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袍服构型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袍服构型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目录中国古代袍服构型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3)从20世纪初汉族女装袍服看华服结构的合理性 (3)蟒袍霞帔流光溢彩海上京剧服饰 (3)浅析元代棉袍的艺术特色 (4)辽代盘球纹绫绵袍的修复 (4)清代龙袍的制作费折合人民币十几万 (4)龙袍为何是黄色 (4)长袍与短衫 (5)清代皇袍有玄机 (5)北宋“灵鹫纹锦袍”的仿制与探讨 (5)皇家风范——破解清皇龙袍“密码”2007年2期 (5)中国古代袍服构型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5)蒙元龙袍的类型及地位 (6)清代龙袍上龙纹眉眼的演变和辨识 (6)宋代文人袍衫浅谈 (6)明代藩王命妇霞帔、坠子的探索 (6)古代霞帔探源 (6)大衫与霞帔 (7)中华襦裙的美学内涵 (7)唐代的襦、半臂与裲裆考 (7)中国传统服饰中深衣的民族文化 (7)《礼记》的深衣制度与设计 (7)中国传统服饰中深衣的民族文化涵义和美学意蕴 (8)论汉代深衣的礼教色彩和实用功能 (8)关于“深衣”之探索 (8)蟒衣考源兼谈明宫廷演剧的武将装扮 (8)对胡服骑射进程的认识 (9)唐代胡服——唐代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胡服考证 (9)胡服的发展特质及文化内涵 (9)唐装胡服色彩略论 (9)走进西域看胡服——西域女子的服饰美 (10)“胡服”与维吾尔族服饰图案考(上)(中)(下) (10)禅衣曲裳——中国戏曲学院专场造型秀 (10)此衣非“禅衣” (10)龙袍与袈裟 (10)敦煌莫高窟北朝时期佛陀造像袈裟色彩分析 (10)关于袈裟 (11)袈裟与权杖 (11)唐代官员的袴褶服 (11)唐人袴褶服演变的文化美学解析 (11)唐代士人服饰文化解析 (11)唐代妇女日常服饰与对外文化交流 (12)敦煌石窟中回鹘、西夏供养人服饰辨析 (12)敦煌石窟中回鹘天公主服饰研究 (12)万历百子衣中的古代玩具 (12)中国古代袍服构型特征及其发展演变2006年12期《丝绸》Silk Monthly 页码:50-52国际标准刊号:1001-7003国内统一刊号:33-1122栏目:历史与文化祖倚丹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石家庄050031摘要:袍服是中国古代服装中的一种基本样式.它被作为中国古代服装的象征,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典型袍服的构型特点,总结出我国古代袍服构型的整体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关键词:中国古代袍服构型特征演变从20世纪初汉族女装袍服看华服结构的合理性2006年10期《装饰》Art & Design 页码:17-18国际标准刊号:0412-3662国内统一刊号:11-1392栏目:艺术设计史论刘瑞璞李洪蕊万岚北京服装学院摘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初汉民族典型女装袍服实物结构的考据与复原,分析华服十字型整一性平面体传统结构的合理性,对我们从结构和技术上继承、保护和利用服装传统文化遗产,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是至关重要。

关键词:汉民族袍服平面体结构文化遗产蟒袍霞帔流光溢彩海上京剧服饰2006年11期《收藏》Collections 页码:112-113栏目:当代海派收藏专号收藏家包畹蓉顾惠康杜开乐(摄影)上海当历史进入新各年后,上海著名京剧服饰收藏家包畹蓉好运连连。

2002年,他于十几年前创立的服饰收藏博物馆应邀落户奉贤海湾旅游区,“包畹蓉中国京剧服饰艺术馆”正式挂牌,成为沪上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京剧服饰博物馆。

2003年,博物馆新馆落成,气派而有规模,成为海湾旅游区的地标性景观。

2004年,上海市文管会批准其京剧服饰博物馆为正式登记的个人收藏博物馆,并入选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排行榜。

2005年,包畹蓉应邀参加第四届中国京剧节京剧服饰文化收藏展,由他提供的京剧服饰博得了社会和新闻媒体的一致赞誉。

关键词:中国京剧服饰文化收藏家民间博物馆海上个人收藏新闻媒体旅游区浅析元代棉袍的艺术特色辽代盘球纹绫绵袍的修复清代龙袍的制作费折合人民币十几万2008年3期《法制博览》Legality Vision 页码:27-27国内统一刊号:14-1188栏目:掌故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服饰制度最为繁缛的一个朝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皇帝的服饰,其严密性和复杂度让人吃惊。

“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则,皇袍的颜色、款式以及其上细微的纹样,无不具有深刻的含义。

”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几大类。

关键词:清代人民币制作龙袍服饰制度中国历史复杂度严密性龙袍为何是黄色2008年4期《百科知识》Encyclopedic Knowledge 页码:54-54国际标准刊号:1002-9567国内统一刊号:11-1059/Z 栏目:社科文摘中国人尚黄的这种风习是西汉中期确立的。

在此之前,中国人并不尚黄。

殷商尚白,周尚赤,秦朝始尚黑。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

董仲舒对邹衍的五行说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按照这种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每一个朝代都代表了五行中的一德。

