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心理健康
组长:李莹莹 组员:李莹莹、段露苗、杨宇、
刘慧、马俊、罗璇
5/7/2020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心理的 一般问题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 网络本身的开放性 •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 • 网络信息的迅捷性和多元性 • 网络关系的互动性
5/7/2020
互联网:一把双刃剑
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 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
5/7/2020
情感过程障碍
网络引发的情感过程障碍主要包括病理 性优势心境和情感反应障碍。
5/7/2020
意志行为障碍
上网学生的意志行为障碍主要包括意志 增强、意志减退和意志缺乏。
5/7/2020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一般是指没有认知过程或智力 障碍的情况下,人格显著偏离正常。其突 出表现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一种 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些行 为模式相对稳定,对行为及心理功能的多 个重要环节有影响,致使对环境适应不良。 常常伴有主观的苦恼或精神痛苦以及社会 功能和行为方面的问题。网络人格障碍主 要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
(2)沉溺网络易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情感趋于冷漠。
• 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极为丰富、强烈、敏感,也极为动荡、 复杂。他们的发展还是不成熟的。大学生情感的成熟必须 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体验得以实现,而长时间的上网阻断 了大学生亲身的社会情绪体验。他们只钟情并满足于网络 世界的虚幻人际关系 , 会渐渐失去对现实人际交往的积 极参与意识。
——阿诺尔德·J·汤因比 (英国历史学家)
5/7/2020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 认知方面(尝试心理,猎奇心理,信 息搜集)
• 情感方面(减压心理,娱乐心理,价 值体现心理,情感表达心理)
• 人际方面(沟通心理,交友心理,恋 爱心理)
5/7/2020
目前,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
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使 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我国网 民上网方式已从最初拨号上网为主,发展 到以宽带和手机上网为主。我国互联网发 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v 网络与行为
适当使用会为大多数人带来便利,让人即 5/7/20使20 足不出户也能满足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
v 网络与人际关系 独特的网络文化:网络语言中各种汉字拼 音或英文的缩写、数字谐音、特定词汇、 网络表情 网络交往具有超时空性,对象的广泛性和 偶然性,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交往角色的 虚拟化,交完过程的电子文本化,以及交 往的弱规范性 。
网瘾症对心理的危害
• (1)交往方式错位 • (2)人性异化 • (3)自我迷失 • (4)道德失范 • (5)技术崇拜 • (6)社会功能退化
5/7/2020
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
• 认知治疗 • 行为治疗 • 团体心理辅导
5/7/2020
网络成瘾者具备的特点
• (1)人格发展不全,明显存在着某种人格 缺陷,如过度内向,偏执等。
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堆积和 传播这些信息。
5•/7/20网20 络制作迷恋:下载使用各种软件,以追
互联网依赖症判断
• 你是否着迷于互联网? • 为了达到满意你是否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
间? • 你是否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停止使用
互联网? • 停止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你是否感觉烦躁不
安? • 每次在网上的时间是否比自己打算的要长? • 由于互联网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
判断标准
“网瘾”四个判定标准 1.行为和心理上的依赖感 2.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
丧失 3.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4.身心健康受到较严重的损害
5/7/2020
网络成瘾应对策略
• 正确的网络认知 • 自律与自我管理 • 团体心理辅导 • 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改进高校教育与管理 • 进行自我调节
5/7/2020
大学生网络心理的调适
• 大学生中容易出现的网络心理障碍 •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调适
5/7/2020
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网络 心理障碍
• 1、认知过程障碍
• 2、情感过程障碍
• 3、意志行为障碍
• 4、人格障碍
5/7/2020
认知过程障碍
上网大学生的认知过程障碍主要有感知 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和思维障碍。
➢网络引发的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 响
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 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影响
1. 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 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
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可分为自我同一 性、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三个层面,即关于“我是 谁”,“将要成为什么样”,“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等 问题整合和统一的自我感觉的认识。埃里克森的人格发 展八阶段理论认为: 青年期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获得 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的危机与混乱,即角色混乱。
v 网络与认知
网络文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 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的影响并潜 移默化的改编者人们对自己和对社会的认 知。 5/7/2020
v 网络与情感
积极因素:成为人们自由阐述观点抒发情 绪、传递情感的平台
消极因素:上网交友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 焦虑;过多使用网络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 增加,总之过度使用网络会导致社会卷入 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的降低。
者职业机会是否受到影响?
