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症状我国1966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也有发生。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

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叶尖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

发病重的叶片发黄,变脆,易折。

病叶鞘、病果穗的苞叶也能现花叶状。

发病早的,病株矮化明显。

该病发生面积广,为害重。

.病原Maize dwarf mosaic virus简称MDMV,称玉米矮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

病毒粒体线状,大小750×12~15nm,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状内含体。

体外保毒期为24小时,年后仍5倍。

病株组织里的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保存1000~2000,稀释限点℃55~60致死温度.具侵染能力。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

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

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棉蚜、禾谷缆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23种蚜虫,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吸毒后即传毒,但丧失活力也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染病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一般在0.05%上下。

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

玉米矮花叶病毒有A、B、C、D及O株系,其中A、B两个株系最重要。

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

我国已鉴定出B 株系、O株系。

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

该病发生程度与蚜量关系密切。

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即5~7月凉爽、降雨不多,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易造成该病流行。

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大面积发生。

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

二是种子带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数大。

经检测81515、M017、掖107种子带毒率分别为0.1%、0.13%、0.16%,8112为l.04%,7942的种子带毒率高达12.6%,黄早4、478未检测到种子带毒。

种子带毒率增高,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增大,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下,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介体蚜虫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传播。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杂交种或品种。

如丰单l号,中单2号,农大3138,农单5号,新单7号,郑单l号、2号,黄早4号,武早4号;鲁单31号,丹玉6号,陕单9号,丰三1号,陇单1号,天单1号,武105,东泉11、12、13号,张单25l,中玉5号,冀单29号等。

2、在田间尽早识别并拔除病株这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

3、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锄草,可减少传毒寄主,减轻发病。

4、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洒5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症状主要为害果穗。

致果穗全部或部分生出浅红色霉状物,使籽粒发霉。

多发生在收获后的果穗上,遇有秋雨连绵的年份也可发生在田间。

病原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称粉红聚端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菌落初白色,后渐变粉红色。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无色,顶端有时稍大,大小(162.5~200um)×(2.5~4.5um);分生孢子顶生,单独形成,多可聚集成头状,呈浅橙红色,分生孢子倒洋梨形,无色或半透明,成熟时具1隔膜,隔膜处略缢缩,大小(15~28um)×(8~15.5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

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果穗上,由伤口侵入。

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病菌发育适温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

防治方法1、首先要防治玉米纹枯病,从清洁病原、栽培耕作防治和药剂防治入手。

2、选用抗病品种。

3、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不要与雨季相遇。

4、发病后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受害程度。

5、必要时往穗部喷洒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用药50~75mL,对水75~100L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

6、在干旱缺水地区每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g制成药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治玉米穗腐病,防效80%左右,同时可混入杀螟丹粉剂等杀虫剂兼防螟虫。

.玉米干腐病[图1] 玉米干腐病病苗[图2] 玉米干腐病病粒玉米干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3]图[[图4] 玉米干腐病病穗症状该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被有些省市列为检疫对象。

东北发生重,江苏、安徽、四川、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都有发生。

玉米地上部均可发病,但茎秆和果穗受害重。

茎秆、叶鞘染病多在近基部的4~5节或近果穗的茎秆产生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色大型病斑,后变为灰白色。

叶鞘和茎秆之间常存有白色菌丝,严重时茎秆折断,病部长出很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

叶片染病多在叶片背面形成长条斑,长5cm,宽l~2cm,一般不生小黑点。

果穗染病多表现早熟、僵化变轻。

剥*****叶可见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缩,苞叶和果穗间、粒行间常生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

病果穗变轻易折断。

严重的籽粒基部或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散生很多小黑点。

纵剖穗轴,穗轴内侧、护颖上也生小黑粒点,这些症状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症。

Diplodia frumenti引起的干腐病症状与D.zeae和D.macrospora引起的干腐病区别:前者在籽粒、穗轴上均产生暗褐色菌丝体,严重时整个果穗变成黑色,籽粒内充满变黑的组织和菌丝体,其中还埋生黑色分生孢子器,同时茎秆的髓部也变黑,果穗基部最易受害。

茎秆受害则以下部的节和节间发生较多,后期病部纵裂,分生孢子器突出。

病原Stenocarpell maydis (Berk) Sutton称玉米狭壳柱孢和S.macrospora (Earle)Sutton称大孢狭壳柱孢及Diplodia frumenti E11.et Ev.称干腐色二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干腐色二孢菌的有性态为Physalospora zeicola Ell.et Ev.称玉米囊孢壳。

玉米狭壳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径150~300um,产孢细胞(10~20um)×(2~3um);分生孢子隔膜0~2个,大小(l5~34um)×(5~8um)。

大孢狭壳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径200~300um,产孢细胞(8~15um)×(3~4um);分生孢子0~3个分隔,大小(44~82um)×(7.5~11.5um),着生于玉米茎个排成双行,椭圆形,无色单胞,8秆、种子及叶片上。

于腐色二孢子囊壳黑褐色,子囊孢子.大小(20~23um)×(6~9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

翌春遇雨水,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

玉米生长前期遇有高温干旱,气温28~30℃,雌穗吐丝后半个月内遇有多雨天气利其发病。

防治方法1、列入检疫对象的地区及无病区要加强检疫,防止该病传入。

2、病区要建立无病留种田,供应无病种子。

3、重病区应实行大面积轮作,不连作。

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以减少菌源。

5、药剂防治。

(1)播前用200倍福尔马林浸种1小时或用50%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

(2)抽穗期发病初喷洒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重点喷果穗和下部茎叶,隔7~l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corn smut亦称玉蜀黍黑粉病。

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所致的玉蜀黍病害,侵害地上部分。

早期呈现白色菌瘿,稍後菌瘿破裂释放出数十亿黑色孢子,侵染其他植株,病株常变形。

此病在温暖气候条件下为害最烈。

孢子能在土壤内及玉米残茬落叶内越冬,危害翌年作物。

.症状特征及原因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

该病菌可侵染玉米幼苗、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分生组织,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瘤状物。

病瘤初为白色,内部亦为白色,肉质多汁,迅速膨大后逐渐变黑,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

雄穗上部分小花受到侵染,则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常数个病瘤挤在一起,穗轴上生病瘤后,引起穗轴屈折,呈各种畸形。

防治依据及方法(1)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

(2)玉米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播种前,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堆沤有机肥要经过高温发酵。

(3)挢病田实行2~3年轮作,加强肥水管理,特别是抽雄前后不要受旱。

去雄前摘除田间病瘤。

玉米黑粉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危害玉米穗部的真菌病害。

常见的种类有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

其中瘤黑粉病遍布在世界各玉米产区,在我国也有广泛分布。

当黑粉菌侵染玉米植株的腋芽、叶片基部、雌雄穗等具有分生能力的地上部分后,会随着上述各个结构迅速生长,在侵染部位形成大大小小的病瘤。

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

过一段时间后,病瘤表面变暗,略带浅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

由于黑粉菌菌丝扩展距离不大,基本上是局部侵染,如果雌穗上半部出现病瘤,其余部分还能够结实,这一特征是黑粉病与丝黑穗病的主要区别。

防治上述病害的主要措施是:选育抗病良种;清洁田间和实行轮作,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药物防治,如用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等杀菌剂拌种、浸种或药土盖种等。

玉米(瘤)黑粉病由玉米黑粉菌侵染引起。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

感病组织肿大成瘤。

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

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1-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

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患玉蜀黍黑粉病的玉蜀黍可达15厘米。

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

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产生病瘤,其他仍能结实。

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种子带菌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