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画面剪辑中的一些规则

第七章画面剪辑中的一些规则

1、眼镜 2、头部动作 3、前一镜头无落幅
景别的组接:
景别:画面中表现出的视域范围的大小。 不同的景别 —— 传达不同性质的信息 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
正确把握景别的变换,首先要了解不同景别 及其组合在表达意义中的作用。
远、全、中、近、特 —— 表意功能?
全景
中景
特写
这组镜头缺乏什么?
组接时,景别的变化:
B. 对镜头运动 a. 动接动 若前一镜头无落幅,下一个镜头则无需起幅; b. 静接静 若前一镜头有落幅,下一个镜头必须有起幅。
C. 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的组接 静接静 a. 固定镜头 + 运动镜头(有起幅) b. 运动镜头(有落幅)+ 固定镜头
组接时,注意运动镜头的方向、速度、幅度、情绪。
What’s wrong ?
即:在轴线一侧范围内设置摄影角度(机位) 这是构成画面空间统一感的基本条件,,
遵守规则,就不致在画面上造成方向的混乱。
轴线规律是保证空间统一感的一条规律。
如果是越过轴线所拍摄的镜头,都将 破坏空间的统一感。
称为“跳轴”或“越轴”现象。(镜 头超越轴线一侧的界限)
越轴(Cross Axis)拍摄,导致画面 中主体位置、方向的混乱。
如何“合理”越轴?
1、借助场面调度 (1)让人物运动跨越轴线 (2)移动摄影机使之越过轴线
2、加间隔镜头(过渡镜头) (1)中性运动方向镜头 (2)同一主体物特写(无明显方向特征) (3)通过大动作剪接点越轴
3、借助人物视线 4、全景再次交代视点
a-b
a-c
由零方向(中性方向)产生运动的连续
Hale Waihona Puke 相连的两幅画面中主体处于相反的 位置,是为了使内容之间建立起一种逻 辑关系。
虽然视觉注意力产生了跳动,但这 种逻辑关系造成一种心理平衡,形成一 种整体上的连续感。
相连接的两个镜头画面的主体,处于:
相同区域(视觉重心重合) 相反区域(建立逻辑关系) 相邻区域
2.方向的匹配 动态或静态屏幕方向的和谐
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会搞错运动的方向, 这是因为:(1)有环境作参照物; (2)有视点转换的心理依据
在影视屏幕中,反映在屏幕上的运动
摄影机的位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6
4
5
3
2
1
6
4
5
3
1
2
屏幕上主体的运动
分:
横向运动(左右) 垂直运动(上下) 斜向(对角线) 弧线
由于画框存在
运动的方向性
运动物体 + 摄影角度(机位)
1、位置的匹配:
主要指两幅画面中的主体在组接到一起 时,要相互协调,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之 中。
(1) 一般来说,对同一主体或同类物体,
对人物的对话和活动,在同视轴变换景别 时,以及在运动物体变换景别时,主体应 尽量保持在画面中大致相同的位置上。
两幅画面的主体处于相同的画面位置, 在画面转换时,主体呈重合状态,视觉注 意力从前一镜头自然过渡到下一镜头,通 过视觉注意力的固定位置造成视觉的连贯 感觉。 注意:
视觉因素的变化幅度大小与视觉感受的强弱 是一个量的正比关系。
创作时,根据不同的目的去控制变化的幅度 是建立连贯的基本方法。 流畅平缓:控制视觉因素的变化幅度(有机地、
和谐地变化,形成视觉的连续感) 震惊、突变:扩大视觉因素的变化幅度
遵守镜头组接中的一些匹配原则: 即指上下镜头中人物的位置、动作、视 线应该统一或呼应,以保持视觉上的连 贯和符合生活中的心理感受。
* “跳轴”:画面中主体的运动方向或视线
方向无缘无故改变了,引起观众理解上的混乱。
遵守轴线规则(包括越过轴线方法)是保 证镜头衔接顺畅的基本条件,是获得正确的空 间结构和空间顺序的方法,是使观众正确、清 楚领会场景内容的一种手段。
拍摄时,在运动物体的同一侧设置机位; 编辑时,正确把握轴线和校对拍摄时的跳 轴错误。
镜头剪接中的匹配原则是有两个因素 决定的:
——电视画面的特性、人们的生活逻辑
镜头组接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合乎逻辑 二、匹配原则
(两幅画面在连接时要具有一种和谐、对应的关系) 位置的匹配、方向的匹配、运动的匹配
其它视觉因素的合理过渡
(景别、主体运动速度、镜头运动速度、 镜头运动技巧、色调与亮度等)
一、镜头组接必须合乎逻辑
叙事性的剪接,景别过渡要自然合理,
景别变化要明显 受
平稳、流畅的视觉感
相同景别组接在一起
产生跳动感
拍摄同一对象的两个相邻镜头, 1、景别必须有明显变化 2、景别差别不大时,必须改变机位/角度 3、不准同景别相接 尤其:全景 + 全景 中景 + 中景
