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下文语境教学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上下文语境教学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上下文语境教学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孔凡成教授先抛一个问题,如果让我们用语境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设计《师说》《背影》等课的教案,我们该怎么做?为此,我们今天来交流一下语境教学设计方法之一——上下文设计法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什么叫语境、语境教学。

语境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所需的具体的语文能力,而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教学。

这里先说说语境。

狭义的语境又称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指语言符号间的关系。

《邱少云》中:有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

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这里的“才”不同意思是由上下文造成的。

广义的语境指言语交际环境,即与具体的言语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

我们这里的“语境”使用的是广义的语境概念。

这里的语境和小学语文情境中的情境不是一个意思.李吉林先生所说的“情境”,指教师人为创设、优化了的“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典型场景,具有再创性、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来源于古代文论中的“情境”,强调艺术化,特别喜欢通过音乐、美术、戏剧等手段来创设,不一定具有交际性特征。

语境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上下文语境。

包括语体、风格(王希杰)、题旨;篇章语境、段落语境、句子语境、词组语境;语音上下文、语词上下文、语法上下文、语义上下文;前言后语等。

情景语境即言语交际现场,包括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关系、话题、角色、时间、地点、场景;处境、心情;附着符号束(包括声调、语调、语气、停顿、体态语言、穿着打扮、随身教具)等因素。

课堂上,课堂交际目的即教学目标,交际对象即师生双方,交际关系即师生、生生关系。

孙双金《白杨》师:课文仅仅写的是白杨树吗?生:不是的,还写了爸爸。

师:课文赞扬了爸爸的什么精神?生:赞扬了爸爸服从需要、扎根边疆的精神;赞扬了爸爸教育子女扎根边疆的感人精神。

师:边疆建设者仅仅是爸爸一人吗?赞扬爸爸实际就是赞扬什么人?生:实际上是赞扬许许多多的边疆建设者。

师:对呀,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者,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次来成都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别的地区到新疆去的。

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台下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我们台上也有白杨,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树!(脸露微笑)师:对,你们就是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也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大白杨,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执教者善于从现场捕捉到相关情景语境因素,并适时加以运用。

在台下听课的老师中,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别的地区到新疆去的,这一情形恰与《白杨》一文所赞颂的支援边疆建设、扎根边疆生活的内容相似。

孙老师在教学中点到这一点,很容易使学生感动,受到教育,并引起台下的老师产生深深的共鸣。

如果不是巧妙地捕捉课堂语境这一因素,那么这里的认知升华恐怕就不那么自然,不那么水到渠成了。

由此可见,恰当捕捉现场语境因素的重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一层意思是赞扬西湖美景。

第二层我们看荷、莲的文化意味就知道这里是赞友人林子方人格魅力。

第三层我们注意到在古代天、日指天子皇上。

接天的莲叶才无穷碧,映日的荷花才别样红。

当时林子方外放福州做官,作为友人和上司杨万里并不希望林子方离开都城。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有劝留在都城的意味。

时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任秘书少监,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志同道合、互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任福州知府,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

杨万里则不这么想,认为林子方只有留在首都、留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更大发展。

但话不能明说,于是就在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表面是借西湖美景来表达对朋友升迁的祝贺和送别的喜悦,实则是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当然,林子方兴致勃勃,杨万里也不能泼冷水,只好通这种方式暗示了。

我们来看虚拟语境。

为达成某种目的,在情景语境基础上,通过虚拟、想象的方式,如语言虚拟、表演虚拟的方式来创造的某种假定的环境就是虚拟语境。

于永正《草》复习巩固阶段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

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生:背《草》。

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哇?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师:噢,我明白了。

背吧!(生背)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

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

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

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众大笑)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人听。

这里就创造了一个虚拟语境。

在该案例中,于老师就是通过虚拟语境的方式进行教学的,通过扮演奶奶检查学习效果的。

他首先问:“谁愿意背给奶奶听?”这就考虑到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不是强人所难;接着说:“现在我当你奶奶。

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点明了学生(虚拟语境中的孙女)的交际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生理特点,要求学生(孙女)要意识到交际对象的这两方面因素对“奶奶”和“学生”(孙女)的影响和制约,这就为下文中奶奶的一系列提问和学生(孙女)的必须回答提供了合理解释,显得真实自然。

