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寿险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初探(doc 6页)
新设寿险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特点及问题初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作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保险市场不断扩大,2008年,全国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是1980年的2100多倍。
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2008年末,保险市场主体已达130家,我国已初步建成多种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并存的保险市场体系。
作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寿险企业,企业风险管理极其重要。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寿险企业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
几乎所有寿险企业均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新设寿险企业亦是如此。
与成熟同业相比,新设寿险企业有其自身特点,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笔者就新设寿险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初探。
全面预算管理定义:企业对未来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全面预测后,整合各方面信息,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与企业行为规划,并各项对制定、执行、结束全过程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不断修正。
以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一、与成熟同业相比,新设寿险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一)新设寿险企业往往公司战略目标变化频繁、不明确。
目前我国新设寿险企业较多采用股份制、中外合资等形式,股东背景较复杂,对寿险企业管理理解不尽一致,容易出现:大股东间权力争夺,导致董事会要
目前寿险行业人才仍属于短缺状态,新设寿险企业为在短期内打开市场,较多倾向同业引进。
新设寿险企业自身企业文化尚未形成,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尚在磨合适应,后备力量正在培养、培训。
在充满诱惑的市场上,企业为降低员工流动、留住优秀人才方面,耗费了大量预算资源。
二、新设寿险企业上述特点容易引发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明确企业发展和经营战略,采取相应全面预算管理政策。
明确公司经营战略。
各方股东在设立寿险企业前,必须对保险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对拟任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测评,各方意见进行充分沟通,对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避免因设立后企业出现内部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和经营战略不明确或变动频繁。
高级管理层需在严峻、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系统分析市场风险和监管风险,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采取最有利的发展战略,如:“迅速布点,抢占先机,抢占市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等等。
具体在各种经营战略上,也可采取各种不同的组合,如:差异化产品设计和功能、差异化营销手段和渠道、差异化服务、利用股东资源和品牌优势等等。
企业发展和经营战略确定之后应避免频繁修改。
依据企业经营战略,拟定相应全面预算管理政策。
目前,我国寿险产品费率还没有市场化,同类险种价格差别不大,产品同质化严重。
大部分新设寿险企业,采用“差异化服务”作为自己经营战略。
力争通过优质服务和高附加值服务,与同业相区别,通过树立服务品牌优势来赢得市场。
遗憾的是这些企业中,有些并没有根据此经营战略制定正确的全面预算管理政策。
“差异化服务”、“高附加值服务”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建立KPI标准,客户服务预算资源无法
得到保证,在客户数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客户服务资源迅速稀释,客户服务质量下降,引发客户不满,以至客户对公司服务能力产生怀疑,致使保单续保率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大批量投诉和退保。
如公司无法及时做出有效调整,一旦企业品牌形象受到严重影响,业绩将大幅下滑,企业后续发展受阻。
新设寿险企业必须明确战略目标,战略目标须具备前瞻性、可行性、稳定性。
在制定全面预算管理政策时,必须将企业战略实现放在首位,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相应预算管理政策,并切实执行,以实现企业预期战略。
(二)充分考虑寿险企业盈利期较长的特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将现金流量预算作为重中之重。
部分新设寿险企业,对盈利期盲目乐观,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没有充分考虑现金流量因素。
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地域扩展,不断设立二、三级分支机构;另一方面为短期内赢得市场份额,主要依靠银行销售为主渠道,以投资型产品为主打产品,往往最终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偿付能力不足,企业难以为继的情况,企业面临增加资本金的压力。
若股东方对此估计不足或受金融危机拖累,无法及时补充资本金。
只能通过非理性的削减营运成本、关停合并分支机构、出售股权引进外部投资者等方式进行自救,有些企业甚至强行要求内部员工投资入股。
“七年之痒”的悲剧不断上演。
作为股东方及管理层,必须充分考虑到寿险的长期性,对企业的盈利期做出客观的预期。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必须将现金流量预算作为重中之重,科学、客观的预测企业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并据此合理的安排、处理现金收支、资金调度,保证企业现金正常流转及相对平衡。
(三)预算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平衡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避免失衡。
保险原理基于大数法则,只有保险标的足够大,才能有效分散风险,企业才能盈利。
部分新设寿险企业股东对盈利期耐心有限,对企业期望较高,企业高级管理层担负着巨大的业绩压力。
“一切为了保费”、“先做大,后做强”,在这些指导思想下,企业经营重业务拓展、轻内部管理,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企业长期发展。
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往往无法有效平衡预算资源,过度关注预算资源在短期内的产出能力。
如:在销售渠道上选择银行保险渠道、产品设计时主要以投连险、分红、趸缴型险种为主、不惜血本提高代理人佣金比例(特别是首年佣金比例)、激励方案诱导代理人自买保单,销售误导,等等不合理现象。
从短期来看,企业保费收入迅速膨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代理人人数及代理人收入普遍较高,但表面繁荣的背后是渠道的不确定性、保费的非持续性、团队的不稳定性。
单位收入耗费成本较高,承保利润低下,竞争能力弱化。
作为新设寿险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必须始终将企业战略实现放在首位,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以企业发展的可确定、可持续、稳定为原则,性均衡各方面预算资源配置。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引导公司管理层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面前,做出正确决策。
避免逐大流,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企业长期发展,最终导致身陷“大众化”泥沼。
(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提升人力资源预算管理地位和管理方式。
新设寿险企业在创建初期,为迅速打开市场,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往往通过高薪、高职、股权激励等方式,企业为之耗费了大量现实与未来预算资源。
但众多人才引进后如何点亮星星之火,在同业的诱惑下,如何留住企业的优秀人才,企业需提升人力资源预算管理的地位和管理方式。
大部分新设寿险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往往以利润预算、销售预算、费用预算为主,人力资源预算仅作为费用预算中的一项,长期以来给予的重视不够,管理的方式单调。
相关部门往往按现实状况和预计人力增减及薪酬递增水平,简单编制预算,实际执行时,面对时刻变化的市场环境时,企业应对能力不够,如:新开辟市场、渠道,受人力预算限制无法迅速抢占先机;关键岗位人员突然离职,企业无预算资源进行吸引、挽留;简单的薪酬递增体制,导致有潜力的员工丧失工作激情等等。
个别企业人力资源预算管理与人力政策相脱节,人力资源预算游离在考核范围之外,成为摆设。
新设寿险企业更需要优秀人才的积累、更需要优秀经验的积累。
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应充分考虑人力资源预算管理的特点,将其单独管理,提升人力资源预算管理地位。
并且在编制、执行时,给予更多灵活性。
企业在实施各项人力政策前,需从全面预算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不能片面的关注直接效益,还需考虑间接影响,对于政策影响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