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在看介绍疾病的书籍时,每当看到一个症状,便感到此症状立即发生在自己身上。
结果,他气喘吁吁,心脏狂跳,肌肉抽搐,觉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恐怕命不久已。
最后,当他绝望地合上书页,却看到所看的书是《马的疾病》,根本与自己不挨边,忍不住哈哈大笑,所有的病症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还好,他没联想到自己发马瘟。
很多医学病例证明,人的思想对人体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癌症病人,在不知病情的情况下,保持乐观心境,往往比医生预料的存活期多活许多年。
医学研究显示,人的潜意识以及自我暗示,会导致身体产生某些虚假症状,中国古语杯弓蛇影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譬如,一个结婚多年而没有生育的妇女,由于求子心切,通常会产生假孕反应:停经,做闷呕吐,乳房膨胀等等,而实际上她根本没有怀孕。
因此,由于恐艾而产生的许许多多的所谓症状,多数是由于自我暗示而产生的。
具体的情形大致如下:你因为感冒或上火之类的小毛病出现了一些诸如喉咙痛,淋巴肿大,牙龈出血,便秘,腹泻之类的症状,本来即使不服药,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可以在两周至一个月使病症痊愈。
然而,当你将症状比照HIV,心里自然产生了一个疑团,这个疑团导致你潜意识地自我暗示:我一定感染了。
此后,在自我暗示的支配下,你原本的症状延续了下来,你甚至产生了一些所谓的HIV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症状的存在不断加大你的疑团,不断加大的疑团进一步诱发症状,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医学上说的疑病症,是心理疾病的一种。
治疗恐艾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去做检测,然后看着“阴性”结果,每天早午晚三次,每次闭目静坐十分钟,静坐时注意呼吸尽量放慢,同时慢慢地对自己说:我没有感染HIV,我很健康。
一周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绝大部分症状不治而愈;坚持三周,你将会觉得自己比以往还要健康。
——心病还靠心药医,不妨试试。
为何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为什么明明没有任何疾病,却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对此,许律琴分析称,恐艾症患者往往整天处于恐惧和焦虑之中,在长期忧虑紧张的情况下,特别是长期神经紧张,极易引起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的紊乱,产生腹泻、口干、无力、抵抗力下降等症状。
“很多恐艾症患者对信息都有…滤过‟倾向。
他们往往将积极的、正面的信息过滤掉,将不好的信息照单全收,并且还夸大这些信息,不断强化自身的恐惧感。
”许律琴说。
从更深层面来分析,恐艾症其实是在逃避某些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移成躯体的症状。
个体在心理应激反应下,当情绪不能正常地从言语或行为方面发泄时便被潜抑下来,而以“器官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了躯体化症状。
这些症状是与外界交流的“语言”,他们用躯体化症状置换内心不愉快的情绪。
许律琴在治疗上面案例中的吴云时发现,吴云当时正处于升职的关键时期,虽然他做了很多的准备和努力,但是内心还是没有把握,而他从小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不允许自己出现失败,因此,他用对艾滋病的恐惧代替了对失败的恐惧,然后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将一些艾滋病症状与自己的感觉对号入座。
恐艾症需尽早进行心理治疗
恐艾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人们在怀疑自己患有艾滋病的同时会加强对自己的心理暗示,从而导致一些躯体化症状强化,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要想克服恐艾症,患者首先要有客观的态度,同时要积极的接受心理治疗。
“恐艾症患者及早进行综合心理治疗很有必要,但多数患者不认为这是心理疾病,早期一般不会想到接受心理治疗。
其实,通过心理治疗后,躯体不适症状会得到缓解或消失。
”许律琴说。
据了解,针对恐艾症,医生一般会先给患者做心理治疗,了解患者的认知偏差,帮助其客观评估自身状况,再适时开些抗焦虑药,用以缓解、排除患者内心的焦虑,进而帮助患者解除情绪困扰,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
在生活中,恐艾症患者可以将平时“担忧”的时间用来运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活,将注意力转移,如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多与朋友和亲人交流,培养幽默感,从而战胜消极悲观的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心理问题的缓解,因此,恐艾症患者应走出家门,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最好是自己感兴趣的,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文/本报记者周运来
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有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