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刘嗣传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
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
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
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
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
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
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
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在后足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坐,前腿膑骨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腊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肚皮绷紧,好像一在块石头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溅物很高。
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这时是力由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脊骨、膻中,再经肩井布于两膊,达于手指。
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好对准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处,如激光冲射出去,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
发劲时必须做到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后腿蹬,脚趾抓地,上下相随,完整而富有弹性,即将全身所蓄之戏一呼即出,由脚而腿而腰至于肩、肘、手,疾似电掣,三节齐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后,我们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锻炼时,就必须遵照上述原理,反反复复多次练习,由运劲、发劲,节节贯串地把刚劲练熟,有意识地整体行动。
学发劲也吊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随必所欲。
太极拳除适时的刚发外,更多的是以小力胜大力,以慢胜快。
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刚过程也就是一种灵活、轻便、敏捷而力整的内劲的体用。
固然这种内劲力度不一定要强大于对方之力,甚至比对方力小,但运用太极原理和技巧,可以击倒对方而达到制胜之目的。
太极拳手与对方接手时,总是先用比对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后顺着对方力的方向粘化。
这样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对方之力,运用合力来打击对方。
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对方。
通过极为灵敏的反应,用手缠丝,臂腕转动、滚卷,粘随上对方拳脚,顺其力进身。
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转脚,在对方刚猛、短骤之力将尽时,我迅速发力反击。
反击时,我迅速发力反击。
反击时的特点是大接触对方身体后开始伸臂发劲,而发劲则是在与对方相接触时刻制敌,力不是瞬间快发快收,而是要使对方身体产生倾斜换重,这种柔运骤发随即柔运的特殊劲力能使对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
与此同时自身是以分清虚实和重心偏移不来产生偏心力矩作为力量源泉。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虚实一定要掌握分寸,虚实变化产生重心移动这是产生动力的基础。
上面所述的前弓后蹬发劲要快,始终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这样就是靠两脚的移动,随时地变换虚实,并协调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证身体平衡和偏心力矩打击对方。
培养太极拳内劲是平时日积月累不断地锻炼而逐步提高的,具体训练方法是中各自师传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成功经验,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学原理,先从盘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与呐劲的直接关系,认识它们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再花时间下气力,按照上述体会,遵循太极拳法则,选择个别动作,逐个逐个认真练习,练出功力来,切莫囫囵吞枣。
现流传陈发科先生所传的缠丝抖劲就有三千多个动作,相传张三丰之徒“武当七子”之一的宋远桥之后人所承袭的太极拳法是一个架式一个架式地单独练好,不像现在的一套流水线套路,世称“三世七”。
这都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的训练水平。
同时,加强推手练习,多做发力训练,把太极拳技艺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再说太极脚祝大彤笔者曾于1997年第二期《中华武术》刊发短文《话说‘太极脚’》,引起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有的拳友仍有疑问,现以此文作为回复。
其根在脚其病在脚拳论明示:“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传统太极拳十分注重脚下根基的训练,从初始习练就要打下牢固的筑基功。
练拳光练两只拳、掌,忽略脚下的修炼,努了劲,也只练个半截拳。
一套杨禹廷83式传统太极拳,脚下便有二十几个步型,名为太极拳,而拳(捶)的动作不多,有上、卸步搬拦捶、撇身捶、肘底捶、指裆捶等11个捶式,掌型多于捶。
83式拳以阴阳分为163个阴动,163个阳动共326动,从起式到收式脚下326次阴阳变化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少一个变化脚下便出现双重,双重为病。
拳论提醒我们:“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练拳双重,周身能畅受阻,技击只有失败。
双重为阴阳变化之过渡,仅仅瞬间即逝,停留为病,为致命之病,明理的拳家绝不能带“病”修炼。
中正安舒立柱式身形太极拳脚之运用,离不开方向和方位,为什么太极大师杨禹廷如此关注对脚的训练呢?因为脚是根,太极拳离开根就什么也不是。
我们在社会上看练家打太极拳,有时看着不舒服,有不协调的感觉又说不清楚,练家本人有时也会感觉到动作别扭,心里有不畅感,不细细检查又难以发现。
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脚的方向和方位的问题。
谈到方位和方向,不能不提到京城吴式太极拳掌门半个世纪之久的杨禹廷,其“立柱式身形”是他在教学上的重大改革,使习练者大大地克服了双重之病。
他将传统教拳的四正位和四隅位以外接圆勾画成一个圆形的“八方线”图。
左右脚,哪个脚是重心,便是实脚,脚下便是八方线中心点。
方向方位清楚,虚脚的位置也明白,行功练拳,东西南北方向明白、准确,不偏不斜,从中心点盘架子,人处于中央位置才有可能利用空间,随拳势发展而发展,随拳动作变化而变化,布局周密,照顾到四面八方。
练太极拳把握中正安舒,将拳盘得轻灵圆活,脚下的方向方位是十分重要的。
这便是符合太极拳拳理拳法要求的太极脚。
脚下的尺寸关系着身形的中正安舒。
社会上有人练拳,脚下没有准确的方向,也没的按照太极拳拳理规范的位置用脚。
这次练拳脚尖朝向西南,明天足尖又向着正南,方向不清,方位不明,严重影响手的位置,谈何中正安舒?身形不正又怎么能作到轻灵圆活?立柱式身形不会出现方向和方位偏斜的弊端。
脚下的尺寸是十分严格的,坐步的实脚在中心点,尾闾“坐”在原足跟的位置,膝不过大趾趾甲根,也就是足尖、膝尖、鼻尖的三尖相对。
“抱七星”实手的大指遥对鼻尖,虚手在臂弯,虚脚出在实脚的一侧1/8处,保证了脚与顶的中轴线,这是科学的立柱式重心,也就是立柱式身形。
这样重心位置在变化中有严格的尺寸要求,绝对的保证身形的中正安舒。
阴阳虚实脚下变化拳论要求练家要注意阴阳变化,拳论云:“变转虚实须留意。
”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
说到底练拳、技击中的阴阳变化在脚下。
也许有人质疑,练拳时脚下来得及进行阴阳变化,技击中双方变化多端恐没有时间注意脚下变化。
这种疑问可以理解,但敬请放心,在任何千变万化之中,周身总体阴阳变化仍然在脚下,不可能在任何别的部位。
因为你每天练拳早已习惯脚下阴阳变化,习惯成为自然,无须再去想用脚去变化阴阳。
每天练太极拳在动静、开合、虚实、阴阳中训练自己的感觉,日久达到在任何非常状态下,脚的阴阳变化运用自如。
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
”太极拳讲究阴阳,没有阴阳就不是太极拳。
因为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庄哲学,源于《易经》之阴阳变化。
太极阴阳是拳之核,是拳之魂,是拳之母,太极拳之特性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
太极功夫始于足下习练太极拳不是件容易事,要改革平常的动作行为,手脚结合,“上下相随”,要真正在脚上下功夫。
我们的脚由脚掌、脚后跟、脚趾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