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_教育法的性质和体系
(四)我国教育法的主要渊源
1.狭义的教育法 :法律
2.广义的教育法 :包括以上各个层 次的涉及到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 条例的总和。
与宪法相违背?
宪法有规定而法 律未规定?
案例:齐玉苓案
——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
1990年,原告齐玉苓与被告之一陈晓琪都 是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的初中学生,都 参加了中等专科学校的预选考试。陈晓琪 在预选考试中成绩不合格,失去继续参加 统一招生考试的资格。而齐玉苓通过预选 考试后,又在当年的统一招生考试中取得 了超过委培生录取分数线的成绩。
这是一个明朗化了态度,旧的《规定》第 三十条“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退 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在新的规定 里面没有了踪迹,这与其说是一个条文的 改动,不如说是一种权利的回归。我国的 《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是 我国公民协调婚姻关系的基本法。但是这 个“三十条”和这两部法例的规定是相抵 触的,。
又称法的效力渊源, 指法的创制方式和法 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 式。
(二)中国法的渊源
宪 法 行 中 章地 自 国 其
法律政央
方治际它
法规
性条条法
规章
法例约的
规和
渊
和单
源
地行
方条
政例
府
规
思考:政策是不是法的渊源
1993年颁布《中国教 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10年颁布《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 纲要(2010-2020)》
山东省济宁商业学校给齐玉苓发出录取通 知书,由滕州八中转交。陈晓琪从滕州八 中领取齐玉苓的录取通知书,并在其父亲 陈克政的策划下,运用各种手段,以齐玉 苓的名义到济宁商校就读直至毕业。毕业 后,陈晓琪仍然使用齐玉苓的姓名,在中 国银行滕州支行工作。
案例:齐玉苓案 ——“宪法司法化第一案”
齐玉苓发现陈晓琪冒其姓名后,向山东 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被 告为陈晓琪、陈克政(陈晓琪的父亲)、 济宁商校、滕州八中和山东省滕州市教育 委员会。
专题一 教育法的性质和体系
作为部门法的教育法
教育法的渊源
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制 度
一、作为部门法的教育法
(一)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
法律体系: 指一国部门法体系,即将一国现行的全
部法律规范根据一定的准则和原则划分为 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 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宪民刑行经诉劳军 法法法政济讼动事
王峥嵘因犯伪造国家 机关证件罪,被法院 判处有期徒刑2年,与 原犯的受贿罪数罪并 罚,决定执行有期徒 刑4年,
罗彩霞提出的赔偿经 济损失35200元和精神 损害抚慰金10万元的 诉讼请求并未得到法 院支持。
三、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制度
(一)学制 (二)义务教育制 (三)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四)教育考试制度 (五)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六)扫除文盲制度 (七)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原告诉称:由于各被告共同弄虚作假,促 成被告陈晓琪冒用原告的姓名进入济宁商 校学习,致使原告的姓名权、受教育权以 及其他相关权益被侵犯。请求法院判令被 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经济 损失16万元,精神损失40万元。
罗彩霞案
2009年3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05级学生罗彩霞发现,自己的身份证及 户籍相关信息被人盗用。经核实 ,盗用罗 彩霞身份信息的是其高中同学王佳俊。 2004年,湖南邵东一中考生王佳俊以同学 罗彩霞的名义进入贵州师范不能违反上 位法 下位法必须以上位 法为依据
法律的“金字 塔”==》
大学生结婚的法律问题
2005年教育部3月29 日颁布了修订后的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 规定》。新规定将于 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由原国家教委1990年 发布实施的管理规定 同时废止。
备受关注的“在校大学生结婚就退学”终于在新 规定中废除。这样的一个规定,立刻在各媒体包 括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据教育部学生司司长 林蕙青介绍,新规定删除了原《规定》中“在校 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 处理”的规定。学生能否结婚,根据《婚姻法》 和《婚姻登记条例》执行,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 意,学校不干预和不禁止,但并不等于教育部门 提倡在校学生结婚。
法法程与法 序社 法会 保 障 法
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
调整的社会关系 调整的方法
注意:
部门法(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不 同。 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形式。
宪法(constitution)
集中体现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还 体现在:《选举法》、《国籍法》、《特别行政区
基本法》等法律文件中。
民法(civil law)
集中体现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还体现在 《合同法》 《物权法》 《婚姻法》 《继承法》 《收养法》
教育法体现在:
(二)教育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不是第一层次的部门法或法律部门。
2.是一个交叉或综合性的部门法或法律部 门。
3.具有民法和行政法两个部门法的特征。
二、教育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的概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