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什么?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归类于“第二轴发育障碍/人格异常类别B”,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 德国皮沙尔特最早提出“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等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逐渐被“反社会人格”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超过18岁才能够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 有这种障碍的个体的突出点是行为具有悖德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之心,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反社会人格患者在初识时,往往予人聪明、人缘佳的印象,但实际上他们会残酷无情的利用他们身边的人,以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的社会化不足,因此缺乏对人、社会、团体的认同与忠诚。
二、临床现象 1、良心发展不足 患者无法接受或了解道德的价值,严重的缺乏良心谴责,所以不会因不道德行为而焦虑或有罪恶感。他们甚至会轻视那些被他们利用的人。而且受到被利用过的人指责时,不会感到内疚和不安,更会愤怒、反驳及责骂他们。 2、不负责和冲动的行为 患者很少为未来长期的利益考量,所以倾向于在短时间内寻求立即的满足,也较为难忍受例行性或过于复杂性的事物。而有需要时,可以暂时跟随社会一套行事。 并且他们对自己的冲动行为并无法给出充分合理的解释。 比方说, 在完全没有必要撒谎的情况下或者撒谎并无法给他们带来任何利益的时候,又或者即使谎话很容易被揭穿的时候,他们还是会选择撒谎。另外一个例子,当心理学家研究有反社会型人格异常的罪犯时,他们对于他们的罪行只能给出非常表面直接的解释,例如说,当问为什么要抢劫的时候,他们的回答通常都是‘因为他们有钱而我正需要钱’。 3、善于利用他人 患者看起来幽默、乐观、讨人喜欢,容易解除别人的武装。似乎对别人的需要和弱点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擅长辩解与说服别人。 4、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虽然患者容易得到他人的友谊,但因为他们的以自我中心与不负责任,让他们难以维持一个真正且良好的关系。他们欠缺同情心、感激和悔意。他们也是不忠实和不负责的伴侣。他们对于重要事件缺乏一定的情感反应。
三、反社会人格的16种人格特点(克莱克里《正常的银面具》) 1、相貌智力均在中等以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常使人产生好感。 2、 不带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思维并不紊乱,也没有幻觉与妄想现象。 3、 不带有焦虑症与情感障碍的症状,情绪既少焦虑,也少激动。 4、 对人对事既无责任心,亦无义务感;因此,在言行上无法取信于人。 5、 缺乏坦诚气概,予人以虚伪印象。 6、 知过而不思悔改,且无羞耻之心。 7、 所表现之侵犯别人的行为,事先并无明确动机或计划,多系起于隐蔽性的冲动。 8、 缺乏是非善恶判断能力,不能从失败经验中获取教训。 9、 极端自我中心;在损害别人利益以满足起私欲之后,不肯对人回报,甚至不愿付出应有的亲情与爱意。 10、 情感冷漠而缺少变化,不似常人般受外因感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情。 11、 缺乏领悟能力,不能见贤思齐,不能从别人的榜样行为中学习改变自己。 12、 虽不关心别人,却强烈需要别人的关注与信赖。 13、 常在幻想状态下对人表现恶作剧行为;以粗鄙丑陋的言行惹人厌恶。尤以酒后为然。 14、 不显示有自杀倾向。 15、 在两性关系上,纯以自我满足为出发点,与异性交往从不认真,从不向对方付出真心与爱情。 16、 生活无目标,无计划,也无方向;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对其自身幸福而言,都是一些自毁行为。 在上述特征中,尤以无道德之心、无羞耻之心、冷酷无情最为严重,一旦有这种倾向,往往会表现为偷窃、流浪和对抗等行为,如果任由其发展还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四、产生原因 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人,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一致等恶劣榜样造成的。
五、治疗方法 1、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刻意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 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3、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人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 4、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六、护自己的13条法则(《小心,无良是一种病》)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人就是没有良心。 2、在自己的直觉和扮演某个角色(教师、医生、领袖、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的人之间,选择听从你的直觉。 3、事不过三。考虑跟一个人建立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所负的责任。 4、质疑权威。 5、.提防拍马屁。 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的看法。 7、.不要跟他们纠缠不清。 8、保护自己不受伤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跟他们接触或是沟通。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成是其他理由.而同意帮反社会,格者隐瞒他的真实性格。 12、保护你的灵魂。 13、好好活着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七、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之案例 1、河南洛阳李浩性奴案 2、案例二:
阿龙是个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在一家事务所工作,他也爱好文学,虽然多年奋斗,却没有很好的收成,平时显得闷闷不乐。
28岁了,早该是结婚的年龄,可阿龙谈了几个总是不欢而散。究其原因,原来他有一种“洁癖”,他要找的姑娘必须身上一个污点都没有。。
阿龙一次次的失恋,使他的心态和人格发生了障碍。 当年6月上旬,阿龙躲在一家属楼上,见一个衣着华丽的妇女从楼上经过,他捧起摆在楼道上的一盆仙人掌向该妇女扔去,虽未砸中,但破碎的花盆碎片将该妇女的腿部打伤。
中旬,他在火车站尾随一女青年至某立交桥处,抓住该女青年,用手术刀将其脸上划了两刀后逃走。
下旬,他遇到两名衣着时髦的妇女,夺过妇女手中刚打满开水的热水瓶,两名妇女均被烫伤。
7月的一天深夜,他从一条街上经过,路遇刚从舞场出来的一名青年妇女,该女衣着俏丽,他便尾随至某立交桥口,抓住该妇女后用手术刀在其脸上划了两刀后逃走。 8月的一天夜里,三位女工下班回家,正巧遇上骑着摩托车的阿龙,阿龙突然举起一支玩具洒水枪向三名女工喷射,并迅速疾驰而去,洒水枪中射出的是浓硫酸,三名女工均受轻伤,其中一个脸部多处灼伤。
接着8月和9月阿龙用同样的手段作案多起,受害者均为年轻漂亮、衣着入时的青年妇女或女中学生。
阿龙承认,他憎恨一切女人,尤其是年轻、风流、漂亮的女人。有一种很强的报复心理。
阿龙被逮捕了,关进了看守所,在看守所里,他与前去看他的心理专家有这样一段对话。
心理医生:“你怎么回事,怎么会干出那样伤天害理的事?” 阿龙:“丑恶!丑恶!这个世界太丑恶,太肮脏了。” 心理医生:“你说的丑恶,那只是世界的一面,世界上确有垃圾需要打扫,可是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可爱的、珍贵的东西的。你不这样认为?你需要一个心理医生。”
阿龙:“晚了。” 心理医生:“你对爱情太苛刻,许多方面都不符合人性。” 阿龙:“可我不能容忍,绝不能容忍。” 心理医生:“你能对我说,你是一个污点都没有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