在金、木、水、火、土五德中,木居东,尚青;火居南,尚赤;金居西,尚白;水居北,尚黑;土居中央,尚黄。

在董仲舒看来,改朝换代,必须在礼仪、制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

关键词:黄色五行说相生相克中国人汉武帝学说长袍与短衫2007年12S期《中国服装(北京)》China Garment 页码:36-37国际标准刊号:1003-1030国内统一刊号:11-2379栏目:中国服装观察奕一 orange(图)伊朗警察7月23日在全国展开了一项特殊行动——针对衣着不整的男女采取强制措施,来纠正他们穿衣过于暴露或者松垮的形象。

德黑兰警方表示.些与伊斯兰教义相违背的着装方式都将被查处,情节严重的还可能会因此遭受牢狱之灾。

德黑兰警察局局长阿赫马德·莱扎·拉丹对媒体称:“警方将对那些裤子穿得太短、着紧身服装和印有西方图案的T恤衫及留有西方发型的人采取行动。

”关键词:强制措施伊斯兰教紧身服装德黑兰警察局T恤衫警方西方清代皇袍有玄机2007年8期《知识窗》页码:24-24国际标准刊号:1006-2432国内统一刊号:36-1072栏目:史海回眸季振宝清代皇帝的服装并不只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自黄帝及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冠服就超越了蔽体御寒的实用功能,而具有了“严内外,明等级,辨尊卑”的社会属性。

关键词:清代玄机实用功能社会属性北宋“灵鹫纹锦袍”的仿制与探讨2007年7期《丝绸》Silk Monthly 页码:54-55国际标准刊号:1001-7003国内统一刊号:33-1122栏目:历史与文化王国和[1] 沈惠[2][1]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2]苏州丝绸博物馆,江苏苏州215001摘要:在宋代“灵鹫纹锦袍”的图片和资料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锦织物设计,制定研制技术路线,仿制出“灵鹫纹锦袍”,以达到继承和弘扬丝绸文明的目的。

关键词:灵鹫纹锦袍织物设计锦宋代皇家风范——破解清皇龙袍“密码”2007年2期《国学》页码:55-56国际标准刊号:1672-0401国内统一刊号:22-1221/C栏目:闲话:于无声处听惊雷一提到清代龙袍,多数人会立刻联想到“清宫戏”中皇上的穿着:一袭明黄的长袍,上面有龙盘绕。

殊不知,皇袍其实有着繁复的种类和式样,皇帝在不同的场合穿着都会有所不同。

关键词:密码风范清宫戏穿着中国古代袍服构型特征及其发展演变2006年12期《丝绸》Silk Monthly 页码:50-52国际标准刊号:1001-7003国内统一刊号:33-1122栏目:历史与文化祖倚丹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石家庄050031摘要:袍服是中国古代服装中的一种基本样式.它被作为中国古代服装的象征,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典型袍服的构型特点,总结出我国古代袍服构型的整体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关键词:中国古代袍服构型特征演变蒙元龙袍的类型及地位2006年8期《文物》Cultural Relics 页码:85-96国际标准刊号:0511-4772国内统一刊号:11-1532栏目:文物600期纪念专稿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龙袍一直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但目前对龙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明清两代,只有黄能馥先生写过《龙袍探源》一文,讨论过早期龙袍的起源问题。

笔者也曾经对辽代的龙袍以及龙袍的类型作过局部研究。

除此之外,明代以前的龙袍基本是个空白。

清代龙袍上龙纹眉眼的演变和辨识2006年32卷4期《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页码:133-137国际标准刊号:1671-0444国内统一刊号:31-1865栏目:科研简报包铭新李晓君东华大学服装学院,上海 200051摘要:龙纹是龙袍上最受关注的纹样,清代龙袍上的龙纹特征明显,容易识别,而且其细节的演变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这里分析了清代各个时期龙袍上龙纹眉眼的时代特征,以作为龙袍和龙纹断代的一个指标。

关键词:龙龙纹眉眼龙袍清代宋代文人袍衫浅谈2006年5期《中国服装(北京)》China Garment 页码:82-83国际标准刊号:1003-1030国内统一刊号:11-2379栏目:专业讲坛黄竹兰宋代以着衫为尚,有紫衫,凉衫,白衫及对襟大袖的直裰等多种色彩与样式,士庶百姓多用作常服,文开官吏则作为更服,宋代服饰的主要特点是清新、朴实、自然、雅致,这不仅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关,更重要是由当时的政治文化决定的。

关键词:宋代文人袍衫服饰明代藩王命妇霞帔、坠子的探索2008年1期《南方文物》Relics From South 页码:87-92国际标准刊号:1004-6275国内统一刊号:36-1170/K栏目:名物新证于长英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霞帔和霞帔坠子作为礼仪服饰,在宋、明时期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霞帔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颜色、质地、纹样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命妇有不同的服用要求,在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见附表)。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霞帔以及霞帔坠子陆续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对已经出土的部分藩王墓葬的有关资料,就使用和纹样两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坠子藩王明代政治生活学术界纹样文献古代霞帔探源2007年2期《华夏文化》Chinese Culture 页码:40-41国际标准刊号:1007-7901国内统一刊号:61-1274栏目:文化百花园于长英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中文系,330031霞帔在宋明时期作为一项重要的命服制度,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和服饰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当时其形制由两条罗带构成,两条罗带在一端裁成斜边缝合,使之呈尖状,并在尖上坠有霞帔坠子,另一端则短且平直。

这一形制自宋代沿用至明代,从此与“凤冠”齐名,成为古代妇女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相关主题