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依山枕水的湘西民居 图2 秩序明确的湘西民居解读湘西吊脚楼[摘要]:湘西民居无论是在形态布局、与自然结合,还是在乡土文化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它不拘一格,生动活泼。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湘西民居吊脚楼的布局、形制等因素的解读,来研究湘西民居的特点,找寻它的建筑思想源泉,审视其建筑布局特征和形式,在新的时代里,结合现时的建筑潮流,给与其更深更广的生命力。
[关键词]:湘西 吊脚楼 民居1 引言在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中,湘西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居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它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
湘西地处边锤,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地城镇地势多山多水,风景独特,反映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和谐态度。
它们深受道家哲学思想—人与自然“契合’,反映在建筑上就是不求方正规矩,追求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再加上人文、乡土文化的润色,使湘西民居以自身的魅力得以延续下来,至今还受到建筑界的青睐。
2 湘西民居的布局特点湘西民居的布局十分有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2.1 体态自由、秩序明确湘西地区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形地势呈现出三维的空间特性。
基于这种特性,房屋多沿等高线排列,依山脉、河流的趋势和走向,而不强求座北朝南。
整体布局和单体形态均表现出不规则的自由倾向和多方位的空间特征。
除了自然的地形地势以外,路径街巷和邻舍也是构成自由多变的空间体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遵循自然、巧于取舍图3 错落有致图4 木架构吊脚 图5 吊角楼细部构造 利用地形高差组织居住空间,争取更多的可用面积由于地形和邻里的原因,地形平面常为不规则形,为争取居住空间,房屋则随地形曲折变化、寸土必争。
舍与让、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地形条件不仅使内部空间富于变化,也使住宅的外部体型参差错落,形成居住整体空间复杂多变的主要机制。
2.3 开合有度、公私分明 利用空间的转折来增加层次和私密性是特性之一。
室内外空间的分与合空间的分与合与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和地域气候,乃至社会秩序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湘西民居的堂屋常在正面全部开门,使堂屋与室外空间完全融合,有利通风采光,而房屋开窗较小,至于卧室一般不开窗,面积较小,光线很弱,有条件的仅在顶部设置很小的采光天井。
尤其是苗族,对光线要求不高,室内光线幽暗。
堂屋异常开敞,卧室极为封闭,家庭内部公私很分明。
3 湘西民居的典型 —— 吊脚楼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山间、水边随处可见,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
湘西吊脚楼又可以分为沿河型吊脚楼和坡地型吊脚楼,下面以沿河吊脚楼来解析湘西民居。
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
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
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
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
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
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图6 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图7 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民便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吊脚楼的建筑类型。
3.1 沿河吊脚楼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一、皆位于陡峭的河岸上,地景与房屋的关系基本一致。
陡峭的河岸常给人一种“险”、“悬”的不安全感,缺乏良好的维护条件,不适于人的居住。
但是,若无洪水的危害,这种“险”的地景,从此岸到彼岸由干河流和高差的阻隔作用,几乎不存在其它不安全因素。
况且视野开阔,又可向空间发展以争取居住面积。
从这种地景的“势”来看,从岸边伸挑出来的房屋与地景形成方向和尺度上的对比,不但没有使地景的势减弱,反而得到加强,可以认为是“地景的建构”。
在险地求得安生是沿河吊脚楼景观的“绝妙”所在,因而富有特殊的意境感。
二、错落有致的形态。
湘西吊脚楼的整体布局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在单体木构建筑的组合中,随着梯坡的变化、构架的起落、屋顶的高低错落,构成极具层次感和结构之美,气势恢宏的吊脚群楼。
三、基本相同的材料及构造技术。
吊脚楼的主体结构均采用木制材料,用穿斗排架的结构方式。
3.2 吊脚楼的布局形式沿河两岸的吊脚楼所有门户的朝向一律是“座山”的一面,而“面水”的一方是由吊脚承载楼板。
架立在梯坡或河里的木柱支撑走廊、井盖上的厢房,土家人叫做“笼子”,通常做子女的用房。
笼子是土家人民居建筑的重要标志。
笼子的造型随地坪变化和限制以及主人的意愿不同而显示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吊脚楼最基本的内部空间是连三间“一字屋”、“一正两厢”、“一正三厢”。
正为房,厢为屋。
正房通常不吊脚,厢房多在面水的一侧,也有分布在正房的一侧或两侧。
厢房可吊一头或两头,或两头都不吊。
而房和屋由于地坪的限制室内空间都较小。
然而,精小的间赢得大自然的空。
建造在坡岸上的单体吊脚楼利用其高低错落构成的楼下空间可以通风、隔热,还可以保证居室的私密性。
4. 吊脚楼建筑的形成发展图8 “诗”化的环境 图9 湘西居民生活方式美给人的感受似乎一定要有和谐要有秩序,人们善于用理性的思想去看待美的标准,用理性的原则去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当我们看到湘西的吊脚楼时,我们大家都认为它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而且是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美感、亲切感和愉悦感。
传统的美学法则显然不能说明这一点了。
湘西民居的建筑形式是很多样化的,这些建筑形式的产生都表现出了对理性构图原则的叛逆形式,即形式与空间的反秩序,这就是湘西民居的具体特征,吊脚楼也不例外。
湘西民居界面的复杂化正是对山地复杂生活方式的反应。
湘西的吊脚楼的产生应该从人的基本实践活动说起。
建筑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无论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物质产品,或者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因此,从吊脚楼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