5/7/2020
结论
• 在上面八个问题中,如果被调查者对其中 的五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就判定已患 上互联 网依赖症。
• “依赖型”和“非依赖型”上网者的不同, 并不是仅仅指网民每周上网的时间,更主 要的是在 网上利用时间的方式。在依赖型 上网者中,35%的时间用于聊天室,28%的 时间用于多用户互 动游戏;而在非依赖型 上网者中,55%的时间用于接发电子邮件和 万维网,24%的时间用于查 阅网上图书馆、
5/7/2020
网络成瘾(IAD) 自测
• 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后还想着 它)?
• 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 到满足?
• 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 你是否对家人或朋友遮掩自己对网络的着
迷程度? • 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
绪(如紧张,抑郁,无助)的方法? • 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的时候,你
• 逃避与宣泄心理 :把对现实的不满和抱怨 以网络上不同的方式宣泄出来。
• 交往与归属心理 :把在社会或家庭中得不 到的归属感寄托在网络上。
• 寻求自我价值心理:网络上的很多游戏和 软件,对于许多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自我
5/7/20价20 值的人是个很大的诱惑。
第二节 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关系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社交能力低下,一般不能与家庭成员 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进行自由交往。
• (3)兴趣爱好单一或贫乏,不能自由地通 过其他形式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 (4)头脑简单,心智发展水平偏低,不能 对事情的不良后果作出准确预测。
5/7/2020
2、其他心理问题
(1)网络依赖:长时间地沉溺于网络游戏, 上网聊天,安装各种软件,下载使用文件, 制作网页, 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 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依恋,导致个人 心理受损,正常地学习、 工作、生活及社 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
自我存在的一致性与连续性。 c) 沉溺网络交往使大学生无法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d) 沉溺网络交往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甚至消失
2. 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
(1)扩展了大学生交往范围,提供直接宣泄场所,舒缓心理 压力。
•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安全性和广泛性恰恰迎合了大学生渴 望交往而内心闭锁、渴望获得真情而又怀疑真情的矛盾心 理。而虚拟的网上交往仅是文字的流动,个人能保留自我 想象的空间, 大学生通过聊天倾诉,尽情宣泄压抑内心的 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4. 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影响
• 时间管理:是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率而对时间进行 合理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及运用的过程。
• 研究结果显示: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家人沟通就 越少,现实中朋友也逐渐减少。
• 利用网络学习,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 。 • 忽视网络的学习、交流功能,重视其游戏娱乐功能,沉溺
• 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b) 独立与依赖的冲突 c) 过度自我悦纳与自我拒绝的冲突 d) 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冲突 e) 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的冲突
•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负面影响 a) 沉溺网络交往使大学生无法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 b) 沉溺网络交往使大学生无法整合多重社会角色,无法体验
• 消极:首先,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 生的感知能力;其次,网络信息会导致大 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再次,由于 网络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容易产生思维惰 性。
5/7/2020
二、互联网的心理解读
v 网络心理学
采取量的研究方法(如心理测量法、现场 实验)和质的研究方法(如访谈法、个案 研究、文献综述),从不同的角度对互联 网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相关研究被 统称为网络心理学。
•
5/7/2020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特点
v认知方面 1. 尝试心理 2. 猎奇心理 3. 信息搜集 v情感方面 1. 减压心理:大学生在就业、升学或自身状
况上体会到的压力 2. 娱乐心理: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
阅读等 53/7./202价0 值体现心理:大学生对自我价值感的追
v 人际方面
• 1. 沟通心理:大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情感需 要倾诉,他们需要一个倾诉的平台和对象。
3. 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1)积极影响 • 有利于大学生更广泛、更快捷的人际交往。 • 增进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意识。 • 促进了大学生角色实践和角色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