗取或恶意修改,将造成很多对企业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影响。

二、应对网络信息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推广工作,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基本计算机技能,是铸造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防线。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广大网民网络安全及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增强对网络违法有害信息、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的识别和防备能力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基础;普及网络安全基础知识,提升全民网络安全基本技能对提升我国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很有必要。

(二)计算机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的管理。

许多用户会忽略要实时更新杀毒软件这一重要环节。

因此,网络用户应将
自己的计算机终端的杀毒软件设置为自动升级,以避免因人为疏忽没有及时更新杀毒软件,使系统存在安全漏洞。

对于企业和政府机构,应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技术人员,对全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工作进行系统管理,对计算机安全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

(三)账户数据信息加密。

在设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帐户和密码时,每个人和组织必须首先确保传输用户帐户和密码的加密使用,并且不可采用不安全的明文传输形式来支付费用。

用户设置个人用户名和密码时,登录信息管理系统会自动验证用户输入信息的防盗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账户被盗用。

盗用入侵者会对系统造成损害,严重影响单位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构成很大威胁[2]。

(四)加强对数据库的安全管理。

在开发和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时,每个单元应根据实际情况确保单元数据库的信息安全,使所有员工可以使用同一客户端登录系统。

该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外部入侵者以混合方式进行对系统数据库的访问,并充分有效地保证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性。

同时,在开发软件系统时,该单元必须充分考虑客户端的安全性以及如何配置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

数据库的访问和操作需要一套完整的安全监督机制,每个单位应该引进一个独立的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系统,并且在软件开发和测试过程中注意应该使用模拟数据库中的数据而非真实数据,以避免在软件开发测试阶段期间因技术原因问题损坏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

三、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建设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安全系统的开发研制,也要重视加强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防微杜渐。

H
参考文献
[1]曾建光.网络安全风险感知与互联网金融的资产定价[J].经济
究,2015,50(07):131-145.
[2]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02):72-84.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河南销售分公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