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婚姻家庭法

德国婚姻家庭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德国婚姻家庭法
篇一:婚姻家庭法
篇二:婚姻家庭法概述
第一章婚姻家庭法概述
【第一节婚姻家庭概述】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法定结合,形成了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

家庭: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构成的生活单位,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而发生,其性质和范围也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

婚姻家庭关系:以两性结合和血缘联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关系。

婚姻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特定形式——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婚姻家庭关系——婚姻家庭法律关系
功能——生物、经济、感情、教育功能等
【第二节婚姻家庭法】
婚姻家庭法的概念:是规定婚姻、父母子女及其他一定范围的亲属身份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以及基于上述亲属身份关系而产生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婚姻家庭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和与此相关的法律现象的科学。

其形成和发展是以婚姻家庭立法的逐步发展和婚姻家庭法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的。

婚姻家庭法的分类:
1、按调整对象的不同分为狭义的婚姻法与广义的婚姻家庭法
从总体上说,所有国家的婚姻家庭法都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

2、形式意义的婚姻家庭法与实质意义的婚姻家庭法
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
1、从调整对象的范围来看,婚姻家庭法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家庭关系。

2、从婚姻家庭法调整对象的性质来看,既有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又有婚姻家庭方面的财产关系。

婚姻家庭关系的本质是身份关系而非财产关系
依照现代家庭法学的观点,婚姻家庭法的规范内容可归
纳为三项:
1、亲属身份关系的变动
2、亲属之间的法律关系
3、对于婚姻家庭中的弱者之保护
婚姻家庭法的主要特点1、伦理性2、团体性3、习俗性4、强行性
婚姻家庭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婚姻家庭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的集中表现,是由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关系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三节婚姻家庭法编制体例】(p13)
瑞士巴霍芬《母权论》、美国摩尔根《古代社会》
乱婚制、群婚制(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
婚姻家庭法的形式渊源就是婚姻家庭法借以表现和存在的法律规范形式。

婚姻家庭法的地位:(从婚姻法历史发展看大致分为三阶段:)
1、诸法合体时的古代婚姻法
2、附属于民法的近代婚姻法
3、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社会主义国家婚姻法
4、回归民法又异于民法的我国当代婚姻法
诸法合体:
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受小农经济生活条件制约,以家族本位为特征,具有强烈的家法特征,以维护家长权、父权夫权为基本原则。

旧中国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和立法(本质、制度主要特征、立法主要特点)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摩奴
法典》、古《希伯来法》和《日耳曼法》、欧洲中世纪的寺院法等。

古罗马的亲属法——家父权(亲权)和夫权
欧洲中世纪各国的婚姻家庭法。

婚姻的还俗运动
近现代型的婚姻家庭法——以个人为本位
资产阶级国家婚姻家庭法
德国的康德提出了婚姻契约论
二大法系国家的婚姻家庭法变革:
拿破仑民法典在婚姻家庭法上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
成果——使家庭婚姻关系民事化,使家庭婚姻关系脱离了宗教的束缚——拿破仑民法典一个最突出的成就,但除此以外,拿破仑法典在家庭婚姻方面也是一个落后的法典。

当时的资产阶级国家婚姻家庭法落后的主要表现:
第一,夫妻不平等。

第二,离婚受限制。

第三,父母对子女享有很大的亲权。

第四,对非婚生子女的歧视。

婚姻家庭法的改革始于西德和日本这两个战败国。

日本首先改革的是民法亲属编和继承编。

改革主要表现在:
第一:取消了“家”的制度。

第二:取消了家督继承法。

西德家庭法的改革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英、法两国在六十年代以后才进行家庭法的改革。

英国1969年才公布了新婚姻法。

法国直到1975年才规定准许当事人自由离婚。

如何看待非婚生子女的问题在欧洲家庭法的改革上是
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对待非婚生子女,是封建思想与现代思想的严重冲突之点。

苏维埃婚姻家庭法。

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婚姻家庭法。

以苏联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苏联法学界对婚姻家庭法的地位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法是脱离民法独立存在的法律部门。

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对家庭关系性质的马克思主义认识,片面强
调婚姻家庭的阶级性。

第二:认为民法只是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法律,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不是商品关系,所以不能归属于民法范畴。

【第四节中国婚姻家庭法的演变】(p15)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的婚姻家庭立法
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在近代的延续
清末——1910年《大清现行刑律》
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
北洋军阀政府大理院的亲属立法
国民党政府民法亲属编——1931年《中华民国民法》
解放前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立法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地方性的婚姻条例——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家庭立法
1950年《婚姻法》的颁行和贯彻
1980年《婚姻法》对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发展
20XX年《婚姻法》的修正
婚姻家庭法在编制体例上是否应当并入统一的民法典
之中
在我国现行立法体例上,婚姻家庭法和继承法、合同法
等居于相同层次的法律地位,都属于民法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是,在民法的框架之下,婚姻家庭法在编制体例上是否应当并入统一的民法典之中,确引发争论。

从现代各国编制体例看,私法框架下婚姻家庭法有三种立法体例:
(1)大陆法系国家秉承罗马法传统,将婚姻家庭法编入民法典中。

因亲属编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立法例,即罗马式编制法与德意志编制法。

罗马式编制法是以继受《法学阶梯》的体系为特征,主要将民法分为人法和物法两大部分,民法典不设置总则编,将“亲属关系”、“私权之享有”及“能力”等事项规定于人事编中。

法国民法典将婚姻家庭中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一分为二,前者置于第1卷“人法”,后者规定在第3卷“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在债法总则与分则之间,插进“关于夫妻财产契约,以及夫妻间的相互权利”。

意大利民法典、荷兰民法典等则将婚姻家庭关系集中规定在第一编“人与家庭”中。

德意志编制法以继受《学说汇纂》的体系为特征,以婚姻家庭法为独立的一编,而“私权之享有”、“能力”、“法律行为”等事项另置于总则编中,为各编的共同规则。

德国、瑞士、葡萄牙、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澳门法均采此体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