顺切:两镜头间主体方向、速度、屏幕内外地点、 色彩及大致矢量强度都具有连续性。
第七章 匹配原则
镜头组接需要解决的问题: 1、转换镜头,并使之连贯流畅; (1)逻辑上连贯 (2)视觉上流畅
2、创造效果,创造新的时空关系和逻辑关系。
电视传达的艺术含义有两个因素:
叙事因素
造型因素
视觉因素
(屏幕造型) —— 构图、色彩、运动、
节奏、剪辑……
非视觉因素
—— 语言、音响、音乐
表现为视听一体化的综合,创造着屏幕的世界。
不顺畅的切换:主体运动方向突然改变,而景别变化不大
景别相差太大——主体不连续
其它:
影调与色调的过渡平稳
镜头运动技巧的变化
总之, 逻辑上 视觉上 听觉上
合理转换,自然、和谐地过渡。
为观众提供正确认识物体运动的视觉形象。
运动方向的匹配 物体朝向或人物视线方向的匹配
轴线: 被摄主体的朝向/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两
个以上静态主体每两者之间联系构成的一条假想 的线。
方向轴线 运动轴线
关系轴线
运动轨迹(可以是曲线)
规定:
根据导演的场面调度, 在同一场景中拍摄相连的镜头时,为保证 被摄对象在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 摄影角度的处理要遵守轴线规则。
屏幕上运动方向:
不变的方向:一系列镜头中主体朝同一个方向运动,
以表示其明确的运动方向感;
相向或相反的方向:表示实际运动的物体向相对的方
向或相反的方向行进。
垂直的方向(中性的运动方向/Z轴方向):表示 运动着的主体面向/背向摄像机运动,它可以与 任何运动方向的场景进行切换
镜头组接时,
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 (轴线规则)
正确把握摄影机运动的衔接规律 表现鲜明的节奏效果
“动接动,静接静”(原则) —— 剪接点上主体与摄影机的运动状态 必须保持一致。
1、接动作 2、固定镜头与固定镜头相接 3、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 4、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
A. 对运动的主体 a. 动接动 如果前后两个镜头,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 连贯的,可以用动作接动作。(分解法、错觉法) b. 静接静 如果前后两个镜头的主体物运动是不连贯的或它们 中间有停顿的,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 个镜头的主体做完一个完整的动作停下来后,接一个 从静止开始的动作。 人物动作要有落幅和起幅!!
一般来说,在创作中人们容易注意的是叙 事表意因素,而造型因素是叙事基础。
事件的发展 人物的活动 作者要表达的观念和思想 都以造型因素作为承载体
—— 以画面为主,提供视觉感知与美学价 值。
通过屏幕, (1)让观众了解画面内容 (2)了解事件环境与进程 (3)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
观众只能从屏幕上了解过程的真相,并与 之发生情感关系。
利用人物视线建立方向的连续
利 用 特 写 越 轴
双人轴线
“Z”轴
关系 轴线
“Z”轴
关系 轴线
全面的镜头准备:关系轴线的景别+“Z”轴景别
关系轴线 “Z”轴线
3.运动方式的衔接
从剪接的角度,
构成屏幕运动的因素
主体的运动 摄影机的运动 剪接率
要达到运动的连贯, —— 正确把握主体运动衔接的规律
要有意识地造成画面景别的明显变化
What’s wrong ?
1、眼镜 2、头部动作
(2) 一般来说,在两种有明显对立冲突因素的主
体出现时,在两个有对应关系的主体——如 谈话的双方、讲演者与听众、动作者与动作 对象等——在交流时; 在一个主体明显从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去拍 摄时,主体应置于画面的不同位置上。
1、符合生活的逻辑
依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空间关系和事物之间 的相关性去结构镜头。
表现: 1、时间的连贯 2、空间的统一 同一空间统一,相似空间统一 3、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对比关系、平行关系
2、符合观众观看作品时的心理逻辑 3、符合艺术逻辑
二、匹配原则
(两幅画面在连接时要具有一种和谐、对应的 关系) 1.位置的匹配 2.方向的匹配 3.运动的匹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