一定的建筑形式和当地的文化是分不开。
凤凰吊脚楼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一个地方的建筑应该从文化入手,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而来的。
由于深受巴蜀文化、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故湘西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的特性同样也影响到建筑形式。
自然条件:土家聚居地大多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带,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冬暖夏热,加之很大部分地区是在盆地的边缘,更加剧了夏季的炎热。
以木构架的吊脚楼不仅进退灵活,适宜高低错落的地理环境,而且适宜这里的气温和气候条件。
“风水”学说:是我国传统且古老的环境设计理论和初级的环境科学,它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和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的探析,并视营造宅舍及陵墓选址和规划设计的们实用的学术理论。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等成为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显示出我国传统风水的美学情趣。
风水知识在武陵山区相当普及,从土家人选址建宅,整体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看到传统风水格局的应用。
他们尊崇“座山”、“面水”的风水习俗,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寒流,面水可以招迎夏日凉意。
沿河两岸建造的吊脚楼座北朝南或座南朝北,都有一座树木茂盛的主峰来作“龙山”,周围重叠的山峦构成环绕的空间,能“藏风聚气”。
穿城而过的小河成为两岸吊脚楼群与“龙山”的主轴线,形成左右两岸楼群的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
山泉汇成缓缓的流水又增加“气”的运动,所以,在建吊脚楼的时候会依循“扶弱图10 虚实对比 不扶强”及“虚”、“实”等空间观念。
“弱”是指地势低洼之处,吊脚楼常建于地势较低的一侧,是为求得整体空间环境的均衡。
“虚”和“弱”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人们认为河流、村口、街巷为虚,鬼神会“乘虚而人”,故正房临“虚”一侧需以吊脚楼来遮挡,以保证自家宅院不受鬼神之扰。
生活需求:土家人在寻找具有良好生态和美感的地理环境中,有效地将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得十分自然和谐调,透映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
起伏错落的木构吊脚楼群,流动的河水,丰富的山林资源,不仅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理想“生态环境”,而且建立了人与天、地的和谐性,保证了土家人生产生活的需要,如山泉汇流的河水,有利健康,同时促进水运交通商贸的发展和生活灌溉用水的力便;两岸河堤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茂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
在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力一面,注重与视觉艺术有密切关系的景观质量,同时重视与居住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环境质量。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还从别具一格的屋檐上表现出来,既重美观,又讲实用。
吊脚楼大多采用有顶无墙的出檐,檐下的柱廊、过亭,半露半掩。
这种结构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是用来防止飘雨对墙壁的损害。
吊脚楼设置一个有无墙的大出檐,檐下设置廊柱和过亭,可以阻挡飘雨对墙根和室内的侵袭,使主人居家惬意,也给过往行人和邻里串门提供避雨遮阳的方便。
同时,这种设计也很美观,大出檐加上半露天空的柱廊和过亭,使吊脚楼的外观变化多端。
外露的木柱与柱身间的白粉墙或烟色的木板墙配合协调,色彩搭配犹如丹青妙手所为,给吊脚楼凭添几分艺术情调。
民居作为当地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艺术等的集中反映,必然也包含设计者与建造者的哲学思想,阐述着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把握与理解。
湘西民居在空间上和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秩序与反秩序共存的特征,在建筑结构中体现出尊重人、尊重自然的思想,传统民居的场所精神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得以传递和延续。
5. 结语湘西民居建筑风格不拘于俗,自由活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它产生于民众生活,崇尚实用性、功能性,与民间风俗相结合,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技术易于掌握,巧用地方材料。
吊脚楼望虽然用材多是粗材庸木,但是一经修饰,就显示出特别的韵味,给人下美好的印象。
湘西民居无论在总体布局上还是细部处理上,都以最简洁的手法,创造出较高的艺术效果,使其获得根深源长的生命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独特而美丽的民居建筑必将为更多人所认识,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英文题目[Abstract]:All there are one'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overall arrangement , with combining naturally , native soil culture in th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of western Hunan, this text is to understand th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of western Hunan mainly through overall arrangement , structure , western Hunan of Diao Jiao Lou [Keyword]:Western Hunan Diao Jiao Lou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参考文献[1]何新闻湘西凤凰古城土家族木构吊脚楼与风水景观2003.5装饰[2]张玉坤李妹湘西吊脚楼2001.9小城镇建设[3]张良皋土家族文化与吊脚楼2000.1湖北民族学院学报[4]胡安明湘西民居的反秩序美2004.7规划师[5]李蓉湘西民居略考2002.3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6]黄金城罗振彪湘西土家民居聚焦2004.6小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