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8《望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8《望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18《望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我们中国的开国元勋——朱德有一副写人的对联这样写道:“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猜猜看,这副对联是在写谁?对,就是诗圣杜甫,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歌,所以并不陌生。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欣赏杜甫的《望岳》。

二、目标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3、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原文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注释《望岳》:选自《杜诗详注》卷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岱宗:泰山。

夫:语气词,无实意。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

泰山以北为齐国,以南为鲁国。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割:分。

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五、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

六、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望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

这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遥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他北越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

《望岳》这首诗就是游泰山时所作。

八、问题探究(1)首联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泰山,而要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呢?参考: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好在何处?参考1:“钟”字用得好。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参考2:“割”字用得好。

“割”字是“分”的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3)颈联是从作者的感受来写泰山景物的,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参考: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使人眼眶欲裂。

(4)尾联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你能体会到吗?参考:这句不仅写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极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九、诗歌主旨《望岳》一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象勇攀顶峰的情景。

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十、课堂小结熟读成诵。

十一、板书设计【基础过关】1.杜甫(712年—770年),字,自号。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合称“李杜”。

【答案】子美少陵野老唐代李白【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岱宗②决眦【答案】①dài②zì【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

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岱宗:(2)未了:(3)造化:(4)钟:(5)神秀:(6)割:(7)眦:(8)会当:(9)凌:【答案】(1)泰山。

(2)不尽。

(3)指天地、大自然。

(4)聚集。

(5)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6)分。

(7)眼眶。

(8)终当,终要。

(9)登上。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一、默写记忆型默写:1、,齐鲁青未了。

2、造化钟神秀,。

3、荡胸生曾云,。

4、,一览众山小。

【答案】1、岱宗夫如何2、阴阳割昏晓3、决眦入归鸟4、会当凌绝顶【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岱”“眦”“凌”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1、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杜甫《望岳》)2、《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望岳》中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杜甫《望岳》)4、杜甫《望岳》一诗中,“,”代用孔子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5、《望岳》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注意“岱”“眦”“凌”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一)(2018·四川中考模拟)阅读杜甫《望岳》,完成小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答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炼字,主要从炼意象方面考虑。

“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巍峨高大的形象。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有诗评,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

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

【答案】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是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他经历“安史之乱”后,则表现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两者一脉相通,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

【解析】此题根据题干“心胸气魄”的提示,结合本诗中所描绘的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可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自己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诗。

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象、炼手法、炼情感、炼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

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境。

炼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照应、转折、过渡等。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意思,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二)(2019·北京初三期末)阅读《望岳》,完成后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阅读全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泰山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高大雄伟(神奇秀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答案】山上云雾缭绕,飘渺有若仙境,我的心也为之荡漾;我睁大双眼,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生怕错过这大自然的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揣摩与表达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把握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

注意描述画面不同于翻译句子,不能干巴巴地解说句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画面: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此题中把握“层云”“归鸟”“决眦”等要素,由此进行描述即可。

4.《望岳》一诗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很多古代诗人的作品中都有体现,请写出其中你知道的两句诗。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答案】(1)不畏浮云遮望眼(2)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型默写,根据要求写出表达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诗句即可。

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三)(2019·北京师大附中初三期中)阅读《望岳》,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诗人在《望岳》中借助描绘泰山之景,表达了____________ 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