就是鼓励,于老师在创设的虚拟语境中说:“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完全是一种生活化的语言,十分符合虚拟语境中的人物身份。

这样,虚拟的语境更具交际性,更符合实际需要,并始终指向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现在来看看认知语境。

包括言语表达者和接受者已有的知识、经历、思想、身份、文化程度、性格、修养等。

认知语境即师生双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如霍懋征老师在指导学习《飞夺泸定桥》前,复习学生已学过的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当学生将“大渡桥横铁索寒”与“飞夺泸定桥”联系起来后,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飞夺泸定桥》一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

再谈谈语境功能。

语境功能多样。

作为教学研究者,能够把握住语境的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即可。

制约功能指语境对于语言应用所起的限制作用,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形式进行交际。

解释功能是针对读者、听话人而言的,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能力,特别是对会话含义及模糊意义具有强大的解释和说明功能。

在语境理论基础上,形成语境教学理论。

语境教学指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境因素来引导教师教与学生学,以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形态。

这里的语境和小学语文情境中的情境不是一个意思.李吉林先生所说的“情境”,指教师人为创设、优化了的“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典型场景,具有再创性、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来源于古代文论中的“情境”,强调艺术化,特别喜欢通过音乐、美术、戏剧等手段来创设,不一定具有交际性特征。

两者有相容的地方,大而言之,李吉林的情境是语境的一种类型,与虚拟语境相当。

语境教学实施需要掌握的规律和做法很多。

本次我们只能讲其中的一两个问题。

首先说说语境教学的目标。

语境教学视野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言语交际能力。

思想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有人认为,语境教学目标如此定位容易忽视思想教育。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在语境教学中,不是有没有、要不要思想教育的问题,而是思想教育如何定位,进行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和如何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

在语境教学中,思想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而是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附带的效果。

思想教育应该隐性化,潜隐于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

当然,如果非要将思想教育确立为语境教学目标,建议将语文能力目标作为显性目标,思想教育作为隐性目标。

无论如何,不能让思想教育目标独立,坐大。

否则,语文就不成为语文了。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附带的效果”开发学生智力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心理前提,提高审美能力已经内在的包含在语用能力的内涵之中。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强调语境就指向着语文能力。

举个例子:一味强调思想教育就很可笑。

《燕子》教学片断师:现在我们对课文比较清楚,写燕子模样的美,在美的春天里赶来,然后写了飞行的美,我们想想,课文为什么把燕子写得这么美?(学生回答有困难)师:(启发)如果写狐狸怎么不把狐狸写得很美?生:(领悟)因为燕子是益鸟。

师:对,燕子是益鸟,我们要爱燕子,不仅要爱燕子,还要爱一切的益鸟。

这里教者通过为什么不写狐狸这一问题来引导出燕子是益鸟,就是一种错误。

首先,益兽、益鸟是从人的道德伦理角度加以评议的,动物本身无所谓善恶的。

其次,就算可以从人的伦理道德角度去评论动物,也不能说狐狸就一定是坏东西。

狐狸本身也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如三江源鼠患成灾,就与吃田鼠的狐狸少密切相关。

再次,拿燕子和狐狸比较本身就不伦不类。

最后,不能将寓言中所学到的狐狸的不良品性定势化,限制学生的思维视野。

每一门课程都有思想教育,但不能说思想教育是目标。

再举一例:《桂林山水》教学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

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

我们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美景和热爱祖国之间并不存在线性逻辑。

两者之间没有内定的逻辑关系。

山水美景是否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否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要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心境。

否则就要闹笑话。

比如一位教师教巴金的《海上日出》,认为文中所写的壮景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其实,《海上日出》是巴金先生在1927年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期间所写的向兄长报告的旅程见闻而已。

这里的“海上”是指红海上,并非中国海上呵,又怎么能见景就以为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教者为了让学生受到爱国思想教育,又做了一个练习:“山水”的同义词有哪些?可以加上哪些词儿组成词组。

你能从这些词组选出一组造句,用来赞美祖国的锦绣河山吗?比如陈述句、感叹句,为了强调也可用反问句。

其实录过程为:师:……“山水”又可以怎么说?……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师:改成感叹句会吗?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