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可持续发展

浅谈可持续发展

浅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大致归纳如下:
1.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 年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 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 ·巴比尔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皮尔斯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斯帕思认为:"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 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 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 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 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 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 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 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 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三大原则
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

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

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

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
经济发展方面。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万亿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6大贸易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社会发展方面。

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

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

各地区、各部门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各级各类规划和计划之中,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但是,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行动步伐有所加快。

我国应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抓住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成功召开的契机,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障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进一步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一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

不仅要调整需求结构,要把国民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
大内需的基础上;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我们要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更重要的是要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能永远老是依赖物质要素的投入,而是要把它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和管理的创新上来。

[4]
二是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还是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个基本国策,在全社会的各个系统都要推进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4]
三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叫代内平等,它实际上讲的是人的平等、人的基本权利,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围绕以民生为重点来加强社会建设,来推进公平、正义和平等。

四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际上很多不可持续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科技的突破、科技的创新。

[4]
五是要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样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要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的责任制,保障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

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成为21世纪世界面对的最大中心问题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延续,并成为直接参与国家最高决策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相信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一定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速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的国家和人类社会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更加繁荣美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